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荧光猝灭法结合分子对接研究胰蛋白酶与蒙花苷相互作用 下载:14 浏览:162

韩忠保1 李天乐1 苗瑞丹1 刘丽艳1 陈庆阳1 于湛1,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3期

摘要:
以荧光猝灭法与分子对接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蒙花苷对胰蛋白酶荧光发射的猝灭作用,并探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与复合物的动力学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H 8.4时在不同温度下蒙花苷均可有效地猝灭胰蛋白酶的荧光发射,并且猝灭类型均为静态猝灭,即蒙花苷与胰蛋白酶间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使用双对数方程计算可知复合物为1∶1型,根据Van’t Hoff方程对不同温度下蒙花苷猝灭胰蛋白酶的光谱数据分析可知复合物的生成是熵增放热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蒙花苷对胰蛋白酶的发光猝灭主要是通过影响其Trp残基的荧光发射实现的。分子对接研究表明蒙花苷可结合在胰蛋白酶表面由His57、Thr98、Gln175、Trp215、Gln192、Ser195等残基所形成的疏水性口袋中,并通过氢键、芳环堆积、疏水、静电吸引等弱作用与胰蛋白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蒙花苷与Trp215残基间存在明显的疏水与氢键作用,这些作用可减弱这个残基微环境的极性并最终导致其荧光发射的猝灭。3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胰蛋白酶与蒙花苷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验证了分子对接结果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变质心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建模与特性分析 下载:20 浏览:366

樊博璇1 陈桂明1 林洪涛2 《航空航天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建立了一维变质心滚控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对变质心飞行器弹道及姿态动力学进行研究,明确了变质心滚控飞行器的控制机理与特点,同时针对其通道间的耦合效应以及执行机构参数设置对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提出了飞行器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要求,为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航空煤油裂解产物燃烧机理构建与动力学模拟 下载:42 浏览:443

刘明 夏谈 宁馨 王静波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8期

摘要:
针对航空煤油典型裂解工况的裂解产物,本文提出了以2.99%氢气、45.05%甲烷、36.96%乙烯、0.76%环己烯、8.89%甲苯和5.35%正十二烷(摩尔分数)的六组分煤油裂解产物替代模型,构建了包含323个物种,1544步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机理。使用Chemkin-pro程序进行宽温度范围裂解产物的动力学模拟,点火延迟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点火延迟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HO2+OH=H2O+O2是机理中的关键反应,同时燃烧中间产物与氧气、HO2和OH自由基的反应也对点火影响较大。该机理模拟精度较高,能够较好的再现航空煤油裂解产物的燃烧特性。

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下载:46 浏览:475

苏红玉1 刘琳1 张强1,2 钱建华1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表面制备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缩4-甲酰苯甲酸(A)缓蚀膜。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该席夫碱膜在3wt.%Na Cl溶液中对金属铜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自组装分子膜能有效抑制铜片的腐蚀,当浓度为15 mmol·L-1,组装时间为6 h时缓蚀效果最佳,高达97.11%。量化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缓蚀剂分子的活性位点和在Cu(111)面的吸附形态。缓蚀剂的缓蚀效率的理论评价与电化学测试结果相一致。

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下载:75 浏览:14

刘爱华 李豪 丁武洋 刘晨东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非等温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FTIR)对路用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升温速率下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的DSC曲线,基于热分析动力学的方法,确定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利用非线性回归建立了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方程,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验证固化反应方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根据上述反应方程推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路用环氧沥青的固化程度和固化时间,从而为基于环氧沥青的长寿命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交通开放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毒品违法犯罪防治建模与仿真 下载:62 浏览:454

刘风1,2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11期

摘要:
现有毒品滥用动力学模型假设吸毒者康复后对毒品拥有永久"免疫"力,而忽视了其再次成为毒品易感者的可能性。采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方法,分析了毒品违法犯罪人群的演化过程,构建了基于暂时"免疫"力的毒品违法犯罪防治模型,仿真实验预测了毒品违法犯罪趋势,灵敏度分析表明接触涉毒率是对毒品违法犯罪最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毒品违法犯罪形势不容乐观,应采取系统防治策略,事前积极预防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矫治和严惩措施。

