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聚吡咯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89 浏览:436

张苗苗 刘旭 燕钱炜 《新材料》 2018年11期

摘要:
聚吡咯是导电稳定性最好的导电聚合物之一。因其制备方式简单、环境友好、导电率高、电容性好及独特的掺杂性,制备聚吡咯复合材料以提高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成为超级电容器导电聚合物基电极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综述了近年来聚吡咯电极材料及其与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等二元、三元复合电极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吡咯的电荷储存机制、聚合机理、制备方法等,指出了当前超级电容器聚吡咯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热点研究领域,并且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浅析有源变轨距转向架和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的技术特点 下载:43 浏览:386

王玉桃 黄运华 焦建英 胡鑫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总结国内外有源变轨距转向架和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移动锁紧机构的特点。以西班牙Talgo变轨距转向架由宽轨到准轨的变换为例,说明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的轨距变换过程,同时,对有源变轨距转向架的轨距变换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有源变轨距模式和无源变轨距模式在结构、轨距变换过程、方案设计难易程度以及发展趋势上的技术特点。

基于标架场理论的完整系统Boltzmann-Hamel方程简化方法研究 下载:46 浏览:405

张素侠1 陈纬庭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选取合适的准坐标简化完整系统Boltzmann-Hamel方程的问题.基于流形上的标架场理论,指出了定常构形空间中的准速度与标架场的联系,并从几何不变性的角度上导出了完整系统的Boltzmann-Hamel方程.证明了对于任意广义力为零的均匀构形空间、广义力不为零的零曲率构形空间,Boltzmann-Hamel方程均可以化简为可积分的形式,同时给出具体的简化方法并举例说明本方法的适用性.本文方法为寻找运动方程的解析解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新型变轨距动车组轮对方案设计 下载:45 浏览:387

刘晓妍1,2 黄运华1 王玉桃1 胡鑫1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阐述了国外现有成熟变轨距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变轨距转向架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我国及周边邻国的铁路实情,根据标准动车组转向架的技术参数要求,设计出一种适用于1435mm和1520mm铁路轨距的新型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轮对方案,并对其锁紧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

基于ORB+PROSAC误匹配剔除算法的视觉SLAM研究 下载:67 浏览:492

徐子锋 石超 王永锋 陈龙 《软件工程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在视觉SLAM前端特征点匹配过程中,采用RANSAC算法剔除误匹配特征点存在迭代次数不稳定、效率低、鲁棒相差等问题,从而对相机定位产生影响。与ORB算法结合,本文引入一种渐进采样一致性算法,即PROSAC(ProgressiveSamplingConsensus),来消除迭代次数不稳定问题。利用Kinectv2相机对改进的RGB-D SLAM算法进行实验,获得三维点云地图和相机轨迹,实现了ORB+PROSAC的误匹配剔除算法。与ORB+RANSAC的结合方式相对比,本文算法验证鲁棒性更好,实时性更强。

能源系统可靠性研究综述:从单一能源系统到综合能源系统 下载:74 浏览:299

李通1 韩明新2 任洪波1 吴琼1 《能源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综合能源系统横向冷热电气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系统结构,给系统可靠性研究带来较大挑战。在总结电/气/热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潜在方向。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及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研究进展 下载:13 浏览:152

韩卫 博卞双 汪涛 王家伟 张永生 潘伟平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燃煤发电中常采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该工艺会产生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脱硫废水和污泥,潜在环境危害性强,需谨慎处理。介绍了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和脱硫污泥的产生来源、成分组成、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水平和排放处置标准,对沉淀法等脱硫废水重金属处理技术和脱硫污泥重金属去除及固化技术的原理、优点、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总结对比分析。脱硫废水重金属控制方法中,目前普遍使用的三联箱工艺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需进行改进;吸附法、微生物法等新型方法也因成本和技术等问题而难以普及;零排放技术因其无污染的特性将逐渐成为研究和推广的主流。脱硫污泥重金属控制方法大多仍处于研究中,化学修复和药剂固化方法因效果好、适用性强将逐渐在电厂生产实践中推广。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16APSK载波捕获算法研究 下载:83 浏览:455

