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约鲁巴地区的鼓、鼓法律及音乐社区 下载:92 浏览:508

白雪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在约鲁巴人的传统文化中,鼓及其音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约鲁巴的鼓是"会说话"的,每一个约鲁巴鼓都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与意义,这些内涵与意义在约鲁巴鼓的制造过程以及在其表演或仪式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这使得鼓在约鲁巴社区中成为某种符号,代表着某种乡规民约,千百年来一直被社区中的每一个约鲁巴人所认可和共享。在英国殖民统治期前后,约鲁巴鼓所在地区针对该音乐事象大都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从侧面反映出了约鲁巴鼓的某些特性。通过将约鲁巴地区的鼓法律与非洲其他国家、地区在相近时期所颁发的法律文本进行比较,说明了"音乐社区"是通过音乐表演过程和政府管理过程共同构建和维持的统一体,它既是音乐制作过程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过程的体现,它的形成、维护与发展需要由一个社区内的全体成员来实现,并取得社会管理主体的支持。

回溯·反思: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动态与思考 下载:92 浏览:497

余亚飞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注重"音乐中的文化"的研究和注重音乐与跨学科研究融合等研究趋势。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则注重的是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一大批在该学科领域中学术性突出的学者,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跨地域"等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但是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了诸如学科"离界""泛化""去音乐化""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一地一题模式化"等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特征——"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相悖而行的。

理解与阐释 传承与发展——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述评 下载:92 浏览:509

严永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于2017年12月1日至3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召开。本届年会融众多专家、中青年学者及青年学子的成果于一炉,其中有关世界民族音乐学的中国话语建构、跨境族群/跨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研究和区域民族音乐的个案研究属于本学术领域"理解与阐释"的层面,而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承及"一带一路"构想下的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则是本领域"传承与发展"的层面,由此形成了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从观念到实践的两个维度。

唇齿相依 水乳交融——吹吹腔及白剧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下载:95 浏览:508

秦思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吹吹腔与白剧均为云南大理白族特有的戏曲样式,二者无论在历史还是声腔和音乐上都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溶性。这种互溶性也使得二者在概念上一直有趋于模糊的现象。通过对已有文献著作中有关吹吹腔及白剧概念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我们如何去界定吹吹腔与白剧,恰当与否,都与"民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综合民间集体记忆中有关吹吹腔及白剧观念的分析,呈现出了白剧团专家学者与戏班集体记忆中截然不同的观念。因而,在对吹吹腔和白剧进行概念界定之时,应当综合考虑此二者的观念,尽可能地以符合民间的方式对其进行阐释。

虽难尽人意,但我们做得越来越好:存档、“返回”与未来的挑战 下载:93 浏览:499

安东尼·西格尔1,2,3 邓晓彬4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民族音乐学家发现让历史录音资料"归家"并非如他们想象般简单,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确保这些录音资料能够以当地民众了解且运用自如的方式来进行归还。成功的"归家"离不开当地群体或个人的全程积极参与,这些录音不仅可以让当地的音乐传统重新焕发活力,也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改造。如果接收社区的个人或者团体对于录音资料的归还(return)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样的早期录音归还是最成功的;若他们参与到策划以及归还的方法中,则这一过程最为奏效;当策划或者执行都是单方面的时候,归还就不会有那么成功。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归家"项目,可帮助我们避免遭遇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且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对于不同国家"归家"项目中运用的多种不同方式,民族音乐学家和其他学者需要从这些多样的试验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寻找、获取、运用:巴布亚新几内亚早期录音“归家”的经验 下载:96 浏览:502

顿·奈尔斯1,2 邓晓彬3 闫旭4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对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集合而言,早期录音的"归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早期录音"归家"的三个步骤——寻找、获取、运用——展开讨论。"寻找"录音,涉及如何定义"早期录音"等问题。虽然在英国学者的人类学探险中诞生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次民族志录音,但以霍恩伯斯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在此所做的录音,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录音技术,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而言极为重要。实际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早期录音的定义可以延伸到磁带录音机的使用,这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听众的增加有着密切关系。找到录音之后,实际的录音"获取"和"归家"的过程是复杂且需要多方合作的,牵涉到以什么形式、归还到哪里等问题。如何"运用"珍贵的早期录音资料是第三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所的音乐档案馆通过翻译、编辑、注释和整理原收藏于维也纳音响档案馆中的三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早期录音所获得的成果,不仅为这些音乐提供了更多相关的文档资料,同时还可能推动、刺激和影响新的表演和表演观念。

有声历史的意义与对象——对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早期录音的综合分析 下载:92 浏览:501

提科特·塔芙拉1,2 邓晓彬1 凌嘉穗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柏林音响档案馆"中收藏了埃里希·卡施克(Erich Kaschke)博士于1906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提格雷地区首都阿克苏姆记录的37段歌曲和器乐作品。经过文本与音乐的研究,作者发现该档案内容涉及宗教、狩猎、爱情等传统歌曲。在对歌词文本的记写方式分析中,不仅推测其可能的记写者,并发现这些歌曲几乎由有限的文本组成的典型特征,推测当时的参与者缺乏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录音时间和当地节庆时间的比较,推测该档案是专门录音工作的结果,并探讨了表演者的身份。阿兹玛里人的音乐传统虽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且旋律、韵律和歌词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但大部分歌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历史资料,该档案有其特殊意义,且具有进一步研究或再研究的必要性。