自适应巡航系统车辆跟驰控制策略仿真 下载:47 浏览:445

翟志强1,2 许进亮1 袁皓1 周永明1 赵龙飞1 王世谦1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11期

摘要:
为提高自适应巡航系统对行车环境的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可变间距的车辆跟驰控制策略。建立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车辆运动模型,近似估计本车质心轨迹的曲率半径。建立前车目标辨识模型,根据前车与本车的相对运动状态判定前车跟踪目标。设计车间距离控制策略,通过调节车速控制本车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驶。开展本车换道、曲线路径的复合工况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车能够快速、平稳地跟踪前车目标。

BPO@Ppy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下载:31 浏览:330

周培1 王元有1 陈锁金1 金党琴1 周国强2 刘天晴2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6期

摘要:
采用悬浮-分散聚合法可成功制备出粒径分布在600~800 nm,包裹率高达83%,能在5~17 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芯材,聚吡咯(Ppy)为壳材的微胶囊。所制备出的微胶囊储藏稳定性能较好,通过对微胶囊的释放过程进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其研究结果表明,60°C时微胶囊的缓慢释放过程接近于Higuchi动力学模型。

绿色环保型联四唑铋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41 浏览:434

李萍1 范杰2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以二氯乙二肟、二甲基甲酰胺(DMF)、叠氮化钠、盐酸羟胺和硝酸铋等为原料,合成了绿色环保型联四唑铋盐(Bi-BHT)。并且用Ozawa法和Kissinger法研究了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Bi-BHT热分解峰温度为532.57 K,说明其热稳定性良好。此外,还得到了热分解的机理函数。并且通过GJB772A-97标准方法,研究了Bi-BHT的机械感度性能,研究表明Bi-BHT摩擦爆炸概率为20%,特性落高为125.9 cm,这表明其对机械撞击不敏感。

含硅苯并噁嗪的制备及其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457

贾园1 张黎英1 马明阳1 师瑞峰2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通过溶剂法设计合成出了结构中含有硅元素的新型苯并噁嗪单体(Si-BOZ),以其作为改性体系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进行共混改性,在降低BMI预聚物粘度的同时优化其固化工艺,改善其综合性能。选用平板小刀法测定了Si-BOZ、BMI、Si-BOZ/BMI等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红外光谱(FTIR)跟踪研究了Si-BOZ和BMI在固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Si-BOZ/BMI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特征,并通过Kissinger法和Ozawa法对两者固化过程中的各参数进行了讨论。

履带车辆履带预张紧力对平顺性的影响与仿真 下载:74 浏览:477

卞美卉 张洋 杜志岐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分析履带预张紧力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以某型高速履带车辆为例,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在不同车速下对履带预张紧力的不同取值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从平顺性最优的角度出发,该型履带车辆履带预张紧力取车重的10%左右较为合适.

神经动力学研究进展 下载:73 浏览:452

王如彬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神经动力学理论在脑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现状和我国的原始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强调了力学在神经科学与生命科学中的内在联系、重要性和它的影响力,特别指出了脑科学领域中的原始创新离不开力学的作用、导向与贡献.本文还重点概述了这期专刊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他们是如何应用神经动力学理论来揭示神经系统中的一些独特的、在实验中不可能被发现的某些新的现象和规律,以及在探索退行性神经疾病和认知障碍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威力.

神经动力学与力学 下载:88 浏览:476

陆启韶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回顾力学研究体系的发展,简要介绍神经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探讨神经动力学与力学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一些研究展望.

