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 下载:25 浏览:245

刘玢 彭凯平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在平民与智识阶层间的“游离者”——19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形态 下载:58 浏览:411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1920年代中后期"平民主义"与政党革命的兴起也使青年知识分子远离了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新文化的理想走进了文化界。然而,他们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倒变成了游走于知识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游离者"。他们既不认可知识精英的做法,又不满意平民的觉悟,他们独自寻觅自我与文化社会的变革途径。"游离者"形态的青年知识分子既是"五四"后知识青年的一种特殊形态,又是深入理解1920年代中后期知识青年处境的重要途径。

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 下载:95 浏览:506

彭豪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了808名技工院校新生的职业认知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技工院校中加强职业认知教育的建议,包括优化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开展渗透性职业认知教育及培养学生职业探测能力。

技工院校新生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 下载:95 浏览:504

彭豪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了808名技工院校新生的职业认知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技工院校中加强职业认知教育的建议,包括优化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开展渗透性职业认知教育及培养学生职业探测能力。

唐景龙年间史馆政治分野与刘知幾去职之关系——刘知幾与萧至忠书探微 下载:67 浏览:301

李淑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刘知幾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长期于史馆任职,然在景龙二年向监修国史萧至忠上书退职,提出了史馆修史"五不可"。此封辞职信在历来研究中被视为唐代史馆弊病之论述。考究刘知幾与萧至忠书,其内容多为史馆监修和人事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即景龙二年唐代朝廷政治局势与史馆中诸位监修之政治立场,他们的政治诉求与刘知幾本人政治旨趣及著史关怀相悖,方才引发刘氏上书求去。在研讨刘知幾修史旨趣及关怀之外,这个背景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议 下载:79 浏览:324

张学智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王阳明的"大良知",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重要来源,内圣自然连带着外王,外王不能离开内圣,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依据。不同于前人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不是直接坎陷出科学与民主政治之内容,而是经由一个理性方式上的转变,由道德理性转为观解理性,通过"理性的架构表现",完成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建构。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是在西方文化全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境况下,对传统与现实关系的洞见和主张,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者的伦理责任 下载:56 浏览:413

徐大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外土著民族研究伦理指南,阐述了少数民族研究者的伦理责任、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者提供实践准则。少数民族研究者应当尊重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研究要避免伤害少数民族社区和成员,对他们应有适当的利益补偿。研究的目的、过程、结果和风险应与少数民族成员咨询、协商,得到他们的知情同意。

算法时代的网络侵权救济规则:反思与重构——以“通知+取下”规则的类型化为中心 下载:55 浏览:491

李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算法时代来临,我国网络侵权救济的主要规则——"通知+取下"规则在实际适用中出现了滞后性与"一刀切"的局限性,亟待进行重构。本文基于算法时代的互联网行业现状和侵权法原理,对"通知+取下"规则提出了三种类型化重构思路,即网络著作权救济领域增设"通知+通知"规则、网络人格权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规则、网络诽谤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反应"规则。

表征的张力: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下载:44 浏览:332

南帆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学修辞的特殊意义是劝导读者进入作者暗示的"价值领域"。文学语言"大众化"背后的"价值领域"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革命构想,文学史仿佛形成一个观念: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总是与乡村的农民语言联系起来。以赵树理小说语言为例,论文讨论了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内在差异,继而指出农民叙事话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一批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可视为另一种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产物,论文具体分析了《创业史》的文学修辞。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中止,但是知识分子叙事话语意识到的问题并未消失,可以在张炜的《古船》之中发现相似的文学修辞,只不过这种文学修辞从社会学图景的想象退回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李子柒小视频的农村叙事提供的文学修辞建立于数码语言与小资美学的基础上,这种语言背后的合作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视野。新的可能正在出现。

知识图谱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82 浏览:429

林子舰1 冯超超1 王廷振1 王槿1,2 《物理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目前,在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也需要不断提升。不同于传统搜索方式,科学知识图谱技术采用对分析对象的共词进行分析并找到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揭示相关学科的演进关系。本文以声速的测量、转动惯量等物理实验为例,利用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并结合目前物理实验课程标准化的具体要求,探讨其对实验课程标准化的辅助功能及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 下载:79 浏览:485

操太圣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但理论界对其内涵的解读和相应建设策略的思考还不够清晰,多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多学科交融等手段促进其知识生产,以及强调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性"等。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政策的背景和文科发展的轨迹,讨论了文科在知识经济潮流中遭遇的冲击。认为新文科是知识生产与教人成人的结合体,其焦点在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均需回归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对全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生活世界的分析,文章讨论了新文科在聚焦中国实践、进行主体性阐述和基于自身特质的国际对话等方面的建设之路。

