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中乡村宅院空间形态百年变迁研究——以乾县薛录村为例 下载:64 浏览:479

王晓静 杨丹 李志民 《中国建筑》 2018年9期

摘要:
为解决关中乡村宅院空间使用低效、封闭等问题,以关中乾县薛录村为实例,从历史演变视角,依托文献调研、田野考察、归纳总结等方法,剖析宅院空间形态从民国到现阶段(1912—2016)百年时间内影响因素、建设指标、使用情况、建筑、院落、过渡空间构成要素功能及布局变迁机制,以期为关中宅院空间形态提供本源的解读、发展预判和建设指导。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寒冷地区农村单元式节能住宅整体优化策略 下载:60 浏览:86

李虎 董姝婧 卢玫珺 《中国建筑》 2018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住宅建设量持续增长,住宅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室内热环境差的现象。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探索低成本、低能耗且具有良好室内热环境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文选取农村单元式住宅为典型建筑,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征,综合运用建筑设计与热工理论,从建筑选址与布局、住宅的平面布局与形态控制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入手,提出农村单元式节能住宅整体优化策略,以期为寒冷及其他地区解决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低能耗、低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室内热环境的农村住宅设计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激发我国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设的生命力。

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养老设施规划探索——以潍坊市奎文中心片区为例 下载:69 浏览:484

王睿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现行养老设施规划实施效力不强的问题,以医养结合模式为新思路,对养老设施体系及其指标进行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施落位布局及空间布局两大规划主体。以潍坊市奎文区为例,对养老服务核心的位置、等级以及规模进行了具体落位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组合模式、模块化布局及慢行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空间布局新思路。

基于建筑形态下的景观方案生成——以烟台中海海悦府为例 下载:74 浏览:489

王圣保1,2 赵洋3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景观方案生成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观方案生成的思维过程正是促使城市景观发展的驱动力与活力,同时对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以中海地产在山东省烟台市的房地产项目为例,对烟台中海国际社区海悦府景观方案进行场地分析、分区设计、植物空间及其尺度把控,归纳总结基于建筑形态下的景观方案生成的设计要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浅析 下载:72 浏览:488

伍雯璨1 李榜晏1 马越2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提出构建城市海绵体,系统地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问题。该文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分析总结沣西新城在区域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社区与场地三个层面构建海绵体的规划布局与建设措施,以期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区别性整合设计——对妇幼保健院建筑设计的另一种思考 下载:76 浏览:497

刘浩1 汤朝晖2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妇幼保健医疗建筑的服务范畴既包含了成人范围的妇女,又包含了低龄范围的儿童这两大特征差别较大的服务对象。如何在一所综合型的保健医院中处理好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区别性设计,同时又不使建筑过于分隔,尽量完整,合理安排各种流线,使患者享受舒适的医疗服务体验,是时下妇幼保健类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拟通过在高安市妇幼保健院的投标设计过程中,以"区别性整合设计"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妇幼保健院传统设计思路进行加工再创新,这次全新尝试,希望能对同类建筑创新设计有所帮助。

老旧住区基础医疗设施布局GIS评价研究——以宜昌西陵区为例 下载:70 浏览:492

徐文锋 武思标 尹杰 《中国建筑》 2018年6期

摘要:
老旧住区基础医疗设施布局合理性评价与选址优化,对于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制度、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宜昌西陵区为研究区域,运用ARCGIS软件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社区两级基础医疗设施进行缓冲区和叠置分析,并对其覆盖区进行分级评价,直观显示了老旧住区的基础医疗服务等级。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基础医疗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呈现集中化、重复供给化、城乡差异化特征,大部分老旧住区基础医疗条件较好,局部亟待改善。

高铁站区生态规划设计探讨——以赣州西站为例 下载:72 浏览:486

谢楚 何天一 王中原 《中国建筑》 2018年6期

摘要:
高铁站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之一,是城市生态环境与视觉景观的重要窗口。如何在高铁站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城市生态,又能满足其作为交通枢纽的一系列不可或缺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该文以昌赣铁路赣州西站站区概念规划为例,对高铁站区生态规划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站区生态规划设计中所采取的策略,以期在此方面对未来的站区规划设计起借鉴作用。

