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家的理论开创 下载:86 浏览:505

程梦婧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的法学史上,产生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这是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开创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法学家接受和信奉马克思主义,肩负着批判旧国家及其政治法律制度、探究新型国家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和建立"新法学"的理论使命。他们基于中国的法律史与近现代民主法治(法制)建设实践,在法学学科特别是法理学、宪法学上提出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与学科建构的理论雏形,形成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导向、以探研"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性品格。他们的理论开创,对于当下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府院互动 下载:88 浏览:475

章志远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近十五年来,府院互动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的开展,更新了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传统认知,促进了行政审判制度化解纠纷、支持与监督行政等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存在运行规范性欠缺的问题。以审判为中心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观念引领下的个案处理型府院互动,旨在实现纠纷解决的司法目标。合法性底线论和行政过程论观念引领下的法治促进型府院互动,旨在实现政策实施的司法目标。新时代行政诉讼府院互动的继续生长,既反映着人民法院对社会治理政策变迁的回应和优化司法环境的努力,也源于行政任务导向下司法功能适度拓展的需要。行政诉讼中府院互动积极功能的发挥,尚需从完善法解释适用、加强过程公开化和保障救济实效上完成法治建构,把中国特色行政审判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理论及实践 下载:85 浏览:445

程承坪 邱依婷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1978-2016年,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中国,其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4%。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而言,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做的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做的一系列奠基性工作。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建立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是提高消费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抓住第四次科技变革的契机,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五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时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要义 下载:82 浏览:481

胡玉鸿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汇,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决定着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问题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尺,在初始条件上,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与条件;在补足条件上,国家应积极投入,为公民获取机会和增长能力提供条件;在分配正义层面,要通过国家法律、政策的推行,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十九大报告就竞争公平、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当代中国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主要制度着力点。当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非一蹴可就的事业,要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作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步骤。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下载:86 浏览:477

封丽霞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法律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具有某种高度契合性和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中国化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来认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特点、现实国情并指导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为:它揭示了东方社会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诠释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阐释了当代中国法治"人民性"的基本属性,规定了当代中国法治的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其"限制国家自由"观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权力制约的基本指向高度契合,其关于法的历史继承性理论有助于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其辩证思维诠释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目标设定的多维视角。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做好出版 下载:69 浏览:396

刘锦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新时代条件下,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怎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做好出版呢?本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出版的关系、怎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做好出版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06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刍论 下载:64 浏览:409

蓝凡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矛盾,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逻辑也就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建立在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框架模型——类别模型、层级模型和阶段模型,是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的特殊结构模型。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四大主要特征为:政治为根、三位融合、阴阳之道和以人为本。政治为根是管理制度的方位性特征,三位融合是艺术管理类别、层级和阶段的融合发展特征,阴阳之道是中国哲学和儒释道文化在当代艺术管理中的呈现特征,以人为本则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以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特征。中国艺术的世纪大发展,需要以管理创新作为契机,以管理创新作为抓手,以管理创新带动艺术业的创新发展。

我国科学奖励总量管控研究——基于中国特色科学奖励体系构建目标 下载:56 浏览:420

马文军1,2 丁大尉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5期

摘要:
重点针对国家、省部、地市3个层级政府科学奖励的抽样统计表明,全国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授总量当在32 388项左右,全国社会科学奖励每年评授总量当在34 219项左右。两者相加,全国仅国家、省部、地市3个层级政府性质的科学奖励,每年评授总量当在60 000项以上。如果再加上县(区)乡(镇)级政府科学奖励,以及非政府性质的各类科学奖励,这个数量将会更为庞大。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科学奖励总量管控综合对策:直接总量管控、大幅压缩数量,配套周期管控、调降评奖频率,配套结构管控、保持地区适衡。

现代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下载:56 浏览:435

包大为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现代与启蒙政治哲学中,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或是被视为"他者"造成的道德危机,或是成为浪漫主义思乡愁绪和拒斥现代性的主题。在资本主义治理技艺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频发的流行病成为了规训机制获得合理性的契机,并且塑造了当代自由主义阐释权力与自由、主体与公共之矛盾的基本范式。作为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试图揭开笼罩在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之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将人与自然界共同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对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是阶级社会及其生产过剩"社会瘟疫"在健康维度的必然结果。在世界性交往的当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的身份政治、"他者"机制和舆论乱象再一次证明,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其根本前提是对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治理技艺的扬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构。

列宁晚年创新的哲学精髓 下载:62 浏览:412

王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札记)》是列宁晚年最后论著、"政治遗嘱"中的重要一篇,蕴涵着他一生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总结和思想精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二)带有小农国家特点的俄国社会主义特殊道路;(三)东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与特殊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哲学基础,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的源头活水。

