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文学青年到革命作家——论胡也频与丁玲早期创作的相互影响 下载:58 浏览:350

刘盼佳1 李广益2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胡也频与丁玲从文学青年到革命作家的蜕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对读二人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从个人经历、艺术手法和生命体验等方面,考察了胡也频的创作与丁玲早期创作的相互影响;同时,对这一过程中二人在思想倾向上的成长变化进行梳理,以其实际经历与作品为经,真切的生命"共情"为纬,在历史经纬中呈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心路。

“道统”之贞定与“疑孟疑荀”之端倪——论北宋中后期孟学和荀学走向 下载:50 浏览:229

李文娟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北宋中后期,疑古思潮兴起,宋儒思想中展露出"疑孟疑荀"的端倪,对孟荀的道统地位造成冲击,直接影响到北宋以后孟学和荀学的走向和历史命运。本文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苏轼等学者史料进行搜剔耙梳,发现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北宋中后期儒家学者的道统贞定和孟荀评判,一是政治立场,二是学术旨趣。出于复兴儒学、力排佛老的立场,以及儒学性理化的倾向,孟学虽然遭到质疑和批评,但性善论受到重视;荀学则性恶论被简单否定,甚至遭受严重批判。基于这段历史,孟学与荀学被置于对立地位,从此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现代韩国儒学研究的特征 下载:52 浏览:338

高星爱 《国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1945年解放以来现代韩国儒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并非是单纯的理论上的展开,而是结合时代现实的变化,不断反思与创新的结果。可以说,解放以后的儒学研究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与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关系中,儒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探究功过问题与主体性问题。这表明,儒学研究自始至终从未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思考儒学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与作用,决定了现代韩国儒学研究的方向与特征。回顾以往儒学研究的发展变化,不仅有助于正确把握儒学思想在韩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而且有利于展望儒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阳明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显学” 下载:46 浏览:258

张宏敏 《国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出于对"文化自信"的提倡以及视传统文化为"独特战略资源",再加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阳明语录及阳明学核心命题的关注与阐述,王阳明与阳明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图书市场上各种版本的《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不断推出,报纸期刊上登载的阳明学研究论文数量陡增,不同科研单位主办的阳明学研究辑刊不断出版,阳明学研究机构与王阳明研究会纷纷设立,"百家讲坛"性质的阳明学公开课持续开设,阳明学会议与论坛的频繁召开,各种级别的阳明学研究课题纷纷立项,这足以说明王阳明与阳明学的研究与阐释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显学"。而作为专业的阳明学研究者,则需要对当下的"阳明学热"进行理性反思。

中华书局本《道教灵验记》失校商补 下载:37 浏览:242

张学瑾 《国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撰《道教灵验记》是一部道教神话故事集,也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罗争鸣先生点校本,极大方便了学界研究。本文拟对中华本整理中出现的失校问题加以商讨,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利用《道教灵验记》有所裨益。

三农问题与“社会分析小说”的得失——公私之间的高晓声 下载:49 浏览:392

刘大先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高晓声观察并分析了从集体化到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转型对于经济先发地区农民的辐射性影响,留下了学术研究与历史记载所难以触及的细枝末节,尽管其人物形象塑造略显单薄,并且缺乏展望未来的愿望和高度,但对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与现实运行条分缕析的分析足以让他成为在公与私、个人追求与国家关照、社会关怀与审美自足之间颇具特色的存在。考察高晓声的个案,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社会主义中国初期以公代私举措对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的组织、动员和调控,到改革开放时代公私兼顾对于不符合经济实践的计划体制的调适和溢出于僵化制度的生产力的解放,再到市场经济全面到来之际暴露出来的个体化和私己观念对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面貌的负面影响。"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当下攸关利害的重大问题,重新返观高晓声及其创作,汲取其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未来文学书写农业、农村和农民辅以镜鉴,为勾勒与想象"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形象和价值提供参考。

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论王安忆的“军转二代”身份 下载:55 浏览:426

程旸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过往的王安忆研究无一例外都把她当成上海人,而不去注意她内含在其中的另一种身份"军转二代"。这种身份影响到她的生活经验,也影响到她看上海的独特方式。论文称之为"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也试图从此角度重新进入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自然从创作方面看,上述因素往往是潜在的、隐形的、甚至是暧昧的,然而因为如此,才别有一番风味,有值得继续探究的空白点。

司马贞《史记索隐》校读札记二则 下载:62 浏览:369

游帅 《国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校勘,发现今传世诸本《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所注"牛马之湩,臣菟人所具"当系"牛马之湩,巨蒐人所具"之讹。另《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穷蝉。"司马贞《索隐》所注"穷係"亦本应作"穷世",系避唐讳所替换。"蝉"、"世"音乃互通。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下载:68 浏览:292