冯晓文1 李庆坤1 任彬2 《无线电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在低信噪比情况下16APSK信号频偏捕获困难的问题,讨论了一种结合Kalman滤波和最大似然估计的非数据辅助频偏估计算法。该算法对包含载波频偏信息的相位序列进行最大似然频偏估计,通过Kalman滤波,降低了噪声对估计精度的影响。对结合Kalman滤波和最大似然估计的16APSK频偏估计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结合Kalman滤波的最大似然频偏估计算法可获得良好的性能。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发电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 下载:32 浏览:274

张哲 旸巨星 潘信宇 杨宇 徐超 杜小泽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太阳能自身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太阳能发电并网的质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太阳能光伏-光热(photovoltaic/concentrated solar power,PV-CSP)复合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相比于单独的太阳能光伏(PV)和太阳能热(CSP)发电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已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了商业化。介绍了PV、CSP发电技术及PV-CSP复合发电技术,通过一些典型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了当今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应用现状,并综述了近年来对PV-CSP复合发电系统的技术和经济性研究情况。

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中小型发电装置 下载:31 浏览:334

薛晓东1 韩巍2 王晓东1 隋军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 power,CCHP)系统是一种小型、临近用户的新型供能方式,可避免能量长距离传输过程损失,同时具有灵活、高效、环保特点,成为大规模、集中式供能方式的重要补充。中小型发电装置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核心,制冷和制热也都围绕发电装置余热展开。对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2类中小型发电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热力性能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类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输入的中小型发电装置,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小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另一类是以发电装置余热或太阳能集热等其他热源为能源输入的中小型发电装置,包括有机朗肯循环、正逆耦合循环、热声发电机等。最后,对2类中小型发电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电装置选型、系统方案设计等提供参考。

基于Three.js的镀膜机展示平台的设计 下载:61 浏览:476

戴秀海1 姚震2 仲梁维2 王书文2 倪静2 《软件工程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网页展示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复杂的三维机械模型能够在网页中的展示成为可能。本文简单介绍了HTML5的优势及WebGL的第三方类库Three.js,详细阐述网页上场景的显示流程和场景中的模型交互,显示了WebGL的优越性,同时提出了基于Three.js的镀膜机展示平台的构建方法。此平台方便了用户的观看和操作,具备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抗磁悬浮振动能量采集器动力学响应的仿真分析 下载:48 浏览:431

秦立振1 张振宇1 张坤1 丁建桥1 段智勇2 苏宇锋1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分析了微型抗磁悬浮振动能量采集器中悬浮磁体的受力特性,发现了能量采集器的单稳态和双稳态现象,研究了能量采集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该两种稳态类型时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当能量采集器处于非工作的单稳态状态时,其动力学响应是在线性系统的基础上加入非线性扰动、幅频响应曲线向右偏转;热解石墨板间距越大,非线性扰动越强烈,右偏现象则越显著.当能量采集器处于非工作的双稳态状态时,其动力学响应比较复杂,出现倍周期、4倍周期以及混沌等非线性系统特有的现象.当能量采集器处于工作状态的双稳态状态时,其振动频率和外界激励频率保持一致,进行周期振动.该研究对抗磁悬浮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提高能量采集器的响应特性和输出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于PCA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企业库存预测的研究 下载:78 浏览:489

腾杨刚 陈劲杰 葛桂林 《软件工程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物流及仓储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零件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而准确的库存预测有助于企业据此调整生产计划,降低制造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PCA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企业库存的因素,编写python代码分析出影响库存的主要因素,包括订单、当月销量等因素,提出JIT即零库存作为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方向。随后选取影响库存的因素,分析并计算相关网络参数,建立BP神经网络,用MATLAB编写预测算法,预测9月的库存,确认预测的合理性,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燃煤发电系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基础研究综述 下载:24 浏览:273

