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黄土高原沟壑区日极端温度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下载:70 浏览:583
摘要:

以白于山区吴起、志丹两县2022年4月15日—5月1日108个气象站的日极端温度为基础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投影寻踪(PPR)、神经网络回归(BP)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日极端温度进行了空间插值,并与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以及多元线性回归(MLR)等传统的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的6种插值方法比较,MAE排序为RF<OK<MLR<BP <PPR <IDW, RMSE排序为RF <OK<MLR<BP < IDW < PPR;日最低温度6种方法的 MAE排序为BP<RF<PPR<MLR<IDW<OK, RMSE排序为RF < BP <PPR<MLR<IDW<OK。机器学习进行温度插值的精度明显高于IDW和OK,也高于MLR;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中,RF表现最好,PPR和BP较差;日最高温度RF插值绝对误差在1℃左右,而日最低温度RF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一元线性方程订正后可明显降低插值误差,将误差降至1℃以内。


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79 浏览:1077
摘要:
随着微结构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研究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过程,需要借助有效的手段,深入探讨黄土剪切强度,明确变形特性,通过对黄土的成因、地质环境的进一步分析,有效的探索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本文基于实践探索,从多方面总结了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分析。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必然能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黄土旱塬区苹果园生草覆盖对深层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下载:167 浏览:1753
摘要:
黄土旱塬区是我国苹果的重要产区,但该区域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合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果园的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生草覆盖对黄土旱塬区苹果园深层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旨在为果园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下载:168 浏览:1837
摘要:
黄土丘陵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土壤水分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出显著差异。农地、林地、草地和灌丛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季节性变化以及与其他利用方式的比较中,均表现出独特的规律性。这些变化特征不仅反映了土壤的水分动态,也为科学管理和优化土地利用提供了依据。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土地利用与水分动态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下载:273 浏览:28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成分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量的生物质炭施用试验,我们全面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养分的有效性以及腐殖质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适当使用生物质炭能够明显提升土壤内的有机物质水平,优化土壤质地,加强其保持水分与养分的能力,并促进养分的有效转换。此外,施加生物质炭还增加了腐殖质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命活力和化学稳定性。这项工作为改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参考。
大型场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下载:251 浏览:2818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西北地区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在建筑工程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众所周知,西北地区地质条件主要以湿陷性黄土居多。该土有别于软土、黏土等,具有浸水后的原状黄土微观颗粒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原稳定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土体强度明显下降,在力的作用下产生湿陷性变形等显著特征,导致建筑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安全稳定。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大型场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