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现实的人”: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下载:53 浏览:388

梁孝 2018年5期

摘要:
在中国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中存在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为范型批评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并以此构想中国未来发展。制度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四个要素:挑战、资源、制度能力和价值。社会实践者是"现实的人",它要在资源、制度能力、价值观的多重制约下解决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变革制度。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社会实践者设想为脱离各种现实制约的"抽象的人",从而或者把制度演进理解为必然的过程,或者理解为人的主观设计,它不能深入理解西方的道路和制度,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发展。"现实的人"是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新媒体上的文学表演——以“匿名作家计划”为例 下载:65 浏览:462

霍艳 ​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评价体系、作者队伍乃至文本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正在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学也开始寻求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转型。"匿名作家计划"就是一次尝试,赛制设定、参赛队伍、评审标准的改革,体现诸多新意。但转型中也展现出一种表演性,成为一种景观化的文学生产,没能真正弥合传统文学和大众阅读之间的裂痕。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纯文学的封闭状态,和读者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找到更准确、有效的言论方式,在作品里呈现更为复杂的现实经验,建立新的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些是比赛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冷战逆行者:1957年台北刘自然事件始末 下载:23 浏览:424

吕迅 2018年9期

摘要:
1957年3月20日深夜,刘自然被驻台美军雷诺兹两枪毙命。被害人就职于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被凶手指为偷窥狂。六十年过去了,整个事件依旧事实不清。刘自然是以雷诺兹"家附近潜行者"的形象出现在美军法庭上的。雷诺兹被宣判无罪,翌日就被安排回国。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愤怒的台北市民在其回国的那一天冲入美国驻台"使馆",捣毁物品,焚烧了"使馆"。对于华盛顿而言,台湾与其说是一个志同道合的盟友,不如说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台湾民众对未来不知所从,犹如弃儿一般。蒋介石则一直强烈要求反攻大陆,他的伞兵计划刚刚被美国政府所婉拒。蒋经国与北京方面的联络被中情局侦知,更增加了华盛顿的猜疑。尽管蒋氏并未蓄意策动反美运动,但长期积聚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冷战的高潮中爆发了出来。

乾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丰年米贵”问题探析 下载:58 浏览:386

赵伟洪 2018年1期

摘要:
乾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出丰年米贵的新特点。米贵放大了民生问题,并促使清政府为应对米贵,以乾隆十三年(1748)为界,进行了以普免米豆税银为主的促流通政策转向停止扩张常平仓储、增加市场供给的政策调整。米价上涨也促使江广三省出现广开垸田、复作制度、推广杂粮、发展经济作物等农业经济重要变革,保证了长江中游较平稳的米价变动与大规模的粮食输出,促使长江中游进一步融入全国粮食市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入法——一个立法学的分析框架 下载:33 浏览:448

王怡 2019年11期

摘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立法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完成此项任务,立法者需从立法理论中寻求指导,从以往的立法实践中汲取经验。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是一切立法活动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法入规也应以此为基准。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进入权利义务性规范和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式应当有所差异,并借助不同的立法技术予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重点领域往往也是立法难点所在,为确保所立之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目的,立法者应灵活运用"宜粗不宜细"的立法策略,借助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之间的街接转换,推动"立法修法规划"中部署的各项任务稳步落

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33 浏览:455

周晓波1,2 倪鹏飞3 2018年7期

摘要:
从特征事实、定量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为中间环节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体系人口规模分布向着齐普夫法则分布收敛,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总体上也接近齐布夫法则分布,并向其收敛,但存在过于均衡或过于非均衡的形态。中国城市群体系结构的齐普夫幂律值与其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为倒U形关系,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可以释放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利用齐普夫幂律值可以研究和发现城市群体系(包括城市群之间以及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失衡程度与优化潜力。上述发现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政府作为既可以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也可以促进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充分均衡的发展。

