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晋华宫矿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下载:86 浏览:483

李侠1,2 任豪1 贝水宽2 何广2 戎婷婷1 苏世鸣3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为明确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矿自然恢复煤矸石山(恢复年限约50~60年)为研究对象,对该煤矸石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空间变化及土壤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矸石山共分布有9科14属18种植物,优势种为万年蒿,亚优势种为白茅、狗尾草和猪毛菜;煤矸石山不同部位间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密度和盖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植物总生产力、总盖度和总密度从煤矸石底部到顶部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有机质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AM真菌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相关结果可为今后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温度、水分及有机物料对苹果园土壤有机碳转化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3

孙馨宇1,2 张枭1 张鹏1 吕德国1 秦嗣军1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5℃、变温)、水分(40%、60%、80%田间持水量)及有机物料(未添加、秸秆、秸秆+尿素)处理对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活性、多样性指数、对碳源利用能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中(2012年)果园土壤培养150 d时水分对有机质(SOM)含量影响效应达显著水平,且大于温度。培养90 d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香浓指数影响效应大于水分,对优势度指数影响效应小于水分。温度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类(90 d,150 d)、氨基酸类(90 d,150 d)、胺类(15 d,90 d,150 d)碳源能力影响效应大于水分。秸秆对土壤有机质(45 d,90 d,150 d)、胡敏酸及富里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优势组合验证处理(2013年)表明,在25℃+60%田间持水量(WHC)条件下果园土壤培养15~60 d更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15℃+60%WHC条件下果园土壤培养45 d时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且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丰富,在该时期果园土壤中微生物在60%WHC条件下对碳水化合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碳源利用能力较强。

英国公立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评估制度研究 下载:69 浏览:392

刘娅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的研究所评估和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研究卓越框架评估为例,分析了英国公立科研机构科研业务的绩效评估,包括评审内容、标准、流程、专家构成、对评估制度的再评估等。最后文章指出:英国机构科研业务绩效评估是英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有序承接,采用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并举的思路,以同行评议为基础、以事实/计划为依据、以科研质量为核心、以较长评估周期性来确保机构运行稳定性。

中韩科技创新合作对策研究 下载:69 浏览:401

张丽娟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当前,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我国开展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中韩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与科技互补性强,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两国关系。本文从中韩科技创新水平对比出发,系统梳理了中韩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领域,聚焦现状,发现双方合作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动中韩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建议。

基于云物流的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下载:26 浏览:223

张志强1 任非2 《中国经济》 2020年6期

摘要: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物流也随之产生相应变化,由于科学的种植方式,现如今农产品产量极高,但是却缺乏有效的配送方式,且信息化程度较低,如何创新与改善农产品物流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农产品物流现状出发,认为当前我国农产品产量高、品种全并随季节变化,但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接着在探讨云物流的内在涵义极其具有的开放性、丰富性、动态性、智慧性的基础上,从云物流环境下"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云物流农产品模式与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之间的差异,以及云物流环境下"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运行条件三个方面,就如何创新与改善农产品物流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科技论文合著情况分析 下载:65 浏览:402

俞征 鹿贾佳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科技合作是当今科技活动的主流方式,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科技合作状态。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为基础,从发表时间,合作类型,地区和学科等角度对我国合著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合著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主要产出形式,2005年合著论文数量占国内科技论文总数的92.3%。数据显示,无论西部地区还是其他地区,都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科研合作。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合著论文比例不尽相同,这与学科自身特点有关。同时,对国内论文和国际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论文情况总体保持稳定。

歌潮乐浪汇交响——改革开放40年云南音乐发展回望 下载:66 浏览:409

钱康 宁邱健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云南声乐硕果累累:聂耳音乐周开启了民族声乐艺术新篇章;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推动云南合唱事业新发展;央视及云南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光溢彩;云南原生态歌舞、云南歌剧音乐剧创作丰富多彩。改革开放40年,云南器乐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以云南省歌舞剧院民乐团、云南省花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为代表的云南民族器乐百花吐艳;以昆明交响乐团、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为代表的云南交响音乐别开生面。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既是再回首,又是再出发。

