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因素法和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76 浏览:505

朱瑕1 张立亭2 靳焕焕1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为减少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取江西省奉新县为研究对象,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基于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模型,探索客观、高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应用因素法和SVM模型法分别对奉新县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划定,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两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与因素法相比,SVM模型法具有等别划分高效的优势;SVM模型法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正确率高达96.93%,符合耕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应用SVM模型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具有测算高效、受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划定等工作。

基于LUCC的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下载:75 浏览:484

陈竹安1,2,3 冯祥瑞1 危小建1,2,3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高速公路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以武汉市主干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指数法、生态价值评测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LUCC)为基础分析2002年到2017年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为主,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著;(2)在空间上,1~10 km缓冲区内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为主,随着时间推移,耕地所占比重持续减少,反之,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空间差异有继续增大趋势;(3)2002年和2017年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变化差异明显,水域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低,建设用地的分维度指数最高,耕地的分离度指数最高,这与土地利用变化一致,2002年城镇化对景观格局影响范围为4 km,到2017年扩大到6 km,影响有扩大趋势;(4)借助Google Earth和ESV对武汉市进行景观格局验证,与高速公路距离越远,景观类别越丰富,ESV值越高,主城区附近ESV值较低。总体ESV值呈下降趋势,LUCC降低了缓冲内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态服务价值减少。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研究 下载:86 浏览:493

官炎俊1 邹自力1,2 张晓平1 闵曹文1,2 《中国土壤》 2018年7期

摘要:
为探讨耕地质量识别的新方法,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中提取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综合修正研究区域内影响耕地产量外界因素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并将模型得出的评价成果与基于2014年东乡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的耕地质量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质量等别评价成果精度的加权和达到93.60%,两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评价方法,具备耕地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精确性,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浅析江西省“国培计划”实施方案 下载:12 浏览:192

黄奋 尹垂虎 张富平 郝晓辉 《体育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国培计划"自2010年开始落地实施以来,参加过"国培计划"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反馈得知,"国培计划"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不同教学模块的设置安排,增强了学习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法、实地考察法等分析江西省高校"国培计划"的实施方案,调查分析得出江西省"国培计划"实施方案的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模块、体育学科教学培训模块、体育教学实践模块,通过对方案的研究对江西省的"国培计划"今后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略说沈从文三篇佚文的背景与意义 下载:65 浏览:395

唐东堰1,2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我所希望于〈中国青年〉者》《"关于哀悼志摩的通讯"》是沈从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篇短文,记录了沈从文的办刊理念以及与徐志摩的友谊。《学生下乡》写于北京大学南迁途中,表达了沈从文对于地方政府救亡工作的看法,是沈从文"城乡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拓展与运用。

多串口网络化异构辐射数据采集与实时传输系统设计 下载:12 浏览:441

何敬上1,2 何剑锋1,2,3 袁兆林1,2,3 汪雪元1,2,3 阳深1,2 《传感器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针对多类型核辐射数据采集系统中串行数据传输能力不能满足环境实时监测需求的现状,设计了多串口转以太网辐射数据传输系统。系统以ARM架构STM32F407处理器为核心,为接收不同辐射数据的串口分配队列缓冲区,将轻量级LwIP协议栈优化后移植到系统平台上,轮询读取出串口缓冲区中辐射数据并进行标识封装,将封装好的串口帧作为LwIP协议栈中应用层数据,最终实现了多个串口与单个网口双向传输的数据传输系统。经测试,其传输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RS232的数据传输,满足了设计的需求。

基于非结构有限元的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Occam反演 下载:64 浏览:470

肖俊1 叶益信1 薛海军2,3 艾正敏1 杜家明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正演模拟,对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MCSEM)二维Occam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正演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法,能用较少的单元剖分精确地模拟复杂起伏地形和构造模型。反演运用基于高斯牛顿法改进的快速Occam算法,能快速地搜索拉格朗日乘子、减少模型的搜索量。对二维海洋油气藏模型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稳定收敛到真实模型附近,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通过对带地形模型的反演,讨论了起伏地形下海洋可控源电磁场二维反演效果,为准确解释MCSEM数据提供了参考。