枸杞果实振动采摘的运动学及振动模式分析 下载:43 浏览:392

彭要1,2 张正勇1,3 刘洋1,3 许桃胜1,3 张雷1,3 王儒敬1,2,3 《中国机械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针对枸杞这种具有柔性长果梗、低容重及轻质特点的果实在振动采摘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振动幅度应大于果梗的长度,在振幅确定的情况下,振动频率不仅取决于果实-果蒂之间的结合力,还与果梗的几何尺寸和物理特性有关。还分析了振动时间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其相关模型。设计了多点夹持枝条振动式采摘装置并进行了枸杞采摘实验,实验表明,在振幅为30~40 mm,振动频率为10 Hz的条件下,振动时间大于12 s,采净率高于90%,损伤率低于5%,含杂率低于10%,不仅满足枸杞机械化采收的要求,而且与理论分析结果符合。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验证 下载:23 浏览:434

唐礼智1,2 邢春娜1 刘玉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和R&D研发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模型,通过引入知识产权保护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人力资本配置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自主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在技术模仿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进一步地,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技术模仿为主、自主创新不占优的情形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即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低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人力资本仍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其增长效应低于低门槛时的数值;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人力资本的增加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应根据人力资本水平变动趋势开展相应调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 下载:35 浏览:459

刘同舫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整体上构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传统。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化面临着三重解释张力问题: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解释张力,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性质,反映了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矛盾,规范性议题将在经典文本的耕犁与社会现实的探寻中成为研究的生长点;批判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态度,要求哲学研究发挥"社会病理学"的解剖作用,并立足现实问题建构一种迈向"利益和价值共同体"的世界观;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切入现实的理论方法取向,要求对进入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条件"形成高度的认识自觉,建立理论体系与现实实践相互检验的中介环节,从而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重视和审思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以及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寻找个人知识:现代国家治理的知识逻辑 下载:23 浏览:425

韩志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现代国家治理不仅依赖于制度化的官僚知识,还需要充分集中和利用分散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是基于个体需求、经验和实践而形成的知识,具有个体性、分散性、情境性和隐含性等特点。传统国家的治理是以高度标准化和理性化的官僚知识为基础的,但现代国家的民主治理需要良好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具有修正官僚知识弊病的作用,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适应性和回应性,但也会导致"钻空子"等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国家治理的效率。在现代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化的治理形势,必须要努力呈现和利用个人知识,其中主要有"自上而下的吸纳"和"自下而上的呈现"两种途径。虽然国家治理也以不同方式获取个人知识,但发现和利用个人知识不可避免面临着个人知识自身特性、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以及公民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问题需要发展面向个人的治理技术来予以改进。

迈向治理实践的乡村基层政权研究:论域、进路与反思 下载:58 浏览:369

韩瑞波1,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运用知识图谱来呈现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内容,便于直观而全面地解读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论域和研究进路。一方面,基层政权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政权建设还是基层社会治理,这一焦点问题的锁定型构了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两大论域;另一方面,研究重心从"政权建设"到"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析出了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两种研究进路。可以说,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基层政权研究正在"迈向治理实践"。它要求研究者时刻把握城乡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观变化,瞄准国家宏观体制变革的发展定位,总结地方典型创新经验的实践探索。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未来是基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和创新实践的实证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高考改革后上海市和浙江省大一新生物理知识水平的比较研究 下载:75 浏览:331

宋志怀 张睿 《物理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在新高考改革下,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高考模式、中学物理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物理课程要求降低、物理知识碎片化,选考物理科目学生减少,都严重影响到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本文对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中学物理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多角度研究了我校上海和浙江两地的2019级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发现上海生源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总体上低于浙江生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王阳明论《大学》“至善” 下载:61 浏览:382

翟奎凤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阳明反对朱子于事事物物上寻求至善、寻求所谓"定理"之说,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观点,认为"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在《亲民堂记》《大学问》中,阳明对《大学》三纲领及其关系有系统整体的阐发,提出"至善是明德亲民之极则"的观点,这体现了阳明至善观的深化与发展;阳明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地从万物一体、仁体的角度来诠释明德亲民与至善,没有再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这是阳明至善观的一个突破,对此,其不少弟子未能予以充分注意。万物一体、仁体、至善与良知的贯通体现了阳明最后思想之化境。至善根源于天命之性,但其发见处在吾心,至善在心,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至善良知有自我开显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是阳明学富有鼓舞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多元主体、确权约束与创新街区知识共享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25 浏览:436

潘闻闻1,2 邓智团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创新街区是城市转变既有发展模式进入知识经济新阶段的标志性创新空间,其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的有效性是创新街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中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理论,构建了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的异质性与政策确权约束对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作用关系,并通过确权约束下创新街区多元主体知识共享有效性模型,量化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知识共享对创新产出的显著作用:在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政策的强约束将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在确定政府政策约束强度的前提下,创新主体维度越多,知识共享复杂度越高,需要更强的确权约束,才能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这些研究对国家"双创"战略背景下加快创新街区建设、提升街区创新活力、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蕴涵论题的实验之争 下载:86 浏览:397

曹剑波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