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清代州县的“省务”运作 下载:96 浏览:99

裴丹青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从甘肃省友宋树森所记存的州县交代、差车控案、禀修工程等案例来看,州县与行省间的禀详和札牌仅为清代上下级衙门正常运转的载体,并非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州县省友在使费基础上请托司、院书吏对州县省务的运作,从酝酿、沟通、协商到最终解决,才是州县和行省间行政运作的实况和常态。省友这种利用体制外的非正式和私人因素从事的州县省务运作,一定程度上起到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同时又使州县规避相应的处罚。

“外国人教师”的学术反思——洪子诚文学史观念转型的一个节点 下载:46 浏览:410

李建立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二十年来,从学人研究的角度做探究的还不多见,特别是少有人关注这本著作中具有范式转换意味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撰史"的写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这本著作的"前身"是一份课程讲稿。洪子诚于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教师",为日本学生讲授过"近世中国文学"课。为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基础框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是1990年代知识转型的"先声"。

周作人《〈阿Q正传〉》衍义 下载:53 浏览:390

高恒文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周作人的《〈阿Q正传〉》一文,对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征作了深刻揭示。本文主要考释与周作人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相关的几个问题:在"兄弟失和"的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从二周关系这个特定的视角,考察周作人《〈阿Q正传〉》写作的隐微性;并考索这篇评论在"兄弟失和"之后在鲁迅和周作人那里分别引起的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有意味的回声。

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 下载:56 浏览:399

谢俊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阿Q正传》的解读历来就有多种角度,有从启蒙和国民性批判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从革命角度认为阿Q代表了未觉悟的农民;但也有论者从阿Q身上读出革命的潜能。为何对同一个文本会引起如此复杂、对立的认识呢?本文认为,关于阿Q的争论和鲁迅对启蒙的复杂认识及鲁迅在处理启蒙困境时所制造的叙事机制有关。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所使用的反讽叙事人、公共发言声音、叙事搁置和方言拟态、幽灵视点和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机制的分析,对《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做讨论,并希望能由此回应鲁迅所面对的启蒙及其危机问题。

《起死》的潜文本:与卢那察尔斯基《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的对读 下载:52 浏览:386

张亮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故事新编》的末篇《起死》,是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其特殊性不容忽视。联系1930年代鲁迅的一系列编译、写作活动来看,可发现《起死》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具有内在关联,隐含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本文试图重新进入《起死》,将之与《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对读,并结合两个文本诞生的语境,借由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探讨卢那察尔斯基如何影响了鲁迅的思考与《起死》的构思和创作。"时间"是两个文本共同采用的结构性策略,它将文本诞生背后的复杂背景悄然编织其中,而这种"错搭"的时间策略背后,是两位作家凝视历史与时代的深邃眼光。

鲁迅的“儒术”论及其与清末章太炎的关系 下载:58 浏览:399

王小惠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鲁迅的"儒术"论可分两大层面:一是对内反奴性,抨击在异族入侵之际奉行"行中国之道即为中国之主"的"献教""卖经";二是对外反侵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对"中日共尊孔子"的利用,否定了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用."王道"构建中日关系的幻想。鲁迅的论述可溯源于清末章太炎。清末章太炎与鲁迅都注重反殖民主体性的建构,呈现了以"争"代"仁"的民族自觉意识。可当鲁迅延续其师思路时,章太炎却早已忏悔他清末对"仁术"与"国愿"的论述,这也是鲁迅在1936年怀念其师清末民族主义精神的缘由之一。

论周作人散文书写的游戏态度与诙诡笔法 下载:59 浏览:408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自由的推崇,是周作人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为消除作为散文书写之"专制的狂信"形式的"皂隶喊话""我田引水",周作人试图以"游戏的态度",在"不可与庄语"的言论空间内,创造一种自由的话语方式,即以"游戏而有节制与庄重而极自在"的书写,造成一种"严正与忧郁并在的滑稽"的"诙诡笔法",以对抗专制话语对文体的浸染,进而在文体与思想的层面上实现人己皆协的"人类的礼"。