杨勇平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能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的资源特性决定了燃煤发电将长期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容量、高参数的燃煤发电系统是实现煤炭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最可行的技术途径之一,是确保国家电力供应的最主要方式。针对我国燃煤发电系统在能源结构变化及参数提高背景下面临的理论和技术双重需求,总结了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在关键单元、过程和系统耦合方面高效、清洁运行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使燃煤发电机组能够在高效热功转换的同时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

基础水平运动的弹簧摆的周期解与稳定性 下载:62 浏览:361

张利娟1 张华彪2 李欣业1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针对基础水平运动的弹簧摆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进行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离散傅里叶变换、谐波平衡法以及同伦延拓方法相结合,对系统的周期响应进行求解,避免了传统方法计算中使用泰勒展开引起的小振幅的限制,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求解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利用Floquet理论分析了周期响应的稳定性,给出了基础运动振幅和频率对系统周期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应某些基础频率和振幅,系统的周期响应可能发生Hopf分岔;利用数值计算研究了Hopf分岔后系统响应随基础频率和振幅的变化,发现系统出现了倍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和混沌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系统进入混沌的主要路径是拟周期环面破裂和阵发性.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理论分析 下载:32 浏览:341

翟融融 刘洪涛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为研究有限时间内热力系统换热量与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对有限时间热力系统中热机输出功率和效率与循环参数的关系表达式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太阳能辅助燃煤系统案例讨论了各参数的意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系统参数的调整方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00和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在系统设计上比较合理,输出效率都在C-A效率与理想循环效率之间,集成后的系统效率有所降低,1 000 MW集成系统在节煤模式下系统性能恶化,效率低于C-A效率,需要对系统过程进行改进。200 MW燃煤发电系统在集成前后效率都低于C-A效率,表明系统过程需要较大改进。

基础水平运动的弹簧摆的周期解与稳定性 下载:51 浏览:443

张利娟1 张华彪2 李欣业1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针对基础水平运动的弹簧摆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进行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离散傅里叶变换、谐波平衡法以及同伦延拓方法相结合,对系统的周期响应进行求解,避免了传统方法计算中使用泰勒展开引起的小振幅的限制,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求解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利用Floquet理论分析了周期响应的稳定性,给出了基础运动振幅和频率对系统周期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应某些基础频率和振幅,系统的周期响应可能发生Hopf分岔;利用数值计算研究了Hopf分岔后系统响应随基础频率和振幅的变化,发现系统出现了倍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和混沌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系统进入混沌的主要路径是拟周期环面破裂和阵发性.

我国风电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下载:24 浏览:265

刘志超1 王洪彬2 沙浩2 杨金澍2 曹生现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多种风电利用技术也伴随而生。从我国风电利用技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综述并对比了我国集群风电并网运行、风电与其他能源互补、风电的大规模直接利用及分布式风电接入与控制等技术现状,指出我国风电向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促进多能互补利用技术推广、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风电利用技术方向发展的趋势,最后从加强新能源激励政策、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风电并网与技术标准建设方向提出了建议。

基于堆积床相变蓄热的模型验证及堆积优化 下载:24 浏览:268

翟融融 王玉 龙吴昊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堆积床相变蓄热罐,建立二维非稳态连续固相模型,对其蓄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通过模拟结果揭示了蓄热过程中斜温层的变化情况以及换热温差的分布状态。探究了初始温度、传热流体进口温度、相变胶囊直径对蓄热性能的影响,并将所得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验证。为进一步提高堆积率,结合颗粒堆积理论,提出颗粒直径服从Alfred分布的堆积优化方案。模拟结果显示,该优化方式在蓄热时间少量增加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蓄热量,具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一种新型仿人机器人的设计研究 下载:71 浏览:497

倪笑宇 王泽朝 马晨园 王仕超 王雪宇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设计研究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机为驱动元件的新型仿人步行机器人.主要实现了以并联平行四杆机构为腿部驱动构件的机械结构,并加以限位开关作为步态坐标反馈.通过调节PWM波形来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转矩,延时时间及复位开关来控制步距,解决了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行走的稳定性.对原理样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仿人机器人运行良好,步态平稳,精度较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