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直接检测的全电子THz无线系统中混合PGS设计 下载:59 浏览:462

韩扬1,2,3 田鹏1,2,3 明旭1,2,3 谭景文1,2,3 徐思聪1,2,3 张冰1,2,3 魏怡1,2,3 杨雄伟1,2,3 余建军1,2,3 2024年4期

摘要:
太赫兹通信由于具有极大的带宽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太赫兹系统中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也成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利用混合概率和几何整形(PGS)的方案对全电子元件构成的太赫兹系统进行优化,使用成对优化(PO)算法对完成概率整形(PS)后的16阶正交幅度调制(PS-16QAM)的星座点进行位置调整,获得所需的混合概率和几何整形的16阶正交振幅调制(PGS-16QAM)信号。通过测试PS-16QAM、几何整形后的16阶正交幅度调制(GS-16QAM)和PGS-16QAM在不同净速率下对16QAM的优化,验证了混合PGS具有最佳的优化效果。实验证明,当无线传输距离设置为2 m、NGMI阈值设置为0.92时,PGS-16QAM相较于传统的16QAM、PS-16QAM和GS-16QAM,净传输速率分别提升了15.6%、11.8%和3.8%

骨显像患者饮水时间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影响的研究 下载:21 浏览:426

袁慧瑜 王春梅 郑营营 杨忠毅 李永霞 薛静 许晓平 章英剑 2020年10期

摘要:
探讨骨显像受检者饮水开始时间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公众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结果两组在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结论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ICC患者血浆ctDNA突变检测数字PCR平台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93 浏览:552

戴谦1 黄斐1 王宇鹏2 黄傲2 成剑文2 潘柏申1 郭玮1 周俭2 樊嘉2 杨欣荣 2王蓓丽1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建立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检测平台,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切除手术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22例,设计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位点的引物及探针,建立dPCR突变检测平台。并采用不同浓度的自配标准品质粒验证该平台的准确性、精密度、空白限、功能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将外周血dPCR检测结果与外周血Oseq-ctDNA及组织Oseq-T靶向测序结果进行比较。ICC患者行切除术后,每6个月采集1次外周血并跟踪随访,评估该突变检测平台对ICC患者术后疗效监测的作用。结果 dPCR平台的准确性良好[3种突变(KRAS G12D、TP53 C242S和IDH1 R132C)3个丰度的检测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均<±15%],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均<20%,空白限为4拷贝,功能灵敏度为0.1%,且在0.1%~10.0%范围内线性良好。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DNA突变谱诊断I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9,敏感性为31.8%,特异性为100%;与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诊断ICC的AUC为0.841,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100%。dPCR平台的检测结果与Oseq-ctDNA测序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92,P=0.007)。随访结果显示,有1例ICC患者术后18个月KRAS G12D突变升高,与影像学检查确认的复发时间一致。结论建立了检测KRAS G12D、TP53C242S、IDH1 R132C突变的dPCR平台,可用于ICC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及术后动态监测。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下载:11 浏览:255

沈蓝君 程云 2020年7期

摘要:
该文综述了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依从性的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在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康复模式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旨在为开展肺康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反复入院未明确诊断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质性研究 下载:10 浏览:338

赵霞1 朱政2 余旻虹3 张琦1 应巧燕4 2020年7期

摘要:
了解反复入院仍不能明确疾病诊断情境下患者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体验。方法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多次入院仍不能明确疾病诊断的患者21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类属分析、描述和组织。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提炼出"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表现""影响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因素""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需求"3部分内容,以及"不确定性规避""负性情绪""认知与行为偏差""对医院的预期过高""反复辗转造成的经济压力"等10个一级主题。结论针对反复入院仍不能明确疾病诊断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进一步增加与患者之间有针对性的沟通,为患者提供充分且清晰的信息,避免其负性情绪背后的认知行为偏差导致的错误决策。同时,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促进患者科学决策、优化就医体验的发展方向。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512

刘懿萱 郭林 卢仁泉 2020年5期

摘要: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淋巴瘤的90%。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时会增加NHL的发生率,因此该类疾病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目前,ARL的发生、发展尚未形成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患者由于HIV感染,致使CD4+T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导致ARL发生。因此,最新的治疗方法一般从源头上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及免疫功能重建,同时采取针对淋巴瘤的R-CHOP方案。ARL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且其预后转归往往大相径庭。文章拟对近年来ARL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成人非典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下载:91 浏览:495