周氏兄弟开蒙经验中的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 下载:68 浏览:406

王芳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主要关注鲁迅和周作人在晚清这一变革时代的开蒙经验,以厘清其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获取的意义。鲁迅和周作人童蒙时代以杂学开蒙,不仅提供了传统小学和考据学的必备知识,剥除经史指向,更为二人提供了自然物和人工物等博物知识,以及建立在知识(清儒)和趣味(文人)上的实践和经验。而晚清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西方科学和博物学书籍的进入,却使得兄弟二人的开蒙经验,成为其未来科学、文化和思想等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也预示着学科和文化等级秩序的沉浮变迁。

“理想主义者时代”的新剪影——青年胡风若干史实考辨 下载:58 浏览:388

吴宝林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由于第一手文献匮缺和研究方法的套路化,胡风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所用材料基本雷同,话题始终在重复,研究较难推进,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空降感"和"横断感",即将青年胡风置放在历史暗区,且以"诗"论"史"。本文以"带着日期思考"为基本方法,对青年胡风的诸多史实重新考辨,用历史事实与贴切的理论"描述"历史整体。

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书名、初版时间考辨 下载:59 浏览:385

樊宇婷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周瘦鹃译作《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初版书名有《丛刻》和《丛刊》两说,初版时间有1917年2月和3月两说。通过考证,笔者认为该书初版发行时间应为1917年3月,初版版权页应署"丛刻"。该书再版时版权页被修改为"丛刊",是因受教育部颁发褒状及《教育公报》登载审核报的影响。由于不同目录著录时选取信息源不一致及附注信息不完整,该书初版题名差异未得以体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当民国图书主要著录项目的信息源不一致时,应将其差异标识清楚。

论道德偶然性 下载:68 浏览:416

庞俊来1,2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道德是偶然的吗?道德偶然性理论何以可能?回答它们需要回应"道德的偶然性""道德内偶然性"与"道德间偶然性"三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偶然性"通过对道德与偶然性关系的历史梳理,呈现人类道德认识中的偶然性谱系,揭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的出场;"道德内偶然性",在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中,阐释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道德哲学范畴,探究道德偶然性理论话语体系;"道德间偶然性",说明道德成为偶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动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如何可能,回答道德偶然性的实践问题。道德偶然性理论将为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动与道德治理敞开全新的理论视域。

文学是“语言的花朵”——对丁玲文学形式创造及其观念的考察 下载:47 浏览:389

袁盛勇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丁玲文学经典,较为真实地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维度,而且是一种动态呈现。在丁玲文学的现代性演进中,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达到了一种较为辩证交融的状态。丁玲在谈论文学问题和创作经验时,不由自主论及了艺术之美和文学形式问题。对于文学形式,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念,而此种观念的形成,又主要根植于她的创作体验及其阅读感受与思考。在创作上,丁玲其实具有非常自觉的文学创造意识,在对文学形式观念的认知上,也体现了一种较为强烈的理论自觉和艺术自觉。

作为“传记文学”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下载:62 浏览:394

张一帆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作为新文学的文体家,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一书中有意实践了新文学历程中前所未见的、被其称为"传记文学"的特定文体。本文分析其对于诗、小说与散文三种文体的好恶;发掘其将格物过程孕于意境书写之中的写作手法,并将其命名为"格物的意境化";并且将本书定位在废名自身的伦理生活与中国文学传统之中,试图完整而深入地呈现本来渗透于作品肌理中的"传记文学"主张,彰显其文学与思想史意义。

旧痕新伤:论卢新华的小说创作 下载:64 浏览:399

李骞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1978年8月11日《伤痕》在《文汇报》发表之后,卢新华的小说创作似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冷冻期",他的创作再也没有如《伤痕》一样引起文坛的强势关注。但四十年来,卢新华并没有停下耕耘的笔墨,先后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及多个中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主题内涵依然沿袭了《伤痕》批判现实、揭露病态人性的风格。他后来的许多作品在批评社会的丑恶,关注人的灵魂,剖析人性弱点的力度上,甚至超越了《伤痕》。这恰好证明卢新华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作家。