隧道衬砌典型结构与缺陷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下载:66 浏览:397

王锦标 张志勇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准确性,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实测数据,讨论了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结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方面的应用。定量分析主要讨论总结了隧道衬砌钢筋、拱架、界面等目标体的图像特征;定性分析主要讨论总结了隧道衬砌层间脱空和空腔等结构缺陷的图像特征。通过应用研究表明,总结各类目标体的特征波形能较好地服务于工程实践,为确定隧道二衬钢筋间距、初支拱架间距、二衬厚度值以及衬砌结构缺陷的处治工作等提供依据。

江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自然环境驱动因子研究 下载:43 浏览:420

郭芸1 何小芊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以江西省100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自然环境因子进行探测,主要结论如下:(1)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趋于明显,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鄱阳湖平原地区,"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赣南东部地区。(2)河流密度、平均海拔和山区比例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解释力不显著;5个驱动因子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增强,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河流密度的交互作用最为典型。(3)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河流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县域平均海拔、山区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非线性负相关,山区比例显著地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多特征融合的金属断口图像分类 下载:79 浏览:472

黎明1 邢冬冬1 汪宇玲2 鲁宇明1 《人工智能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为了进一步加强金属断口图像特征的鉴别能力,提高断口图像的识别率,提出基于全局与局部纹理特征的多特征融合算法.首先利用Trace变换提取图像全局纹理特征,局部二值模式提取图像局部纹理特征.然后采用动态加权鉴别能量分析对2种特征进行优选和自适应加权融合.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识别.在金属断口图像库上实验表明,文中方法识别率较高,在其它的纹理数据库上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龟裂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载:72 浏览:504

张鹏琼1,2 陈留勤1,2 郭福生1,2 潘志新3 刘鑫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龟裂地貌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河口组红色砂岩中,造型奇特、多样,形成许多象形景观,如龟寿石、松果石、鳄鱼石、仙人犁田等,引人注目。但是,对这些龟裂地貌的微观研究不足,导致对其成因的解释比较模糊。本次在野外用罗盘测量裂隙走向,同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观察,分析龟裂地貌形成的原因。野外观察发现,龟裂地貌主要发育在颗粒相对均匀的厚层细粒砂岩中,可产在砂岩层面或其它暴露面上,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15 cm。在偏光显微镜下,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填隙物中含有方解石胶结物。在扫描电镜下,颗粒胶结疏松,颗粒表面的溶蚀小孔和裂隙比较常见。结合国内外类似研究,本文认为岩性是龟裂地貌发育的基本要素,裂隙走向的玫瑰花图显示,断裂构造控制了一部分龟裂的形成,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硅、铁、锰氧化物沉淀而在砂岩表层形成薄层结壳,后由于应力拉张使结壳破裂,形成细小的裂隙,流水沿着裂隙侵蚀使其扩大,最终形成龟裂地貌。最后,提出龟裂地貌的四个阶段演化模式。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分流的现状与对策——以东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生为例 下载:67 浏览:391

马杰 刘璐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9期

摘要:
以东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分流工作中存在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身心健康受损、缺乏足够引导、统一培养时间过长等问题。在专业分流过程中,高校应"以学生专业选择意愿为主,以成绩排名为辅;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允许特殊条件变更专业;成立短期专业分流引导小组,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缩短大类培养的学习时间,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逐步解决专业分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法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下载:236 浏览:2443

王春阳 《中国艺术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设计经验不足。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注意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体验式教学法,并结合当前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况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 下载:51 浏览:546

​颜昌戈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本研究着重于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通过分析数字经济时代的影响及现状,提出了基于此背景下的创新理念与思路,并深入探讨了教育技术、多媒体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此外,针对现有模式的不足,设计了数据驱动的优化策略、个性化定制的教育方案,以及社会资源整合与共享策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支持与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