申春梅1 冷蓓铮2 刘亚隽1 张慧1 周聪1 徐茂锁1 贺乐奇1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等经典微生物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188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急性期咽拭子和/或痰液样本中的MP、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分析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MP核酸检测阳性41例(21.8%),肺炎衣原体核酸检测阳性1例(0.5%),未检出嗜肺军团菌;细菌培养阳性23例(12.23%)。MP阳性患者年龄较阴性患者小,较少伴有基础疾病,肺部以单侧受累为主,其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秋季、冬季MP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夏季(P<0.05)。结论 MP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qPCR对MP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血清瘦素和脂联素联合检测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86 浏览:503

徐黎明1 沈军2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和脂联素联合检测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4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根据有无肾功能损伤分为LN组(38例)和非LN组(46例)。另选取45名体检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肌酐、白细胞计数和24 h定量尿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瘦素和脂联素进行检测。结果 LN组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分别为(34.12±21.41) ng/mL、(21.62±9.69)μ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21±16.43) ng/mL、(11.31±6.45)μg/mL](P<0.05)。LN组脂联素水平也显著高于非LN组[(15.28±5.43)μg/mL](P<0.05)。瘦素检测诊断L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16%、54.35%;脂联素检测诊断L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8%、28.26%。瘦素与脂联素联合检测诊断L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7%、19.57%。结论血清瘦素和脂联素联合检测对LN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可为LN的早期诊断提供指导。

血小板相关参数在银屑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下载:85 浏览:505

徐黎明 王力 范志佳 王志成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相关参数在银屑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A组)和67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A组)的相关资料,包括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分数(PASI)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计数、PLT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根据PASI将54例银屑病患者分为PASI≥10组(10例)和PASI<10组(44例)。另选取20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B组)和2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B组),检测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及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磷脂酰丝氨酸(PS)。PASI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A组年龄、WBC计数、MPV和PDW与正常对照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而2个组之间男女比例、Hb、PLT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SI<10组WBC计数、PDW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A组(P<0.05),PASI≥10组男性占比、WBC计数、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A组(P<0.05),PASI≥10组男性占比和MPV明显高于PASI<10组(P<0.001、P<0.01),其他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B组外周血MPV、IPF及CD62P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B组(P<0.05),而2个组之间P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SI与MPV呈正相关(r=0.234,P<0.05),与年龄、Hb、WBC计数、PLT计数、PDW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15、-0.062、0.076、-0.114、0.027,P>0.05)。结论 MPV、IPF、CD62P作为PLT活化的标志物,对判断银屑病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具有重要价值。

艾滋病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的质性研究 下载:10 浏览:430

朱政1 胡雁1 赵蕊1 韩舒羽1 付艳芬2 赵霞3 鲍美娟4 张林4 韦彩云5 栾玉泉2 刘庆芬6 杨炼7 赵东宁8 2019年11期

摘要:
了解我国艾滋病定点诊疗模式下,艾滋病症状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选取2017年4月—7月在上海市、湖南省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云南省昆明市4所艾滋病定点诊疗机构艾滋病门诊及病房的医护人员36名。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类属分析、描述和组织。结果提炼出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的实践内容、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的优势和实践难点、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的问题分析和完善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议4个部分,共13个一级主题。结论目前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服务形式多样但专业化程度低;虽然保障了患者社会性需求,但也加大了症状管理中专业照护的难度;构建综合性医院与艾滋病定点诊疗机构间的医联体,明晰护士及个案管理师的自身定位和实现随访工作信息化是未来艾滋病定点诊疗模式下症状管理发展的方向。

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 下载:14 浏览:350

虞露艳1 应燕2 王秋月3 陈朔晖4 徐红贞4 诸纪华4 胡雁5 2019年8期

摘要:
将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方法检索静脉输液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循证资源。通过文献质量评价,纳入2篇指南和1篇系统评价作为证据资源的参考文献。总结12条证据,通过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进行评价,产生7条最佳证据,并转化为4条临床审查指标。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进行证据的临床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记录收集数据。以护士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静脉炎和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及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基线审查中外周静脉敷料出现潮湿、松脱和(或)明显污染时护士应更换敷料等3条依从性差的执行项目,在证据应用后执行率显著提高(P<0.001)。证据应用后禁食和非禁食患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的护理行为,延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儿科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衰弱评估及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下载:22 浏览:452

方幸 徐建鸣 2019年6期

摘要:
综述了老年心脏手术患者衰弱的发生现状、不良结局、预测模型及评估工具,以及预防或改善患者衰弱的运动干预和营养治疗等安全管理策略,为临床护士或研究者寻找或研发适合国内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及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优质护理改善小儿脑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影响 下载:92 浏览:1167

张文娟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对小儿脑肿瘤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小儿脑肿瘤患儿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参照组48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8例接受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较参照组更低,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较参照组更高,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血清皮质醇水平较参照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以上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脑肿瘤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安抚,帮助其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防止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性,还可以保障手术的有序进行,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其术后恢复速度,从而获取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防止出现护患纠纷问题。

