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 下载:85 浏览:478

朱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女娲神话集聚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人恒久感兴趣的话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外,近现代文学也纠缠于神话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中。以"补天"与"再生"做引,晚清女权叙事孕育了启蒙的深层结构——救世与觉世、造人与世界的再造。与此同时,神话原型激发了时代精神与幽暗意识的共振,新女性化身为神魔同在的复合体,伴随着新兴意识形态的收编,启蒙也面临退化为神话的危机。从《造人术》到《补天》《女神》,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五四一代进一步展开了对科学迷狂和启蒙困境的反思。女神的再生与毁灭凸显女性建构"历史主体"的艰难,这是一个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女娲之影,呈现出现代性冲击下中国知识人对救赎诗学和启蒙辩证法的独特沉思。

小说史视野中的校园叙事——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文人创作为视点 下载:85 浏览:487

张直心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间,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文人不仅创作了新教育萌生发展的教育史诗,亦刻画了从教者跌宕起伏的心灵史。故而,笔者拟交替运用小说史与教育史的视角、方法及材料,以诗证史、诗史互阐,关注这一特定作家群的教育理想,梳理其作品所折射的民初以还新旧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改革一波三折之艰难进程。

小说史视野中的校园叙事——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文人创作为视点 下载:81 浏览:487

张直心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间,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文人不仅创作了新教育萌生发展的教育史诗,亦刻画了从教者跌宕起伏的心灵史。故而,笔者拟交替运用小说史与教育史的视角、方法及材料,以诗证史、诗史互阐,关注这一特定作家群的教育理想,梳理其作品所折射的民初以还新旧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改革一波三折之艰难进程。

新主流电视剧的成功之道——评电视剧《破冰行动》 下载:69 浏览:386

于汐 《当代艺术》 2020年2期

摘要:
破冰行动》是近年新主流电视剧的典型代表。它改编自真实的缉毒案件,在直面公安系统中出现的腐败等问题的同时,又坚定了邪不压正的信念,表达了国家对贩毒行为的"零容忍"的态度。《破冰行动》在叙事上借鉴了美剧"纵横字谜"式的叙事方式,悬念营造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剧情和观众的互动;在传播上,作为首部分别在电视和网络播放不同的剪辑版本的国产剧,开创了国产剧网台差异化布局营销的先河。

高居翰中国画研究“再现”视角再审视 下载:78 浏览:390

彭智 《当代艺术》 2020年1期

摘要: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在系列中国绘画史著作之中,以"再现"为标尺裁量中国画,肯定院体画自然主义和叙事主义倾向的再现手法,高扬"形似"的审美趣味,对中国画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不对高氏的审美判断标准及其艺术史学理论渊源进行追问,不加区别地接受高氏的方法来观照中国所有的绘画风格类型,或陷入以西方"再现"视角审视中国文人画的危险境地。高居翰在形式主义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形式与思想的紧密关系,割裂了中国绘画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老舍、茅盾对笛福的接受看二者市民社会叙事的差异 下载:82 浏览:499

程丽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茅盾和老舍对笛福的接受带入了不同的参符,将之渗透于其对京、沪工商市民社会变迁集中持续的书写之中,形成了二人不同的叙事伦理范式。茅盾善于从时代历史的宏阔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和书写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其小说的叙事伦理以时代经济与历史趋势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舍则在中西方文化与人性的比较对照之中确立其叙事伦理,以人性美德和民族文化品格为价值衡量尺度。

从小说到电影——《清水里的刀子》的影像叙事研究 下载:54 浏览:363

张歆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改编自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同名小说,电影以视觉为出发点,用空间叙述代替小说中流动的时间叙述,营构出影像空间的深邃与无限,从小说中对于死亡主题的书写、清洁精神的追寻转而进入到对于物质世界的匮乏与精神世界的充裕之二元对立的意义呈现上。本文以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与王学博导演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小说改编的电影与文本之间的双重互涉及影像叙事的意义生成。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抗战叙事 下载:83 浏览:495