农村土地财产权益男女平等保障机制探讨 下载:24 浏览:227

曲相霏 2019年10期

摘要:
男女平等是中国宪法和法律的一致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平等保障机制频繁失灵,户外侵害屡禁不止,户内侵害不容忽视。侵害的根源在于制度供给不足,表现为身份障碍和权利属性不稳、权利主体不清、权益份额不明,最终导致救济不力。抵御户外侵害关键要消除身份障碍,摒弃身份唯一要求,解决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往往牵涉不同家庭和不同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在农村土地产权"长期稳定"政策下,土地的社会功能也从保障型向财产型转化,当前改革可从财产法和生产经营角度解释土地承包家庭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土地承包家庭户可被视为经济学上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别于婚姻家庭法上的家庭;从财产法角度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区分集体组织的政治成员和经济成员,从宽确认女性经济成员;不排除个体同时成为两个及以上家庭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抵御户内侵害关键是要"确权到人"。试点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应借鉴、巩固和发展"确权到人"模式,明确个体的权利(权益)主体地位及份额。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 下载:57 浏览:391

魏后凯 于法稳 2020年10期

摘要: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在农村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弱项,以及后小康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性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紧抓一个核心、补齐两大短板、强化三个弱项,提出了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加快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税管理机制 下载:60 浏览:397

夏杰长 蒋励佳 李秋正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各级财政及时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积极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工作。但在应急财税管理机制中存在着立法缺乏体系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救灾关系混淆不清、预备费计提总量不足、应急财政管理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制度设计的对策,即建立多层次的财税政策灾害响应与救援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和成本分摊,建构与突发公共事件分级体系相适应的"一揽子"突发公共事件财税政策,优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筹集和管理方式,以及建立健全应急财税预算制度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下载:66 浏览:414

王雪冬 2020年9期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平台,而人民币国际化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的贸易结算和融资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六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还应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基础;完善我国金融体系,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加强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活跃境外人民币市场;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逐步推动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

《反正前后》:作为“论说体”的自传 下载:88 浏览:485

李斌 ​ 2018年4期

摘要:
郭沫若的自传作品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反正前后》是一部风格特异的自传,它自觉突破学界关于自传作品文体规范的共识,引入"论说体"(Essay)因素,表达了思想转变之后的郭沫若对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认识,以及对革命信仰和革命策略的重视,是郭沫若流亡日本后思想发展的最新体现。

应对SARS疫情冲击的经济政策及其启示 下载:64 浏览:441

王梅梅 赵学军 2020年7期

摘要:
2003年,为应对SARS疫情的冲击,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经济支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扶持企业生产,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民航、旅游、商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阶段性贷款贴息。在金融政策上,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维持适度充裕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延展债务,确保其正常经营。这些支持性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但支持性经济政策也存在一些后遗症,固化甚至是强化了当时亟待完善的经济结构,造成了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迟滞了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当前中国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当年的SARS疫情,但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变化”的观念碰撞和知识生产——全球史视域下的汉译《斯宾塞尔文集》 下载:82 浏览:496

彭春凌 ​ 2018年3期

摘要:
汉译《斯宾塞尔文集》关涉着译者章太炎早期整个知识图景的建构。作为跨语际实践的结果,《斯宾塞尔文集》原文与译文的差异,能体现在19世纪中后期,同时被"进步"的现代经验所裹挟的英、中两国的代表性知识人,跨越四十年的观念碰撞和心态抵牾。而作为全球知识生产的一个环节,《斯宾塞尔文集》位于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来英国认知中国,与鸦片战争后中国通过接触英国来认知世界,这两条接触线的交汇点上。此外,《时务报》"东文报译"的日译新词及其传播的世界知识,也影响《斯宾塞尔文集》的汉译。章太炎1902年东渡日本后,更经受了日译斯宾塞著作或反思斯宾塞浪潮的洗礼。全球史视域——这里具体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中、日三地及它们所辐射的三种语言圈交叉和互动的历史,乃是观察《斯宾塞尔文集》及其后续知识效应时必要的方法论视域。

我国区域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下载:78 浏览:459

肖金成1 马燕坤2 洪晗3 2020年5期

摘要: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化解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和市场体制分别主导下区域合作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发展、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梳理了"十二五"以来国家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环渤海地区、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合作的模式,最后提出了培育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次区域合作圈、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创新和完善合作机制等推进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固定人物的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以《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婆婆形象为例证 下载:53 浏览:446

