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如何成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的履历分析 下载:50 浏览:310

屠羽1,2,3 吴维库1 彭本红2,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探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与流动规律有助于正确、高效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基于137位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的履历数据,通过利用统计手段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成长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层次科技人才普遍拥有境外成长经历,但博士阶段的学习主要在国内完成;博士后经历并不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必备经历;高层次科技人才普遍拥有在政府和其他高校工作的经历,行政因素是影响其职业成长的重要因素;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围绕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进行流动;美国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境外流动的主要目的国家和中介国家。为此建议:①科技人员应避免过分追逐境外经历,要积累丰富的行政、教学与科研经验,切实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②政府部门在行政任免时应遵循"选贤任能,人尽其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机制;③开发、成立专门的科技人才管理系统和部门,着手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

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意念、障碍与出路 下载:87 浏览:501

牛君霞 董泽芳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学科评估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基石。学科评估是质量保证的战略举措,是绩效监测的有效方法,是特色凝练的重要途径,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推进器"的作用。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障碍表现为:认识不足,评估行为出现一些异化;取向偏颇,过分注重移置国外标准;监督失灵,导致部分弄虚作假行为;制度短缺,造成参评高校无序竞争。学科评估要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需要提高参评对象的思想认识,确立适合国情的评估基准,构建防腐拒变的监督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评估生态。

脱耦机制、组织边界和有效竞争的丧失——“双一流”政策影响下的大学组织机制异化分析 下载:52 浏览:491

胡娟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5期

摘要:
"双一流"政策的实施对在大学组织运行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惯常组织行为和机制产生了影响:在微观层面造成脱耦机制失效,在中观层面造成组织边界丧失,在宏观层面强化规范模仿机制。机制异化将导致大学办学自主权得不到落实,大学内部基层学术单位活动空间被压缩,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公平竞争受到影响。对此,应涵养理性独立的现代大学,划清大学与政府的边界,真正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减少具体评价,将评价与利益脱钩;把"双一流"建设从行政建设发展为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竞争的法治环境。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下载:95 浏览:529

眭依凡1 李芳莹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之所以紧迫,不仅在于其是尽快实现我国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亦是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差距的战略选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学科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建设必须针对能够占据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以及在我国相对薄弱且受科技发达国家限制的高新科学技术。

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 下载:69 浏览:258

潘懋元1 贺祖斌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潘懋元认为,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应坚持统筹兼顾、多元发展;大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出人才,有了人才再出成果,为此必须加强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地方师范大学协调发展要保持师范本色;未来的高等教育既要培养自然人,也要培养"机器人"。

“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教师文化心理重塑 下载:69 浏览:505

黄超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教师契约是大学与教师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协议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包括规则契约、心理契约和社会契约三个基本维度。订立和更新教师契约的关键在于充分吸引教师参与讨论,使管理层和教师群体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教师契约修订程序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吸引教师参与修订,激励教师履行契约,重建教师契约领导关系。"双一流"建设使我国高校面临重大战略转型,大学治理必须从传统弱契约关系走向新的强契约关系,建立教师主体意识的契约更新程序,把大学转型发展建立在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心理之上。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