血清嗜铬粒蛋白A检测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79 浏览:481

吴俊 卢仁泉 郭林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3例NEN患者(NEN组)、16例胃肠胰肿瘤患者(消化系统肿瘤组)和3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gA及糖类抗原(CA)19-9水平。记录NE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级、有无远处转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gA诊断NEN的效能。结果 NEN组血清CgA水平明显高于消化系统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消化系统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的NEN患者血清CgA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NEN患者(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级的NEN患者之间血清Cg 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正常对照组为对照,血清Cg A诊断NE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最佳临界值为47.31 ng/mL,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92.3%;以消化系统肿瘤组为对照,血清CgA鉴别诊断NEN的AUC为0.948,最佳临界值为50.97 ng/mL,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90.9%。血清Cg A与CA19-9联合检测鉴别诊断NEN的AUC为0.956,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1.8%。在32例经手术治疗的NEN患者中,有25例患者手术后血清Cg A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有7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g 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 A可用于NEN的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在预测肿瘤转移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17种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检测性能评估 下载:89 浏览:486

李佩1 诸佩超2 宋荣维1 陶沙1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通过对17种常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结直肠癌筛查假阳性率较高的原因。方法以模拟粪便为样本,配制14个不同浓度的检测样本。采用17种FIT对模拟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编号1~15为定性FIT,编号16~17为定量FIT。由7名操作人员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2种定量FIT由其中2名操作人员采用Luminex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与OC-Sensor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共收集1 666份样本进行检测,11种定性FIT试剂阳性率高于理论阳性率(P<0.005),16、17号定量FIT试剂阳性率与理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0.43,P17=0.21),其粪便样本血红蛋白水平与理论浓度呈高度相关(r16=0.88,P<0.000 1;r17=0.92,P<0.000 1)。定性FIT的敏感性可达100.00%,且11种定性FIT的Kappa值均<0.40。16、17号定量FIT的敏感性均为86.21%,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97.06%,Kappa值分别为0.73、0.80。结论定性FIT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缺乏对粪便取样量及稀释液的统一标准,实际阳性判断值低于预设阳性判断值,特异性低。定量FIT成本较高,但不易受人为主观判断影响,特异性相对较高。

携带blaNDM-1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机制研究 下载:91 浏览:508

李巍1 艾芙琪2 马逸珉2 王蓓2 田月如2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的耐药表型、耐药机制、传播方式及同源性。方法对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筛选、NP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质粒可移动性及复制子分型分析。结果 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均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1。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美唑、哌拉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00.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为88.23%。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中有15株为ICU主要流行株;质粒分析显示blaNDM-1存在于~160 kb接合性质粒上,复制子Inc分型为A/C型,质粒携带多种耐药基因,除对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敏感外,介导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头霉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结论携带blaNDM-1的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多重耐药,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较大。

原发性青光眼病变机制临床实验研究进展 下载:71 浏览:492

马奕1 曹文俊1 孙兴怀2 2019年1期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首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青光眼主要病理特征为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虽然原发性青光眼的病变机制十分复杂,但目前已发现若干与原发性青光眼病变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如机械压迫、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调节异常。近年来,关键通路和分子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若干与青光眼病变机制相关的、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群,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使其成为未来临床诊疗的靶点。文章通过回顾原发性青光眼病变机制临床实验研究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国际联合委员会评审对护理实践的影响研究 下载:20 浏览:436

张秀英1 李秀华2 蒋红1 李瑾2 李芸1 徐雲1 2018年9期

摘要:
对通过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评审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探讨JCI评审对护理实践的影响,旨在为下一步制订相关的护理管理规范提供借鉴。方法选取通过JCI评审的30所医疗机构,采用护理实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JCI评审前后护理实践的得分。结果 JCI评审前,治理、领导和管理维度平均标准化得分为81.20,其余各维度平均标准化得分均在80分以下;JCI评审后,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维度平均标准化得分为81.10,其余维度的平均标准化得分均在90分以上。评审后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评审前,其中患者评估和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得分提高最为明显,各维度得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JCI评审对护理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JCI评审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和机构职能得分明显提高,尤其是患者评估和设施管理与安全方面。

隔代照料减少了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吗?——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下载:54 浏览:372

马磊1 林森苗2 2020年5期

摘要:
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 2014),考察了提供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并分析了背后的社会机制。两层次随机截距Logit模型分析表明:参与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更可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隔代照料的频率越高,参与社区活动的可能性越大;给定隔代照料的状态,女性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比男性老年人要高。在合理的安排与统筹下,家庭育儿生活不但不会挤压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反而会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积极性。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下载:57 浏览:476

夏丽萍1 陈建明1 潘琳1 丁海燕1 田亚萍1 张书宁2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