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79

刘宏胜1,2 吴兵3 高玉红4 崔红艳5 李映2 牛俊义4 武江燕2 南炳江6 《中国土壤》 2018年5期

摘要:
水分是限制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增产的一大瓶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有限降水的生产潜力,实现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是该区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关键所在。试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穴播为对照,分析了3种不同集雨覆膜种植方式(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麦田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促进春小麦增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覆膜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处理53.35 mm,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最多,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了49.78%,而其他两种覆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覆膜处理的春小麦总耗水量差别不明显,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23%。覆膜种植增加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4.49 mm和46.25%,而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露地穴播处理21.33%。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分别可使春小麦增产21.08%、21.92%和9.64%。3种覆膜栽培方式下以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二者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5.36%和13.24%,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最低,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和垄作两种集雨覆膜栽培模式均可以实现旱地春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适合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休耕轮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502

徐光辉 王洋 王继红 于锐 崔政 武杨阳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以休耕轮作13年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耕层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层土壤中,休耕轮作下覆盖带、休闲带MBC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7.27%、8.92%(P<0.05);覆盖带MBC含量比种植带和休闲带高17.64%、7.66%(P<0.05)。MBC含量土层差异极显著(P<0.01),休耕轮作和常规耕作处理下表层土壤MBC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休耕轮作的三个条带及常规耕作下的MBC均随土壤深度降低而降低;0~10 cm土层MBC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20~40 cm土层。休耕轮作及常规耕作条件下MB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土壤MBC的变化主要受到土壤活性组分与水热状况的影响,土壤MBC与易氧化态碳(EOC)、水溶性碳(D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休耕轮作有利于耕层中水分与温度的保持,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MBC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

微电影的定义之辩 下载:64 浏览:404

杨晓林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微电影近几年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因为创作呈现"枝杈"交错、"野草"频生的状态,故命名上也很杂乱。就是对于被广泛认可的微电影定义的界定,也存在诸多争议。在与其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电影、电影短片、视频片段、电视栏目剧对比分析后,我认为微电影的定义应该是:时长少于60分钟(和大电影相区别),用数码设备摄制(与早期用胶片拍摄的艺术短片相区别),主要(首先)是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及移动设备上播放(和电视栏目片区别),具有电影属性(与一般记录性视频相区别)的视频短片。

持续六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00

韩梅1,2 李东坡1,3 武志杰1 油伦成1,2 崔磊1,2 杨立杰1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以草甸棕壤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素分级方法研究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组成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明确最有效培肥稻田土壤的磷肥品种。结果表明,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土壤无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65.64%81.30%,有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18.70%34.36%;施用不同磷肥均可增加土壤无机磷含量,其中施用磷酸二铵、重钙、过磷酸钙等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施用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可显著提高磷有效性,施用包膜重钙效果最好。含有机酸磷肥尽管能活化磷素,但也会导致养分流失。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库容的有效措施。

深耕对黑土水分特征及动态变化影响 下载:79 浏览:497

王秋菊1,2 刘峰1 焦峰3 常本超1,2 贾会彬4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水分特征曲线是反映土壤持水性、供水性和水分有效性的重要参数。为明确深耕对黑土土壤水分特征及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多点取样,比较研究了深耕与常规耕作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孔隙组成及水分动态变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深耕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Van Genuchten模型,相关显著;深耕提高土壤有效孔隙比例,有效孔隙增加5.48%82.00%;深耕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效水储量,其中速效储水量和迟效储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4和1.21倍;深耕改变了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5 cm土层土壤受降雨影响波动性大,对照、深耕无差异,15 cm、25 cm土层对照水分高于深耕,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对照低于深耕;对照0~3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高于深耕7.8 mm,30~60 cm土层低于深耕7.2 mm,深耕深层土壤水分利用率高,是对照的1.74倍。黑土深耕可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和总储量。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硒的活化效应研究 下载:76 浏览:503

王兆双1 王典2 李洪亮1 郭芳阳3 闫小毛3 吴照辉3 刘巧真3 韩会阁3 涂书新4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促进土壤硒的活化,提高土壤硒肥力水平,对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淹水和干旱两种土壤环境条件下石灰石粉、粉煤灰、EDTA、柠檬酸、猪粪、秸秆、聚丙烯酸钠等7种不同添加剂对湖北恩施、江西丰城2种不同富硒土壤硒释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的添加剂在不同程度上均促进了土壤中硒的释放,提高了土壤硒的有效性。在旱地土壤上,猪粪的效果最好。而在淹水土壤上,秸秆的效果最好。施用猪粪和秸秆等措施均可促进农田土壤硒的活化,提高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利用。

