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价值评价的哲学思考 下载:132 浏览:1534

张欣蓓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2期

摘要:
价值评价是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价值评价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在价值评价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这样就催生出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标准问题是评价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没有了标准,就不可能进行价值评价,另外,价值评价构成了价值理论到实践即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对于人们如何把握价值以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都是以价值评价作为前提条件,所以,要把握价值评价就要了解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评价主体在一定的评价目的的指导下,以评价客体为对象,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灵活地运用评价手段,对价值客体进行价值评估,最终获得一定的评价结果。

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基于主要省份的对比研究 下载:48 浏览:449

何丹 《中国经济》 2025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定义,从资源与能力两方面构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陕西省等7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为陕西省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对价值本质的哲学思考 下载:136 浏览:1475

王倩玉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0期

摘要:
在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就是价值本质的问题,其他问题都以此为基础展开,价值问题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价值本质决定价值概念,价值概念反映价值本质。价值的根源不在事物自身,也不在超验世界里,而在于人的存在中。人的存在本身是美好的,具有因其自身而确立的原初价值。在人的具体存在形式中蕴含着具体的内在价值。人的存在把这些内在价值映现在事物上,于是在事物上就显现出外在价值。从价值的根源及其表现来看,价值就是以人的存在为根源、以事物的事实为载体显现的美好性质。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价值本质的研究才更加真实。

人权视域下“枫桥经验”的根源与理念 下载:123 浏览:1537

杨宇航 《航空航天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人权已成为现代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话题。“枫桥经验”作为一种人权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样板,体现了我国保障人民权利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枫桥经验”的人权保障道路总体来看具有内生性、衍生性和共生性的特点。它是由基层社会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西方人权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加以融通,而最终形成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理念。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构建 下载:120 浏览:1281

苏莹 《中国经济》 2024年3期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需认识到自身若想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需要通过各种路径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则可以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合理、合法的同时,防范风险的出现。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为此,企业要积极的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借助该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和制约。笔者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具体构建的策略,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 下载:153 浏览:1831

陈杰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60年以上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不能当作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在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稿的过程中,把美学理论基础深深地根植在了实践基础上。在此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除了实践存在一定的相关联外,还要构造出人们不同的行为观点。

山西省J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 下载:171 浏览:1740

李丹 《中国经济》 2023年10期

摘要: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质量至关重要,新时代需要以高质量的集体经济审计确保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J县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为例展开分析研究。首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与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对J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现状进行探究,再次分析了J县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J县集体经济审计与其他存在相同问题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改善提供一些帮助。

字经济时代下的算法价格歧视问题破解路径探析 下载:177 浏览:1713

吴科迪 《中国经济》 2023年9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各大商业平台以及其他经营者都善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能力对消费者或者一般用户进行算法评估,通过对消费者或者一般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选择、消费倾向进行算法分析,从而因人制宜地推出针对特定人群的定价策略。算法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算法歧视,可能会导致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抑制市场创新等问题,如何破解算法歧视难题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下载:45 浏览:636

邰银凤 《电子商务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逐渐占据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商模式大幅减少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同时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物选择和更便捷的购物方式。本文以自营式电子商务企业——京东为例,通过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几项关键财务指标对京东盈利模式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企业在现行盈利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关系排斥问题—以秦皇岛市为例 下载:248 浏览:2911

陈亚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9期

摘要: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得出我国社区矫正亟需建立、完善相关人际关系排斥、就业排斥方面的应对机制的结论。

法庭论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下载:231 浏览:1372

​李霄航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法学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学科,而法庭论辩课程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目前我校的法庭论辩课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法庭论辩实践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理念,精心挑选案例,同时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下载:95 浏览:1788

杜思慧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7期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治国理政智慧。德法关系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关系的学习与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也有利于推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理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阈下乡村社会治理实践研究 下载:96 浏览:1773

张倩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推进乡村社会法治治理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下,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乡村法治治理,聚焦重点任务:创新治理方式、协同共治、优化环境。总结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壮大法治队伍、健全法规体系。这些举措对乡村法治治理有重要意义,助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转换。

基层治理的社会诚信机制构建研究 下载:137 浏览:1247

王宏霞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3年9期

摘要: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法治约束有限、道德约束无力、自治约束缺乏规则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依托社会诚信重构社会约束机制,赋予德治与自治发挥强制效力的基础,弥补法治的局限性,是改善基层治理的良策。社会诚信机制主要通过事务连带和家庭连带的方式,使难以管制的社会失信行为与不利后果联系起来,从而使此类行为得到有效的制约。在实践中,家庭连带的方式有侵犯基本权利的可能,除经济方面外,其他领域应慎用家庭连带;为避免社会诚信机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权力滥用情况,应保证相应规则制定、执行的公开公正,并保障相应的异议和救济权利。

浅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法律基本精神 下载:100 浏览:1628

钟丽芝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在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时,我们应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本书共分为六章即为家族、婚姻、阶级、阶级(续)、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104 浏览:1711

马宁 《中国城镇》 2024年9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农民积极性差、基层政府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及困境,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建议。

风险社会理论对侵害英雄烈士荣誉、名誉罪中“英雄烈士”的诠释 下载:234 浏览:2487

王浩丞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围绕侵害英雄烈士荣誉、名誉罪中“英雄烈士”的概念,学术界与实务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根据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外延,以风险社会理论解释“英雄烈士”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在风险社会理论背景下,“英雄烈士”的概念的确立不以是否已经故去为限,同时既包括英雄烈士个体以及英雄烈士集体。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下载:254 浏览:2820

张一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0期

摘要:
“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成长关乎到该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但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受到黄色、暴力等腐朽思想地影响,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加,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关注青少年犯罪在现阶段尤为重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青少年犯罪矫正的弊端,将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到青少年犯罪矫正当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顺应人道主义以及行刑社会化的社会发展潮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大国宪制》 下载:121 浏览:1489

张梦臣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3年12期

摘要:
中国的古代是存在宪制的,黄河水患和游牧入侵使得本应成为小国寡民状态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个大国,中国的宪制也在这个“大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将一些思想凝聚成社会共治,并凭借此稳定社会的秩序,平衡了皇帝,精英官员和黎民百姓的势力冲突,使他们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紧密的结合在宪制中平稳的发挥着力量。宪制本身并不像成文宪法那样由特定的代议机关一键设定,而是在面临很多 “待议”问题的时候,在当时当下的条件约束之下,最为理性地发明创造出来的解决办法,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并传于后世。正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历史的智慧,在不断的崩溃和支离破碎中,重构整合自己的文明,中国形成独特的宪制。

新型肺炎COVID-19期间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与传播效果 下载:402 浏览:4051

王明丽1 曹震2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5期

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为媒介使用权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进而促进了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丰富的信息制作工具和传播渠道使得社会信息的制作变得更加多元立体,社会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便捷。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举国上下自觉居家隔离,但由于互联网世界不受地域空间的桎梏,在物理空间封闭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踊跃在网络世界,在此期间网民通过使用电子设备讲疫情期间的生活见闻记录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这些网民自发性的记实性影像资料丰富了特殊时期网民们的居家文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涌现出了较为优秀的战疫纪录片。这些记实性信息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战疫期间不同人物的现实生活状态,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表现战疫期间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更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拉近镜头内外的距离引发共鸣而受到更多关注,产生了抚慰社会性心理创伤的传播效果。此外,针对疫情现状由媒体组织为主体制作推出的相关医疗题材纪录片,助推网络健康传播,塑造医生的正面形象等[1],也起到了减少社会割裂、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传播效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