从维护文化资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返” 下载:92 浏览:501

吉娅·贾妮珍1,2 邓晓彬1 萧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未来,文化资源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程度的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这些资源所传递的信息及其与人的关系。"归家"是文化资源共享的一部分,这种共享不是私人的占有,录音的数字化传播和反馈尤其重要;同时,人们需要构建历史音响与当下音响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当下的录音和历史的录音进行比较。在全球化的时代,早期的录音有着宝贵的价值,对文化资源的维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而未来会不断给予我们新的视角。

江西古琴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研究 下载:65 浏览:373

王颖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琴自古以来都蕴含了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但由于现在很多文人都更偏爱比较热门的钢琴、古筝等,古琴的学习者数量逐年下降,即使是艺术院校也很少有学校开设古琴课,学习古琴的学生较少,这也是严重影响江西古琴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本文以江西古琴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的历程及传承的意义,并分析当前江西政府、学校、教师、琴社等在古琴的传承和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存的不足提出有益的保护措施,以完善和改进古琴的传承现状,促进古琴艺术的长远发展,让社会大众更清晰地了解这种古老的拨弦乐器。

干扰刺激类型对内隐记忆提取干扰的调节 下载:22 浏览:216

叶晓红1 孟迎芳2 唐小庭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探讨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是否敏于注意资源的变化,该实验沿用前期经典的"学习-测验"范式,通过在提取阶段同时设置两种不同刺激类型的干扰任务:箭头干扰和汉字干扰,以此来探讨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本质所在。结果发现,不同提取干扰条件对内隐记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汉字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比箭头产生的干扰更大。结果表明,干扰刺激类型会调节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大小,证实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敏于注意资源的变化。

中学生欺凌受害对其内化问题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36 浏览:363

谢家树1 梅里1,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山水情怀 精神归复——刘湲《秋山闻道》的审美意蕴解读 下载:52 浏览:330

王爱国 翟毅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刘湲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秋山闻道》,聚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古琴音乐的音响形式为参照,营构出丰富而感性的意象世界。《秋山闻道》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大音稀声""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透射出中国文人音乐传统中自我吟咏,精神自由的文化追求,也反映出作曲家立足传统的现代审美意识和开拓民族管弦乐新法的革新精神。

隋唐时期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隋唐时期江南音乐经济研究之二 下载:39 浏览:408

韩启超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摘要:
隋唐时期是中古伎乐的繁盛期,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城镇的消费需求以及大量文人墨客的娱乐需求使得社会上商业性乐舞生产与消费获得了极大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来剖析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现象,生产者及其生产方式,消费者及其消费方式、场所等问题,以期能够在诸多音乐事项中梳理出江南音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商业性乐舞经济的内外表征和原因。

调腔曲牌研究若干问题辨正 下载:69 浏览:388

沈翊1 吴宗辉2 《当代艺术》 2020年4期

摘要: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曲牌遗存丰富。作为调腔曲牌音乐研究的基本材料,《调腔曲牌集》《调腔乐府》在曲牌处理、唱腔符号分析等方面有不少疑误,导致包括《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在内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些失误。借助调腔抄本等资料,对《调腔曲牌集》《调腔乐府》和相关研究的失误加以考辨,能为今后的调腔曲牌研究提供考订思路、扫除部分障碍。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民歌进化方向与发展策略——以浙江畲族民歌为例 下载:64 浏览:407

金瑶 《当代艺术》 2018年7期

摘要:
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本文对浙江畲族民歌多声部的创作创新及艺术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力求对畲族民歌创新作品的舞台演唱实践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借助研究畲族民歌进化方向所带来的启示,由点及面地为民歌艺术提供能够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发展策略,即:立足学科建设平台、科研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引领和满足多元文化需求,补齐发展短板;把握精神内涵,注入时代血液。

从舞蹈类核心期刊看舞蹈创作理论研究的缺失 下载:63 浏览:511

李宁1 冯百跃2 《当代艺术》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研读近三年(2014—2016)《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和《舞蹈》刊发的1159篇学术论文和专业文章,可筛选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96篇与舞蹈创作相关理论成果。从编导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当代舞蹈作品形象的现实主义特征》《解读场景中的民族舞蹈作品创作者》《舞者的二度创作体验与思考》《思"当代中国舞风"》《缘逢盛世"荷"初绽摇曳十届别递香》等高水准的学术成果中所呈现出的精彩观点,将有助于解决创作实践中的瑕疵,值得编导们认真思考。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64 浏览:424

潘斯雯 《财会研究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朝着严格规范化方向发展。高等学校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记录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活动。所以,增强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对提高高校财务案卷质量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将重点对高校财务档案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下载:315 浏览:3172

龚恬恬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2期

摘要:
中国音乐产业迅速发展,大众对其多元化和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等音乐形态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流行音乐研究的内涵,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对其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学术价值,从而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方法。

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探讨小学音乐课堂评价方法 下载:187 浏览:761

罗卫红 《当代音乐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小学阶段音乐学科在教学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增强起到促进作用,利用音乐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对音乐课堂进行评价探究能够将音乐课堂中的评价方式全面化,音乐教室也能够根据课堂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增强,让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堂中。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下载:38 浏览:502

苏日古嘎 《中国音乐学报》 2025年1期

摘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有效明确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生活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使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有效实现“生活教育”理念,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