老龄社会治理的三维论析 下载:61 浏览:353

乐昕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中国老龄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这是不能动摇的原则。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处于"未备先老"局面,城乡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情形,使得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日益突出,对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选择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要顺势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及应对方案,尤其应注重运用和调动中国在制度、文化和战略上的优势:党的全面领导及强有力的政府是核心制度优势;传统养老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赋予了思想资源优势;国家顶层发展战略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极具优势的机遇和平台。道路、国情与优势构成了老龄社会治理应有中国选择的三个重要维度。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 下载:63 浏览:426

李岩1 江文路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国际化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治理的本土化方案。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的核心内涵是把城市治理的标准和要求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有序可控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和参与全球治理。其基本框架主要包含国际化城市的政务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3个维度。这3个维度各有其内在要求和治理特点,反映了政府权力在行政管理、政社互动、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运行机制。国际化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治理模式的差异化类型,丰富了世界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下载:68 浏览:387

赵义良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指导。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为实践维度、理论维度、民族维度、时代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前两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性";民族维度和时代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身份"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价值维度则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向"。理论与实践的"定性"、民族与时代的"定位"与价值的"定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结构体系,同时也在根本意义上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个人用工责任制度的立法解读 下载:56 浏览:407

石冠彬1 帅仁策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就个人用工责任制度,将总则编与各分编合稿审议的《民法典草案》第1192条对接受劳务一方所承担的替代责任、对内保护责任进行了规定,综合了《侵权责任法》第35条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11条的相关立场。较现行制度而言,《民法典草案》这一条文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明确接受劳务一方对外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的内部追偿权,有望消除理论界与实务界就该问题所产生的分歧。同时,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导致自己权益受损时,接受劳务一方所需承担的对内保护责任在性质上并不属于侵权责任,但是基于权益保护、法律适用等方面的考量,未来民法典确宜在侵权责任编中保留该规则,但在立法术语上应将"侵权责任"修改为"补偿损失"。此外,《民法典草案》就接受劳务一方所承担的对内保护责任采纳过错责任立场颇值商榷,宜将其界定为无过错责任,并根据提供劳务一方的过错予以责任的减免。

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 下载:33 浏览:471

王长松1 贾世奇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探究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驱动小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价,并分析特色小镇及特色主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可以归为6个主成分,其中小镇经济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实力两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最为显著。首批特色小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文化支撑,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小镇;第二类特色小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第三类是各省市依托国家政策选拔出具有潜在优势的试点镇。

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内涵和路径 下载:30 浏览:410

宋道雷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使命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形态。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是人民使命、国家使命、民族使命和人类共同体使命的融合。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表现为四大复合,展开路径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新四大结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注重执政党建设,更须注重使命型政党建设。要实现肩负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伟大工程建设,维护核心,缔造共识,对时代做出新判断和战略部署,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发展同人民幸福、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融为一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下的全球气候博弈分析 下载:32 浏览:409

荆克迪1 师翠英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国际气候谈判目前已经进行超过20年,随着国际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各国之间围绕气候问题的博弈也在不断进行。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发,以全球环境谈判模型(IEAs)为基础,引入国家的"社会偏好"这一概念,从利己效用、公平效用和效率效用三个维度建立国家效用函数,从博弈论角度对国家的减排行为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国家的社会偏好对国际气候合作有着显著影响,利己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公平效用对合作减排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而效率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有利影响,参与减排的国家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提升减排水平。另外,惩罚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遏制搭便车及偷懒行为,进而促进合作减排。最后,本文结合目前国际气候博弈格局分析中国的定位,对我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制定能源经济政策提出对策和建议。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话语建构 下载:49 浏览:374

徐亚清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国家治理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话语基础,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探索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治理之道。西方自由主义囿于所谓"个体自由"的先验性价值,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不断摇摆,其逻辑在"自发生长"与强行输出话语之间自相冲突,陷入了新自由主义与激进思潮之间的双重迷思。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话语基于具体实践、基于历史情境的认知方法克服了自由主义话语的价值悬设,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整合全球风险与国内转型期双重叠加问题的话语选择。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认识西方现代性的窠臼,构建属于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探寻契合本土的民主法治,并构建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符合良善治理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宏观解读——以十九大报告文本为中心 下载:52 浏览:357

石冠彬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即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法治实践过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是中国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的新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新时代"的内涵:为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顶层设计;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基本方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这一法治理念是对"三个至上"理论的修正,属于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涵的进一步准确把握,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新时代社会矛盾论为法治建设指明了建设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判断标准;其余诸如"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善治""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和明确党组织不具有超越宪法法律特权,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原先法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