刘艳 2018年7期

摘要:
在萧红整部《呼兰河传》普遍缺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因果链的小说叙事里,第五章却是别具一格,独具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整个事件的反讽意味和悲剧性并存,让人在对人物的理解之同情当中,又对小团圆媳妇的被虐待致死和施虐者不失朴拙但又愚昧并且兼具人性恶与各种人性复杂性之外还对自己所犯平庸之恶毫不自知,而感到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纠结与无力感,纠结与无力当中还对美好生命的被虐杀而备感痛入心髓之痛,审美意蕴可谓繁富无尽。人物塑造的真实感和艺术性丰沛,不止在《呼兰河传》里排首位,甚至可以说,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人物身上所显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同类人物几无人能出其右者,可以说是萧红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所奉献的一个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一章,几乎是《呼兰河传》隐含作者在叙述行为方面所展现才华最为充分的一个叙事段落。能如此,与隐含作者对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固定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炉火纯青般地运用是分不开的。

普世价值问题的主体形而上学症结及其消解 下载:59 浏览:423

陈慧平 2018年2期

摘要:
在主体形而上学的强势支配下,目前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反思并不到位,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观点往往在思维方式上殊途同归。鉴此,深刻剖析普世价值问题必须追溯普遍主义价值观的大前提,扬弃"人是自足的世界创造者"的乌托邦神话,从主体的生存根源和现实需要出发,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元价值地位,探索既有普遍性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建构途径。

历史、山水及渔樵 下载:89 浏览:487

赵汀阳 2018年2期

摘要:
以历史为本的中国精神世界使精神从上天落实为大地上的问题,同时也使大地成为社会化的俗世而失去原本作为自然的超越性,因此需要在大地上重新定义一个超越之地以满足精神的超越维度,于是,在社会之外的山水就被识别为超越之地。但俗世的历史仍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题,世外的渔樵借得山水的超越尺度而得以发现历史中的超越的历史性。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及对策建议 下载:77 浏览:467

夏杰长1 肖宇2 2020年4期

摘要:
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不可替代的组成单元,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但春节前夕爆发的这场肺炎疫情,给一直以来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增长按下了"暂停键",大量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现金流的冲击、生产成本递增、用工难题显现、出口订单萎缩、线上模式冲击。为了全面对冲疫情对中小企业的潜在影响,从短期来看,需要做好金融支持、进行税费减免、做到依法防疫、推广远程办公、搞好出口扶持。从长期来看,政策出台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避免"大水漫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出口企业全方位支持,避免中国制造脱离全球供应链,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等。

员工就业偏好与不同所有制企业效率——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下载:79 浏览:480

李景1 李钢2 2020年3期

摘要: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历年来备受关注,但是仅以企业营业收入等效益指标来判断企业效率有失偏颇,忽略了企业为劳动者带来的非工资效用也是企业效益的一部分。由于劳动者获得的非工资效用难以量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编辑部在2019年第四季度通过就业者择业参考标准、员工对企业所有制的偏好、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效率与能力、国有企业的工资溢价等视角研究分析了受访者对企业所有制的选择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福利与效率的判断,探究受访者对企业所有制的偏好原因,从而间接刻画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率问题。调查发现,福利、薪酬和社会评价是就业者选择就业单位的重要参考标准,国有企业更符合就业者的偏好。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工作能力与效率差距不大,其中国有企业略优;且若员工从国有企业更换至非国有企业存在工资溢价,国有企业为员工带来工资收入以外的效用也是企业效益的一部分,不能简单以经济绩效衡量企业效率。

《监察法》实施过程中监察建议的制度建构 下载:55 浏览:398

谭家超1,2 2019年5期

摘要:
在监察实践中,监察建议被普遍采用,但《监察法》只规定了监察建议的制度框架,无法满足实践需求。目前依托监察机关权威的实施方式,不仅存在规范性问题,而且极有可能使"建议"异化为"命令",从而导致腐败问题治理缺乏长效机制。为确保监察机关正当有效地介入被建议单位的改善过程,监察建议的职权行为亟需制度规范。监察建议的功能在于,在恪守监察职权界限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对"人"监察延伸至对"事"监督。以此为逻辑起点,监察建议制度构造应从三个方面重点展开:设置以建议权限为基础的启动程序,防止监察建议越界;建立监察机关和被监察单位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尊重被建议方职权的前提下增强对存在问题的共同理解;构造以"是否具有正当理由拒绝执行监察建议"为核心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监察建议的合法化运行效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