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下载:94 浏览:1662

张振华 《农业学报》 2025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种植技术已不足以满足现实农业生产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阐述了作物增产的关键因素,并深入探讨了技术要点和推广措施,同时还就作物增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矮秆蓖麻杂交种通蓖13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下载:35 浏览:475

贾娟霞1 朱国立1,2 张智勇1 何智彪1 莫德乐吐1 乔文杰1 《农业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蓖麻新品种通蓖13号是以自选标雌系aLmAB11为母本、自选恢复系064019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蓖麻杂交种。20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04.1 kg/hm2,比对照品种通蓖6号增产20.0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33.1kg/hm2,比对照品种通蓖6号增产16.83%。该品种于2014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其主要特点是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较强,适宜在内蒙古通辽、赤峰、兴安盟等内蒙古东部及毗邻地区种植。

甜荞优良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40 浏览:460

罗中旺1 金晓蕾1 辛万和1 智锐2 靳伟龙2 关奎3 黄颍奇3 《农业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为找到适宜内蒙古东西部主产区种植的甜荞品种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设计品种、播期、播量、氮肥、磷肥、钾肥6个因素5水平多位级正交试验,2016—2017年在奈曼和固阳试验基地连续种植2年,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区适宜种植的甜荞新品种为蒙1202-3,配套的栽培技术为播期6月29日,播量为45.0 kg/hm2,氮肥为60.0 kg/hm2,钾肥67.5 kg/hm2。西部区适宜种植的甜荞品种为北早生,配套的栽培技术为播期5月23日,播量为45.0 kg/hm2,氮肥为75.0 kg/hm2,磷肥30.0 kg/hm2,钾肥90.0 kg/hm2,明确在6因素中影响甜荞产量的关键因素是播期,将气象因子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最大的气象因子是积温。

乌兰浩特地区日光温室性能优化及黄瓜促早栽培效益分析 下载:60 浏览:497

张鹏1 崔世茂1 宋阳1 张国华2 叶丽红1 《农业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以传统的"43型"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取7种措施对温室性能进行改造提升。在1月上中旬对温室的气温、地温进行监测,从1月下旬进行黄瓜促早栽培,对比分析整改效果和黄瓜采收期、产量和效益,为广大种植户获得黄瓜丰产、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日光温室蓄热保温能力明显提升,最低温度偏离度小于30%,温度波动小,1月中旬温室内气温稳定通过10℃,20 cm耕层地温达到12℃,具备果类蔬菜定植条件。1月20日开始定植黄瓜,比CK提前15 d栽植,始收期提前19 d,盛果期提前23 d,到5月末采收黄瓜136 200 kg/hm2,比CK增产25.8%,实现效益47.08万元/hm2,较CK增收32.54万元/hm2。

抗向日葵列当新品种新农17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下载:67 浏览:483

苏雅杰1 王喜春2 云晓鹏1 兰海波2 杜磊1 刘文明1 张光3 白全江1 《农业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新农177是由内蒙古蓝海新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R1040为父本、A1347为母本选育而成的三系配套杂交种。2015—2016年在巴彦淖尔市和新疆共8个点的区域试验中,单产分别为3 530.1 kg/hm2和3 480.6 kg/hm2,较对照LD5009增产41.84%和32.77%。生育期95~98 d,花期株高195 cm,茎粗2.7 cm,叶片26片,花盘倾斜度4级,花盘直径26 cm,分枝率0,花盘形状平盘,倒伏率0,折茎率0。全生育期无病虫害发生,列当寄生率为0。适宜在内蒙古、新疆、河北、黑龙江等向日葵列当为害地区种植。

不同栽培方式对白及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25 浏览:286

杨根林 高云 谭凤琼 关云琳 高云贵 胡佳莫 冷应天 《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摸清白及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分蘖及产量,并为白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白及不同的栽培方式试验,统计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的苗木保存率较高;每丛块茎数大田栽培优于大棚栽培;块茎鲜重间作栽培与大田栽培较大、大棚栽培较小;间作栽培的每丛平均芽数高于大田与间作栽培;大田栽培及大棚栽培的产量高于间作栽培。结论为间作栽培的分蘖能力优于大田栽培和大棚栽培,大田栽培与大棚栽培之间每丛芽数差异不显著;而间作栽培产量明显低于大田栽培及大棚栽培,大田栽培与大棚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栽培方法获得种苗及块茎等不同的目的产品。

蜀脆枣果实发育规律及品质积累特性分析 下载:97 浏览:512

​邓倩1,2 王羊1 邓群仙1 辛亚宁1 李雷1 龙星雨1 祝进3 张慧芬1 夏惠4 梁东4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以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蜀脆枣为材料,德阳市罗江区当地主栽品种罗江调元枣为对照品种,对枣果实的发育动态、外观品质(单果质量、纵横径、着色指数等)和营养品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蜀脆枣的单果质量和可食率均优于罗江调元枣,且适宜的糖酸比形成了酸甜的口感;通过对蜀脆枣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发现大棚栽培蜀脆枣成熟期的单果质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蜀脆枣,成熟期比露地栽培蜀脆枣提前了7~14 d,且落果率和裂果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蜀脆枣,但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蜀脆枣在可食率、糖酸比和果实口感方面差异不大。综上所述,蜀脆枣的果实单果质量高、可食率高、风味酸甜爽口,在罗江区表现引种良好,为罗江区提供了良好的南方鲜食枣新品系引进材料。

