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制造知识: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建构 下载:64 浏览:376

李培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在共和观和革命观的指导下,这两个时期多数教科书分别采用了共和叙事与革命叙事,其结果为无论是在关注节点还是对革命以及民国建立的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之所以如此,与当政政权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有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宗旨(精神)、实施教材审查制度来规训教科书的内容,以便将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并成为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可见,"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是由政权、教育与编者共同"制造"而成的。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话语建构 下载:49 浏览:382

徐亚清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国家治理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话语基础,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探索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治理之道。西方自由主义囿于所谓"个体自由"的先验性价值,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不断摇摆,其逻辑在"自发生长"与强行输出话语之间自相冲突,陷入了新自由主义与激进思潮之间的双重迷思。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话语基于具体实践、基于历史情境的认知方法克服了自由主义话语的价值悬设,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整合全球风险与国内转型期双重叠加问题的话语选择。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认识西方现代性的窠臼,构建属于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探寻契合本土的民主法治,并构建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符合良善治理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 下载:58 浏览:447

李震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在中国叙事传统日渐式微的当代小说中,贾平凹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切入和赓续,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贾平凹在40多年的写作中,逐步融通了中国叙事的几大主流传统:从汉语汉字中找到了中国叙事的象征思维根基,并由此切入了诗骚传统;从佛道哲学中进入了中国叙事的静观美学和空间建构传统;从笔记、志怪中承续了将日常生活趣味化、传奇化的文人小说叙事传统;从明清小说和民间方言中习得了使用活态口语的白话小说叙事传统。在近十几年的写作中,贾平凹自觉将各种叙事传统汇流到了作为中国叙事主流的史志传统之中,书写出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

中国旅游演艺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下载:61 浏览:349

叶志良1,2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是中国旅游演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遍布全国的旅游演艺作品,紧紧围绕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主轴,以人文、历史、艺术的视角与姿态,从内容生产到形式开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演艺作品,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寻求与建构:论焦菊隐的戏剧翻译 下载:61 浏览:368

李鑫1 熊辉2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戏剧翻译是焦菊隐戏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他戏剧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的戏剧理论发展和戏剧导演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焦菊隐的戏剧翻译整体上与时代特征相契合,顺应了"五四"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抗战时期民族艺术的发展。此外,焦菊隐的戏剧翻译反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从翻译目的、译剧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层面呈现了他的戏剧翻译观,并对其现实主义导演风格的实践和话剧民族化思想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牡丹亭》的空间叙事及其文本建构意义 下载:65 浏览:361

刁生虎 白昊旭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牡丹亭》戏曲文本具有明显的叙事空间化倾向,其空间呈现丰富多样,包括涵盖闺阁、花园、社会的现实空间与涵盖梦境、冥界、心理的超现实空间两大类别。其借助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实现空间转换,推动叙事进程。其空间呈现与转换不仅使《牡丹亭》故事情节紧张跳跃、人物性格丰满厚重、作品主题升华突出,而且以直接与间接两种建构方式为明清戏曲、小说创作树立了空间叙事的典范,因而具有突出的文本建构意义。

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空间美学系统建构 下载:36 浏览:415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对空间的探索与建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重要命题。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透视时代转型、凝视现实之痛,形成"故乡"这一空间概念开始,到《世界》《天注定》《三峡好人》等,导演通过不断地出走故乡来延伸自己的电影空间。在这一"出走"模式中,相同影视元素的重复出现,勾连起一个初具形态的空间体系。在新作《江湖儿女》里,贾樟柯再次以绵长的历史纵深呈现时空遽变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在"出走"与"回归"的二律悖反中,逐步完善其电影空间系统。本文以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影像叙事策略的A/B面,阐释贾樟柯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系统。

“一带一路”视野中佛教秩序的建构——从佛教制度与信仰秩序的内在关系谈起 下载:51 浏览:424

李向平1,2,3,4,5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促成当代中国佛教重新面临一个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基于个人化的、碎片化的信仰方式,建构中国佛教信仰模式的社会化形式,以社会化的信仰团体支撑当代传统佛教的共同体建设,以建构"人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一文化秩序的构成,既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基于人间佛教信仰的社会建设以及对全球化视野中秩序重建的贡献。

映现于山光水色中的家国情怀——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中国江南电影学术讨论会综述 下载:36 浏览:407

王兵兵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围绕电影的研究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学科,如电影叙事学、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电影伦理学等。这些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十分高,因而似乎难以综合。中国电影学派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一种文化思潮。"中国电影江南美学"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将中国学者研究电影的不同方法整合起来,试图建立一个中国江南电影研究的独特模式。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家国想象与性别建构 下载:57 浏览:383

侯东晓 《当代艺术》 2020年6期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黄梅调电影席卷港台及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黄梅调电影中性别建构成为独特的表现。黄梅调电影中男性气质被解构,女性角色拥有强势的主体意识,但又被父权意识所规训。现实中冷战意识形态造成的空间区隔,造成了境外华侨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无力感。但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框架下,黄梅调电影中男性的"胜利"、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成为观众对银幕形象的想象性满足。黄梅调电影中独具特色的性别展演,成为邵氏黄梅调电影中性别文化建构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对转型期香港社会的镜像映现。