基于高铁站区功能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发展探析 下载:72 浏览:496

李松涛1 曹阳2 《中国建筑》 2018年6期

摘要:
该文首先对高铁客运站区具有的"节点"和"场所"两种形式的功能内涵进行详细解析,其次从区域层面和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层面梳理了基于这两种功能特点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表现并分析了产生以上空间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最终提出了高铁站区引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规划——以宜昌环城南路历史街区旧城改造规划为例 下载:74 浏览:499

张洋1,2 田淑梅1 汪洪星1 《中国建筑》 2018年6期

摘要:
梳理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街区的保护对象已经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区域性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经从简单的控制性保护改变为注重历史街区功能的振兴以及地域文脉的传承。该文以宜昌环城南路历史街区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对地域文脉的研究,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炼街区地域文脉特征并加以利用,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合到街区的保护及更新中,探求适应中小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方法。

场所的保护与营造——河北娲皇宫景观改造方案解析 下载:97 浏览:513

程羽薇 赵亚东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该文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娲皇宫风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设计范围主要包括补天湖风景区和女娲文化体验区两大部分。结合风景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传说,阐述了两大景区对于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如何营造风景区内的场所精神。通过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和认同,论述了风景区如何运用现有地形、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场地特征来营造场所精神。结合河北涉县娲皇宫风景区设计建造实例,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场所建构方法。

基于GIS的城市老街区街巷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研究 下载:81 浏览:502

何韶瑶 党航 张梦淼 《中国建筑》 2018年5期

摘要: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基于场域理论的扬州佛寺空间解析 下载:85 浏览:499

宋桂杰1,2 韩卫然2 王军1 《中国建筑》 2018年5期

摘要: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小空间大智慧——基于“康复云”理念下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 下载:88 浏览:514

刘浩1 汤朝晖2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摘要:
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的6.34%。我国残疾人康复设施缺口很大,除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外,总体建设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目前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所需康复、医疗要求。该文拟根据"上海泰亿格新江湾康复中心"项目方案和施工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通过对风格定位、功能布局、细节处理、安全把控等四个层面的具体分体,提出针对当下时代和社会环境、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的技术适用性 下载:87 浏览:509

张莹莹1 孙政2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摘要:
建筑遗产测绘为建筑史研究提供史料、为建筑遗产保护采集数据,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测绘技术的适用性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比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类型,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并不能照搬华北地区常用的激光扫描和CAD二维绘图。该文介绍了西藏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及其对测绘技术的影响,并通过江孜白居寺和年楚河流域的建筑遗产两组实例对测绘技术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低空摄影测量和GIS在西藏的建筑遗产测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医养理念下的里分建筑适老社区改造模式研究——以汉润里为例 下载:90 浏览:504

陈李波 吴诗瑶 徐宇甦 《中国建筑》 2018年2期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和城市旧城区过度开发的双重背景下,笔者试图将医疗养老社区与里分建筑改造相结合,利用里分建筑独特的区域位置、亲切的建筑尺度与周边齐备的医疗资源进行医养理念下的里分建筑适老化社区改造,并选取汉润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体系、功能业态、街巷风貌进行研究设计,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更新改造策略。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下载:98 浏览:517

郭谦 李腾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从化钟楼古村的思考 下载:99 浏览:516

张莎玮1 陆琦2 陶金3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景观。该文以广东省从化钟楼村为例,借助图式理论,分别从区域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四个层面,剖析景观系统中具有稳定性、普遍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的景观图式信息,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精神。

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概述 下载:36 浏览:531

曾立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对建筑进行评价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形象。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往往会给人们比较直观的效果,而且它还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整体面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部分城镇在建筑色彩上面比较缺乏,它们的色彩不仅搭配的比较混乱,而且整体比较粗糙,往往也没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色彩。此类问题的出现,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建筑教育没有对建筑色彩进行注重,而且建筑学没有和色彩教学进行结合,就会出现建筑色彩比较差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学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老龄化与空心化下的四川近郊乡村规划及居住模式的探讨 下载:145 浏览:1515

任欣 《老龄研究进展》 2024年11期

摘要:
以四川绵阳地区近郊县农村为例,在国家“七普”人口调查数据及四川现农村经济状况为背景,探讨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及农村人口候鸟式迁徙空心化模式下的四川近郊农村的居民居住模式及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及研究,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尝试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