朱旭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以《南京安魂曲》《沙捞越战事》《劳燕》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小说,承接"十七年"时期抗战叙事的"小传统",又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置于整个反法西斯战场来思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疾斥战争的毁灭性。沟通英雄形象的传统要素与现代精神,塑造出指向当下的英雄主义式人物,使得英雄人物形象既展现民族品格、精神,又是人类精神谱系的重要注解。在叙事形式上,突破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形式的陈规,展现出新的可能性。海外华文小说中对中国抗战的叙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进行审美观照,更是从人类自身的价值体系去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丰富且良性的互动,呈现出当代抗战小说新的叙述可能性。

新移民女作家小说中的两性叙事与伦理诉求 下载:93 浏览:503

刘红英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两性伦理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之一。新移民女作家关于两性叙事中多维面相的书写,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内涵与思维方式的变迁。她们处于文化与性别的边缘地带,一面触礁现实,呈现出先锋探险的姿态;一面回溯历史,重估传统。她们勾勒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婚恋形态,诸如对"出轨""单亲妈妈"等持肯定见解,我们需要把它们放置于现代性进程中性别伦理场域中进行考察。其中关于性别解放、差异与平等的伦理诉求,为我们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生命价值取向提供了典型的文学范本。

爱与伤:现代女作家童年叙事的双重底色 下载:91 浏览:488

陈晖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童年回忆书写以冰心、庐隐、萧红、张爱玲为代表,其文本内容有共同的构成同时也呈现出个性与差异性。童年回忆写作虽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生成,但跨越时空的回望中有时代社会影响的投射。女性作家性别特质在童年回忆写作中有所反映与体现,从母女情感关系表现的角度切入,引入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观察这些作家及童年回忆文本的性质及状态。

作为反文典叙事的《解密》:在“生成”中理解麦家的经典性 下载:86 浏览:507

余夏云 《文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将麦家看成类型作家的操作,其实是简单套用精英与通俗静态分类法的一个后果,它拒绝在两者之间和两者之外,寻求第三种混杂的可能来讨论问题。而以德勒兹的生成论来看,《解密》也好,麦家也罢,均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其透过与各种知识书写,如(新)启蒙叙事、史诗书写,和权力结构(如生命政治)发生交接碰撞,从而模糊了既定的文学准则和疆域,并最终使得一个情景化的多声部麦家浮现出来,成为一个为"少数"代言的"反文典"作家。

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 下载:89 浏览:501

项静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以韩少功两部知青题材的作品《归去来》和《日夜书》为例,知青一代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沟通者,穿越了共和国历史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所呈现的精神空间,激发了文学叙事中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中间状态。韩少功的知青叙事把知青从表现对象转变成认识中国的方法论,显示了一代人的文化姿态,也留下未完成的空间。

论昆曲之绵延 下载:44 浏览:515

杨光 《当代艺术》 2018年5期

摘要:
节奏缓慢是昆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在其唱腔与表演上均有所体现。这种"缓慢"表现出了一种"绵延性",即对于细节与时间的连续的、精细的把握与体验。这造成了昆曲艺术效果的丰富性。就昆曲的唱与演而言,二者的"慢"是互为因果的。作为叙事手法,"绵延"与表现时空大幅跨越的"渡越"相对立。形成昆曲绵延效果的原因,与昆曲的文人化有关。文人参与了昆曲制作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带入其中。另外,昆曲也会赋予观众一种"体验"式的欣赏效果,既投入又有距离感,并为反抗日常生活的庸常化提供了一种渠道。

固定人物的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以《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婆婆形象为例证 下载:53 浏览:457

刘艳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7期

摘要:
在萧红整部《呼兰河传》普遍缺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因果链的小说叙事里,第五章却是别具一格,独具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整个事件的反讽意味和悲剧性并存,让人在对人物的理解之同情当中,又对小团圆媳妇的被虐待致死和施虐者不失朴拙但又愚昧并且兼具人性恶与各种人性复杂性之外还对自己所犯平庸之恶毫不自知,而感到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纠结与无力感,纠结与无力当中还对美好生命的被虐杀而备感痛入心髓之痛,审美意蕴可谓繁富无尽。人物塑造的真实感和艺术性丰沛,不止在《呼兰河传》里排首位,甚至可以说,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人物身上所显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同类人物几无人能出其右者,可以说是萧红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所奉献的一个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一章,几乎是《呼兰河传》隐含作者在叙述行为方面所展现才华最为充分的一个叙事段落。能如此,与隐含作者对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固定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炉火纯青般地运用是分不开的。