论薛忆沩小说的自省叙事 下载:56 浏览:409

朱旭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自省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和知识分子们肩承社会责任的思索,不仅关涉着文学与时代的经验性事实,也包蕴着人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血肉渊源。海外华人作家薛忆沩继承了现代文学的自省叙事传统,且其自省的叙事重心因着社会转型与作家创作气质发生着变换,着重强调个体精神异化的自省策略;又承续自省和批判的价值尺度,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充分尊重。薛忆沩创作中的自省叙事在不变与变化中熔铸域内域外的双重经验,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双向良性互动中,见证着转型期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多重寓言及命运。

战争叙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论张翎《劳燕》的抗战书写 下载:67 浏览:401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劳燕》是加籍华裔作家张翎以抗战时期美国援华海军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月湖"为小说叙事的空间,通过亡灵视角,讲述了一个名叫姚归燕的女孩坎坷曲折的一生。小说在战争叙事方面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在增强艺术和升华主题的同时也为战争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迷雾重重:“眷村文学”再考察 下载:54 浏览:399

许诺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台湾"眷村文学"到了两岸学术界近三十年的密切关注,但"眷村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本身却常在具体应用中处于含混、游移的状态。两岸学者"眷村文学"研究的路径和阐释方式看似相类,实际却因情感倾向与身份立场的不同而书写策略殊异;同时,"眷村作家"的身份指认也激起了部分作家创作的"应激反应",更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将对两岸的"眷村文学"研究作整体性考察,将其放回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并试图呈现"眷村文学"作为文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复杂性。

陶弘景集的书籍史——以方法论层面的重编制作及版本演化为视角 下载:26 浏览:153

刘明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着研究重编本的唐前别集,应将编撰成书、补辑校订、抄写刊印诸角色功能和版本谱系的梳理融为一体。即将触角延伸至典籍文本生成的完整环节中,而非单一的作家作品模式。借鉴西方的书籍史理念,并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到重编本别集的研究中,同时根植传统的古典文献语境进行话语体系的改造。初步构拟出作品的著者、书籍的制作者、流传过程中的读者和典籍内容演化的层累性四种术语,著者、制作者和读者具备同等地位的角色功能,典籍的生产和最终定型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改变作家的唯一权威性地位。从作品到典籍不止存在一位制作者,编抄校订刊印和阅读等手段都在发挥作用,使典籍的文本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以陶弘景集为个案的考察表明此路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既扩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畴,也尝试性地构建出基于汉魏六朝集部典籍的中古文学史料学的学术体系。

1990年代的文学期刊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下载:57 浏览:430

李敏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现实主义"逐渐回到创作和批评的中心位置,"现实主义冲击波"概念的出现和流行是新一轮现实主义实践达到高峰的标志。9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浪潮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的发生、发展以及作为高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生成,都与90年代文学期刊的运作密切相关。在复杂的文学生产场中,文学期刊在诸多的现实主义表达中,选择了"现实主义冲击波",这一选择同时构成了对它的限制。"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内容、情节设置等特点,表明了它仍在中国当代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脉络之中,而政治意识形态仍然是主宰1990年代文学生产场的最重要的力量。

《左传》“传述”考论 下载:23 浏览:176

郭院林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左传》区别于《公羊》《穀梁》的地方恰在于叙事详尽。以往研究虽注意到这一特色,但并没有关注"传述"特色。梳理《左传》,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好以"初"字领起追述。这种叙述模式不受时空限制,时间跨度大,空间位移灵活,形成多维时间向度,补充《春秋》单一直线时间叙述模式。《左传》口述特征表现在三个具体方面:虚构性、讲解性和口语化。早期史官作为"文献"一翼,不仅用文字记录历史,而且凭借记忆传颂往事。春秋时期文化下移,要求史官文胜于质。从"传述"特点的角度入手,可以为《左传》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早期历史传播过程与制度,进而深入理解《左传》解经特点和叙事传统,也可以更广阔的的文化背景讨论《左传》"述者"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