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对一穴双株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27

​赵娜1 郝云凤1 党久占2 冯君伟1 李晓红1 马俊1 宋剑君1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以达到最佳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河套灌区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施氮肥后增产显著,氮肥后移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8%~27.3%,氮肥后移有利于玉米穗位叶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SPAD值,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结论】处理2(30%种肥,35%小喇叭口期,25%大喇叭口期,10%灌浆期)施用氮肥的产量最高,表现较好,该施用方式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指标的研究 下载:64 浏览:333

党久占1 赵娜2 赵强3 刘宇杰3 郝云凤2 张玉金1 李晓红2 冯君伟2 张光4 任孝忠4 刘晓燕3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运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对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产量与密度、氮肥和磷肥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以两年试验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筛选,获得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产量≥16 500 kg/hm2)栽培技术措施的指标为:密度96 675~97 920株/hm2,氮(N)420.75~431.55 kg/hm2,磷(P2O5)288.30~299.70 kg/hm2。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59 浏览:394

王丽军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优点和技术机理的描述,通过实验论证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机械化栽培技术增产原理。

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 下载:60 浏览:425

孔凡娟 李辉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大豆是最便宜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对成人和儿童的营养非常重要。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几百年前就开始使用,最近进入尼日利亚和西非农业圈。每年,世界大豆总产量的很大一部分被加工成不同类型的豆粕和油。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优质高产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而获得最好的大豆产量。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下载:63 浏览:419

宋丙华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发展玉米的种植技术,可以为畜禽养殖提供丰富的饲料。种植玉米时广泛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实现提前播种,使玉米提前收获,还可增温、保墒、保肥、抑制杂草。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穴行距配置 下载:57 浏览:276

党久占1 赵强2 刘宇杰2 张玉金1 张光3 任孝忠3 李彦英4 白勇兴2 《农业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为确定河套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挖掘更大增产潜力,于2018年在河套灌区进行了一穴双株不同穴距、行距配置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栽培,在使用登海618品种,密度9.6万株/hm2,膜上行距40 cm条件下,穴距×膜间行距最佳配置为33 cm×86 cm,36 cm×76 cm。在对生育时期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变化调查分析表明,36 cm×76 cm,33 cm×86 cm穴距、行距配置处理单株叶面积较大且绿叶持续期长,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快,36 cm×76 cm与33 cm×86 cm产量差异不显著,但36 cm×76 cm,33 cm×86 cm与39 cm×67 cm差异显著,与30 cm×96 cm,27 cm×114 cm差异极显著。确定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穴距、行距配置为33 cm×86 cm,36 cm×76 cm。

黑龙江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 下载:60 浏览:425

梁明文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作为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黑龙江省所生产的水稻具有淀粉含量高、颗粒饱满、香气浓郁的特点,广受我国人民的喜爱。黑龙江省五常市所生产的大米更是被誉为我国最好的大米,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然而,如今我国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过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急待我们解决。本研究通过常年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过程的实地考察,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现有的几大水稻生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解决方案,以供行业内有关人士参考。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技术推广实践 下载:36 浏览:414

朱新亚 《农业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在现代农业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世界上的主要农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持续改善种子生产工艺,保证农作物增产,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水稻栽培技术与农业机械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分析 下载:36 浏览:379

尹明 沈潇萌 《农业研究进展》 2025年3期

摘要:
水稻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作物,其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够种植,因其种植面积较广,使得水稻的产量也相对较多。而在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水稻栽培技术和机械的发展,使得水稻的产量也呈现出上升发展的趋势。本文将从水稻栽培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对水稻高产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6个巨魾群体线粒体ND4基因碱基序列多样性分析 下载:69 浏览:451

杜民1 李娜2 牛宝珍1 周亚2 陈春丽2 文天仙2 王兴龙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为研究云南省境内特有的巨魾Bagarius yarrelli 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红河曼耗(Baya-M)、怒江坝(Baya-B)、怒江下游(Baya-N)、澜沧江上游(Baya-L)、景洪(Baya-J)、红河河口(Baya-H)6个点共采集72尾巨魾,每个点采集12尾,分析6个群体的ND4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巨魾线粒体DNA的ND4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72条mtDNA DN4基因序列,巨魾ND4基因序列全长为1381bp,共检测到5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0.0722;共有67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98;将巨魾与三线纹胸鮡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onema两种鱼类的ND4基因利用UPGMA中的Kimura 2-parameter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巨魾单聚为一支。研究表明,红河河口与曼耗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而澜沧江与景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56),说明澜沧江群体与景洪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栽培要点分析 下载:62 浏览:652

孟志强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几年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推动下,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与蔬菜有关的栽培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培育出了各种反季节的有机蔬菜,这些有机蔬菜在人造环境下便可以实现大量生产,不受天气影响。这样百姓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满足了我国人民对有机绿色蔬菜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就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栽培要点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 下载:63 浏览:660

苑明影 李春雪 高红霞 赵丹丹 崔园园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4期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成为蔬菜种植和出口大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长,蔬菜种植品种不断增多,蔬菜总值已占全球蔬菜总值的一半以上,居世界第一。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蔬菜种植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标准化、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现代农业蔬菜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病虫害防治能力还不够强,因此蔬菜在品质和产量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温饱到现在的高质量和绿色安全。为适应这种需求,我国农业不仅提高了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而且加强了病虫害防治工作。

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 下载:72 浏览:730

魏福建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栽培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并对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