论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下载:34 浏览:371

班易文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是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论文梳理了其小说中的酷刑记忆、饥饿记忆、爱欲被压抑的记忆、死亡记忆等创伤性记忆的类型,分析了其所书写的文化创伤记忆与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本文运用文化记忆、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阐释了莫言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创伤记忆进行重构,并通过建立自足的审美世界达到对创伤记忆的疗愈效果。最后,通过创伤记忆的视角,说明了莫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论消费语境下“史诗性”长篇小说电影化改编的叙事转换——《白鹿原》《陆犯焉识》电影改编得失谈 下载:124 浏览:551

朱超亚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摘要:
"史诗性"长篇小说,往往故事庞大、叙事话语复杂,并且在主题上有严肃、厚重、多元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当下电影创作所处的"消费语境"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然而,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史诗性"长篇小说也很容易被当作素材而被电影工业所利用。电影创作者在对这一类长篇小说进行改编时不可避免地要消解、重构原著的话语、故事与意蕴,这些方面都直接关系到改编影片能否达到预期的商业目的。就目前的现实来说,张艺谋对于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所采用的一系列策略是较为成功的,可以当作这一类小说改编的成功范本;而王全安对于《白鹿原》的改编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就比较失败,也可视为这一类小说改编失败的典型。

穿越升级与N世情劫——文学与影视中穿越题材的叙事之维 下载:52 浏览:265

苏喜庆 《当代艺术》 2018年1期

摘要:
近十年来,穿越题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迅速地在网络和影视媒体中发酵,成为当下现象级的文艺创作趋向。这种发展态势源自受众所处的特殊生存语境和文化期待。穿越题材实际上是跨界爱情故事在当代的一种叙事策略,它承载着对现实界和想象界两个时空的存在性思考。近年来,从内容到形式,穿越剧呈现出不断升级改造的创作倾向,但传统的"N世情劫"叙事套路、情节的机械复制、人设的固化模式,既形成固定的叙事范式,也束缚了这类题材向深度、内涵和情感方向的开掘。因此,从电影叙事视角的转换、多类型电影经典元素的吸纳和对历史事件及其神话空间的深度剖析进行创新改造,不失为一条对中国叙事文化传统升级转化的有效路径。

叙事与创作立场:批判性视角下的《无伤时代》——兼论台湾“新/后乡土”文学话语 下载:75 浏览:448

吴天舟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3期

摘要:
台湾作家童伟格通常被划归入"新/后乡土"文学的系谱,本文试图将其从此文学史框架中解放出来,借由对于长篇小说《无伤时代》叙事线索的复建,给出破译童伟格书写密码的一个不同于前行研究的批判性视角,既而在对童伟格创作立场检视的基础上,探讨镶嵌于"新/后乡土"话语内部的时代缺陷,并最终求索超克时弊的可能路径。

论国产商业电影叙事空间新质——以《老炮儿》和《火锅英雄》为例 下载:85 浏览:406

陈晓 《当代艺术》 2018年1期

摘要:
《老炮儿》和《火锅英雄》运用视听语言细致地再现了北京和重庆两地的地域文化景观。影片中的空间环境与叙事相交融,作为电影的重要物质场所,成为情节链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情感相交融,通过饮食和方言勾连起关于城市的特殊记忆,展现出富有个性的民间文化图景;与审美相交融,表达出当代社会人地关系中普遍的"共生"形态。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集中刻画,使《老炮儿》和《火锅英雄》具备了特有的真实质感,从而突破了以往影片对于叙事空间类型化的呈现,是国产商业电影类型及风格突破的新路径。

移动视频直播对重复消费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 下载:54 浏览:368

董学兵 温馨 刘虹 李新宇 《管理与科学》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近年来移动视频直播APP的快速发展,移动视频直播的用户迅猛发展,但是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最终成功取决于用户的重复消费意向。基于叙事传输理论,引入叙事传输体验的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为中介变量,细化内容特性的内涵和维度,探讨内容特征对用户重复消费意向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共收集348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22软件和SmartPLS3.2软件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移动视频直播通过提高直播内容特性(真实性、叙事性、有用性)和叙事传输体验进而影响用户的重复消费意向,内容特性各个维度通过叙事传输体验各个维度对重复消费意向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为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