复杂有机物污染地块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研究 下载:86 浏览:474

张学良1,2,3 廖朋辉1,2 李群1,2 周艳1,2 万金忠1,2 龙涛1,2 林玉锁1,2 徐建1,2 《中国土壤》 2018年3期

摘要:
鉴于复杂有机物污染地块治理难度大,国内用地形势紧张,因此关于原位热脱附技术在复杂有机物污染地块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了三类主要的原位热脱附技术:电阻热脱附、热传导热脱附和蒸汽热脱附,根据污染场地状况总结了各类原位热脱附技术的影响因素和适用范围,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路线。阐明了温度、时间、土壤含水率、土壤渗透性等因素对热脱附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土壤含水率适中、渗透性较好的土壤,有机污染物热脱附性能更好。对于有机物重度污染的难处理地块,相比其他原位修复技术,原位热脱附技术具有更好的运用前景。

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植被恢复对表土机械组成和养分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94

吴永胜 郭建英 刘静 刘铁军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为深入了解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杨柴Hedysarum mongdicum、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恢复区和裸沙(对照)0~2 cm和2~5 cm层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除杨柴样地0~2 cm层和紫穗槐样地0~2 cm、2~5 cm层土壤中中沙含量显著低于裸沙外(P<0.05),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恢复区表层土壤机械组成与裸沙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恢复区0~2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以及2~5 cm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裸沙(P<0.05),而0~2 cm和2~5 cm层土壤全磷含量与裸沙无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0~2 cm土层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沙地柏(0.8119)、杨柴(0.8110)、紫穗槐(0.8086)和裸沙(0.8031);2~5 cm土层灰色关联度依次为杨柴(0.8347)、沙地柏(0.8301)、紫穗槐(0.8276)和裸沙(0.8258)。沙地柏的种植对0~2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佳,杨柴和沙地柏的种植对2~5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佳,紫穗槐的种植对0~2 cm和2~5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差。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下载:67 浏览:410

方李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11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无定型氧化铁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解吸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80

黄玉芬 刘忠珍 魏岚 李衍亮 黄连 喜黄庆 许桂芝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选取人工合成的无定型氧化铁(AHOsFe)纯矿物,以及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砖红壤)的原土(S1和S2)和AHOsFe包被土壤(AHOsFe-S1和AHOsFe-S2)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AHOsFe对土壤中阿特拉津(AT)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AT的吸附均能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96,p<0.01),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非线性,AHOsFe包被黑土和砖红壤后,两种土壤对AT的吸附能力(Kd值)分别增加56.3%和43.8%。各吸附剂对AT均存在解吸迟滞效应,两种土壤及被AHOsFe包被后,其对AT的解吸迟滞系数(HI)在AT低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AT高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略有增加,AHOsFe对AT的HI则随AT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同吸附剂在AT不同初始浓度时的解吸迟滞机制不同。与土壤相比,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解吸迟滞效应,但AHOsFe包被土壤后,却降低了土壤对AT的解吸迟滞效应。

鼻咽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下载:30 浏览:271

朱宏明 尹丽 何侠 《肿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涉及多个阶段过程。虽然近年来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但鼻咽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的分子标志物的出现给鼻咽癌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新的希望。全文就近年来一些鼻咽癌各阶段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BIOLOG与微量热耦合研究提高红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碳源因子 下载:76 浏览:486

徐江兵1,2 王艳玲1 刘明2 陈美君1 林先贵2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组成部分,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对于理解农业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将BIOLOG与微量热耦合可揭示中性及碱性土壤中影响代谢活性的碳源因子,但对于酸性土壤鲜有报道。选取一种典型的酸性土壤——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及微量热技术研究施肥后红壤微生物的碳源底物利用能力及热动力学变化情况,进一步耦合两种技术探讨提高红壤微生物活性的碳源因子。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红壤微生物的碳源底物利用能力,改变对碳源的偏好,增强其热代谢活性;但某些引起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分异的碳源未对红壤微生物的热代谢活性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抑制效果,说明BIOLOG具有一定局限性;L-精氨酸和糖原提高红壤微生物的热代谢活性,其原因在于这两种碳源可能提高红壤中氮、磷循环相关的微生物活性。因此,在红壤中施用富含该类碳源的有机肥对提高红壤微生物活性、提升红壤地力具有积极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