孟繁之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正>【题记】前辈学人函札、日记作为历史材料运用于人物专题、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及社会生活史研究,有其独特之价值及视角,别具优势。研究者可借此贴近了解所研究所关注对象当日之生活圈、交谊圈、交集圈、戚友往来、人际脉络、身体景况、心灵细微及相关贯连,即有可能借此将所关注之对象,所研究之人物,所涉及史事现象人物之日常居恒、进退出入、史事前后、彼此因果及相关系连,"体贴"并大体"复原"出来。而所"体贴"并大体"复原"出来之生活圈、交谊圈、交集圈、戚友往来、人际脉络、人物身体

《吕氏春秋》对道家学说的吸纳及其具体学派归属 下载:80 浏览:397

陈瑶 《国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先秦杂家集大成者《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学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中包括大量吸纳道家学说因素,以"援道入法"。然而借鉴《道德经》、《庄子》两部道家经典的方式与内容,又有所不同。《庄子》以《让王》篇为代表,为《吕氏春秋》所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具有道家情怀的寓言故事材料。而《道德经》为《吕氏春秋》所采纳的则主要是治国理政的观念及方略

变动与坚守:生计方式转型与白族女性日常生活节奏的个案考察 下载:62 浏览:390

苏醒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日常生活节奏"逐渐成为分析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转变中社区适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云南大理N村白族社区传统是井盐制售的社区,历史上依据雨量多少、围绕井盐生产"旺平淡空"4个周期而安排,现在逐渐转变为现今根据旅游淡旺季并以"游客需求第一"为原则而规划的日常生活节奏。然而无论在何种生计方式下,传统性别文化中"勤"这一道德取向始终是当地女性日常生活节奏的主导,为之所持久坚守并通过社会性别分工、女性教育、社会舆论的双向强化等途径内化成为一种"惯习"。正是由于这种对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坚守,使白族女性在面对生计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非但没有因调适不良而陷入生存困境,相反还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烟草的西方人类学研究述评 下载:63 浏览:406

刘婷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烟草在西方人类学研究中一直是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或多或少对烟草有着不同角度的认知与理解,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对烟草的关注与研究中有所反映。对西方人类学的烟草研究进行研究综述,包括烟草起源、烟草与文化、经济和健康的关系,以及烟草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对烟草知识谱系的梳理和人类学理论方法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农村扶贫需以提升可行发展能力为方向 下载:67 浏览:383

郑宝华 宋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表征的张力: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下载:44 浏览:324

南帆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学修辞的特殊意义是劝导读者进入作者暗示的"价值领域"。文学语言"大众化"背后的"价值领域"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革命构想,文学史仿佛形成一个观念: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总是与乡村的农民语言联系起来。以赵树理小说语言为例,论文讨论了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内在差异,继而指出农民叙事话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一批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可视为另一种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产物,论文具体分析了《创业史》的文学修辞。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中止,但是知识分子叙事话语意识到的问题并未消失,可以在张炜的《古船》之中发现相似的文学修辞,只不过这种文学修辞从社会学图景的想象退回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李子柒小视频的农村叙事提供的文学修辞建立于数码语言与小资美学的基础上,这种语言背后的合作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视野。新的可能正在出现。

马克思回归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 下载:47 浏览:235

李潇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下载:66 浏览:449

刘玉博1 王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杆;(3)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14个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这一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的整体格局恰好相反,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 下载:63 浏览:426

李岩1 江文路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国际化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治理的本土化方案。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的核心内涵是把城市治理的标准和要求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有序可控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和参与全球治理。其基本框架主要包含国际化城市的政务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3个维度。这3个维度各有其内在要求和治理特点,反映了政府权力在行政管理、政社互动、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运行机制。国际化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治理模式的差异化类型,丰富了世界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再认识 下载:81 浏览:381

郭萍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儒学的现代转型,根本上是从传统儒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思想趋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即一方面它是前现代的帝制儒学,但另一方面,它自发地孕育了现代性的根本观念——个体观念,因此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一座"引桥"。按其逻辑推进,宋明儒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深入地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前段,周敦颐提出"立人极",为个体价值的确立作了最初的理论铺垫;中段,程朱理学以"格物穷理"高扬了个人的经验认知,在客观上启发了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后段,陆王心学提出"心即理",从理论上打开了个体价值消融天理权威的通道。当前,深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需要基于现代生活批判地发展宋明儒学中所孕育的主体自觉意识,实现儒家主体观念的自我超越。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逻辑机理、价值表征和实践进路 下载:63 浏览:369

张戈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提高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基层党建的引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党员群众运用各种具体制度管理基层社会事务的实践,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党的使命和担当,也回应了现代国家建构的重大关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优化基层治理方式,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实践全过程各领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基层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论析 下载:51 浏览:392

单军伟1 张瑞才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按照自己本性塑造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体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里,资本逻辑是理解把握这个世界体系的本质根据,但资本逻辑所创制的世界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了片面的普遍性意识,造成民族国家间非均衡发展及连接纽带不稳定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必然走向自我否定,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共同命运的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规导资本逻辑为建构原则,利用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魔力解决全球性发展缺位问题,以合作共赢的实践安排规导资本逻辑的分配原则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矛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扬弃资本的形而上学。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