皮层GABA受体诱导的失神发作 下载:79 浏览:498

王智慧1 郑艳红2 王青云1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生物物理平均场模型,通过在皮层引入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集群,发现抑制性受体GABAA和GABAB在通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集群(IIN)-兴奋性锥体神经元集群(EPN)中均参与了失神发作的调控.特别地,棘慢波放电(SWDs)的出现与一个尺度因子K有关,其被定义为受体GABAA和GABAB的相对强度;由于GABAB受体的慢动力学也是一个致痫因子,因此通过尺度因子K和GABAB时滞τ2的状态分析,发现它们可以共同诱导失神发作.这些结果对GABA受体如何诱导失神发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可能为这种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神经元膜电位对信息的编码 下载:72 浏览:469

彭俊 王如彬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神经元膜电位的放电活动是神经编码的基础.然而,目前对于神经元电活动对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传统的编码理论认为神经系统以离散的动作电位放电序列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传递,主要研究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和放电活动的时间模式.基于该理论,对神经元放电序列所携带的信息已经出现了一些定量的计算方法,但这些方法还很难应用到大规模神经元网络的计算当中.本研究以神经元的膜电位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如何量化膜电位序列所携带的信息,并将该计算结果与传统放电序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本研究为神经活动信息量的定量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电磁刺激对FHN神经元系统的调控作用 下载:96 浏览:513

曲良辉1,2,3 都琳1,3 胡海威1,3 曹子露1,3 邓子辰1,4,3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外加电磁刺激对FitzHugh-Nagumo (FHN)神经元系统动力学行为的调控作用.首先,在强非线性电磁感应的作用下,FHN神经元对外加电磁刺激的响应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点,不仅能够产生混沌的放电现象,而且还出现了不同放电模式之间的转迁.其次,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周期振荡的电磁刺激对Newman-Watts小世界的神经元网络的脉冲放电频率和同步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地调控,不仅提高了神经元网络对局部弱激励信号的探测和响应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控制网络时空斑图从相位同步到完全同步的演化.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电磁刺激对单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系统动力学行为的显著调控能力,有待为生理上应用电磁刺激辅助治疗精神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前包钦格复合体中钙动力学对放电模式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487

梁桐桐1 段利霞1 赵雅琪1 赵勇2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以前包钦格复合体中两个耦合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并考虑钙离子动力学的神经元动力学模型.利用相平面分析、分岔分析和快慢动力学分析等方法,研究钙离子动力学和控制钙激活的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的电导对前包钦格复合体的放电模式的影响,并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其放电活动产生及其转迁的机制.结果表明钙离子的周期性波动和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都会影响簇放电的类型,钙离子的周期性波动是产生复杂簇放电的关键因素.

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网络的振荡动力学分析 下载:76 浏览:493

刘楠1 毕远宏2,3 杨红丽1 刘全生1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究大脑基底神经节中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振荡动力学的起源对理解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关于帕金森病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含有兴奋和抑制神经元的大脑皮质、由纹状体、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和外侧构成的基底神经节以及丘脑.首先,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所得的动力学结果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振荡相关的生物实验结果一致.其次,探讨了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相关的突触连接强度对他们振荡动力学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丘脑底核同时受到纹状体较强的促进作用和苍白球外侧较弱的抑制作用时它的振荡消失.而当苍白球同时受到丘脑底核较强的促进作用和纹状体对它的抑制作用时,苍白球的振荡增强.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边界条件下的Fizhugh-Nagumo模型斑图动力学研究 下载:88 浏览:504

郑前前 申建伟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边界条件下FN(Fizhugh-Nagumo)模型的神经定位动力学行为,首先针对带有扩散的FN模型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通过离散拉普拉斯算子的方法,得到了FN模型带有边界的常微分方程;接着分析了边界条件对系统斑图形态的具体影响,对混合边界不同参数取值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混合边界值和矩阵谱倒数的关系;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已有实验结果,解释了上述系统的斑图机制,给出了斑图形态的调控方法.

HPA模型的动力学研究在痛觉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489

杜莹1 付士慧2 严传魁3 苏建忠4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在临床医学中,确定疼痛如何从急性转变为慢性是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定量和预测的方法来评估疼痛的分类,从而能够更好地干预治疗.本文采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利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模型来模仿疼痛轨迹,我们根据cortisol的取值,把它分为高低两个状态,cortisol取值高的状态用来模拟高强度的疼痛,取值低的状态用来模拟轻微疼痛或者没有痛苦.通过对其模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急性慢性疼痛的转变.其仿真结果说明,神经计算科学在评估病人模型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很大的潜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