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 下载:55 浏览:361

郭芳丽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维度,为文学理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话语形态。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以"介入的形式美学"为思想内核,作家们不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同时坚持从"汉语写作"和"审美体验"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现代""中国"审美形式的探索。作家文学思想给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提供的重要启示在于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的贴近以及强调审美经验传达的诗性话语形态。理想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向"中国""当代""文学""个体"敞开的"活"的理论。以此为参照,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的主要局限在于"个体"的缺失,独立作家文学思想的产生有赖于独立作家个体的确立。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分析与政策网络机制建构 下载:58 浏览:394

虞铭明 陈灿 顾雅君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及民众对之的关注上升,环境群体性事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及治理则成为地方政府部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从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博弈机制出发,分析了事件的治理路径,另外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政策网络治理工具进行政策网络利益分析,并建构了政策网络治理机制,为治理该事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看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下载:85 浏览:290

贾光一 刘玉环 张靖雯 龚洁 霍亦琦 《物理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数学和物理是两门联系密切的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学好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大学生经常不能将数学方法很好地融入物理学应用中。数学之于物理好比语言之于生活,认知语义学在研究语言和人类认知世界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具身体验、百科观、语境等认知机制,将这些认知机制映合到人们通过数学方法认知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有关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认识论和认知过程,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帮助和解决思路。

单位行政违法双罚制的规范建构 下载:54 浏览:354

谭冰霖 《法学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为强化对单位违法的威慑力,现代行政处罚逐步引入双罚制。双罚制是指对于单位行政违法行为,同时给予单位及相关责任成员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处罚制度,双罚制应从立法政策、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三个维度进行规范建构。在立法政策层面,双罚制应采"法有特别规定才适用"的局部适用模式;在构成要件层面,应准确认识单位违法的双重构造,从单位和成员两个维度、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确立双罚制的特殊构成要件;在法律责任层面,应基于组织抑制的合规思路补强单位自身的处罚责任,并对成员应受处罚的身份范围及责任进行适当限缩。

“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研究(1949—1966) 下载:36 浏览:376

徐广飞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十七年"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阶段,其文化属性与艺术形象建构之间相互联动的样态关系,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的重要依托。文章立足于"十七年"国产电影的文本精读,着重探讨了在"十七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空间下,孙悟空以心理、突破与价值为表现形式的怒者抗争的形象,及其心理源起、抗争精神与抗争主题。

跨越场域的情感共鸣——《寻梦环游记》文本内外的场域解读 下载:36 浏览:249

高超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类型范式、艺术创新、观众参与度等方面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创作思路。影片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掀起观影狂潮,关键在于故事中两个世界的交互建构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契合,以及文本内外跨越场域和超越类型的情感共鸣。文本之内,人类世界与亡灵世界交互建构,跨越了两个世界的情感交融;文本之外,超越生死的永恒亲情及对人类生死的终极拷问,跨越了地域文化的藩篱,直击人类灵魂。

再现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纪录片《乡愁》的民间建构与表达 下载:49 浏览:387

曹志伟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纪录片《乡愁》勾勒了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它真实再现了吴老家村一年四季的农事农情,也真切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碰撞。它以一种民间的视野观察民间、书写民间、重塑民间,一改过去浪漫化、城市化的单一语调,将中国农村生活完整地予以复制再现。《乡愁》塑造了一种乡土民间题材的创作氛围,并提供了一些再现民间的方法;重视民间题材、重塑民间审美,继承和改良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中的实在性与建构性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20 浏览:409

杨敏1 杨向鹏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对涂尔干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既有主观主义的功能主义、建构论的评论,也有客观主义的结构主义、机械论的批评,可以概括为实在性与建构性这样一个问题,或称"涂尔干问题"。作为古典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涂尔干对其时代的现代性巨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社会作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社会学理论的独特表达,即使是他的理论"剩余"和思想"残篇",也展现出奠基者思想源头的丰富性。随着现代进程的继续,社会的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仍在进行新的重组和深入互构,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的技术化、智能化,使得社会世界的实在性与建构性再度显示出重要意义。这些都赋予了"涂尔干问题"新的含义。

“理”从何来:农民抗争正当性的建构逻辑——基于上海H机场外围居民区的调查 下载:10 浏览:414

文军1 吴晓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变迁,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维权抗争事件。对于一个尚未从总体性制度中完全挣脱出来且十分强调稳定的转型社会,抗争政治通常被视为影响社会结构稳定的"政治错误"。而农民是如何在规避这种风险的同时,又能维护自身的权利?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追问。通过对上海市Q商务区和H机场扩建引起的农民抗争经验叙事的展现,我们从"国家-社会-个体"的框架角度,提出农民抗争正当性建构的三维逻辑,即国家赋权、公平分配及生存伦理,并在比较三种正当性建构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 下载:63 浏览:478

陈来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朱子的《太极解义》是其太极本体论和太极本源论的建构之始。这一建构,不仅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正式作为哲学建构的主要依据和资源,开发了《太极图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意义,把太极动静阴阳论引向了理气哲学的开展;而且,谋求太极与人极的对应,太极与人性的一致,更以"全体太极"为成圣成贤的新的内涵,形成了以太极为中心,集理气、性情、道器、体用为一体的一套哲学体系。这不仅使朱子在其后期思想发展中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更为宏大的发展,也使得北宋以来的道学在理论上和体系上更加完整和完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