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蚯蚓粪覆盖对降雨后黄土区土壤水分影响的室内模拟研究 下载:84 浏览:478

李彦霈1 邵明安2,1,3 王娇2 《中国土壤》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蚯蚓粪覆盖对降雨后黄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以蚯蚓粪覆盖厚度和雨强为试验变量,试验处理设置如下:降雨强度设置为大雨、中雨、小雨;蚯蚓粪覆盖厚度分别为1 cm、2.5 cm、4 cm,覆盖面积为土柱表面积的90%,以裸土作为对照。分别测定降雨完成后10 h内的湿润锋迁移过程和48 h内0~5 cm(上层),5~10 cm(中层)和10~15 cm(下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蚯蚓粪覆盖对降雨后黄土区土壤水分分布具有一定影响,降雨入渗结束后,覆盖蚯蚓粪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在较短时间内低于裸土,但5~15 cm土层含水率不断增加,并逐渐高于裸土,表明蚯蚓粪覆盖能够延缓降雨入渗,并影响黄土区土壤水分再分配过程,对降雨后表层以下的水分增加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黄土区降水的利用率。

从软实力建构到硬实力缔造:日本对外发展的绿色举措 下载:56 浏览:368

杨达1,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国内多元主体联合推动,日本对外发展的绿色举措在政府议程中经历从"顾及不暇"到"积极作为"的内涵深化,相应具体实施也呈现从"绿色+"到"+绿色"的外延拓展,助力国家正面形象软实力建构,以及推动日本企业更好与世界接触从而带来国家经济增长的硬实力缔造。其中,日本对泰国的绿色举措较为典型,其依托国家战略的企业路径,借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关键时刻的积极援助契机,实现与泰的"亲密接触",并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持续改善中重塑当地民众对日形象。特别在当前最新阶段,正实施与"泰国4.0"战略协调的探索,内含的绿色举措特质同样是政策互动重点。针对相关国际形势,中国需秉持合作共赢根本原则,透视他国对外战略运作机理,探索企业承载国家绿色举措理念的运作方式,以及企业具象化"一带一路"所欲完善的让世界更多参与方受益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实现自身在"一带一路"关涉地域的软实力建构和硬实力缔造。

日本对东南亚的联通政策构想及战略运作 下载:61 浏览:397

杨达1,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以宏观、微观层面联通来拉拢东南亚国家并助力自身发展为目标,日本二战以来对东南亚实施联通政策,并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战略运作:二战后到21世纪初,依次侧重于经济、政治、制度和平衡类型实施联通战略;从21世纪初开始,着眼走廊联通战略,并凸显其中环境保护的"绿色"属性。走廊联通战略包括陆地和海洋,前者主要针对中南半岛的东西、南部经济走廊,后者主要涉及马来群岛的"东盟经济走廊"。同时,日本特别融"绿色"理念于"陆地走廊"联通,并通过依托日本企业、输出国内治理模式、设立环境关联中心等落实战略运作。针对日本战略运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需做好如下应对:找准"一带一路"与东盟地区相关走廊的联通机遇、深化"一带一路"的联通机制效应、落实"一带一路"多元联通的具体实践。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基础评价——以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为例 下载:31 浏览:329

于连莉1 罗研2 刘晓东3 梁涛4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简称"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支撑。本文是基于《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2016—2035年)》评价工作,从要素分析、因子选取、指标计算、阈值确定、权重确定、等级划分等方面构建了青岛市基础评价的技术框架,着重解决基础评价的交互关系、陆海统筹,提出功能适用性的初步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 下载:85 浏览:493

徐爱珍1 汤崇军1 刘宇2 郭利平1 赵佳鼎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布设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18个径流小区28次侵蚀性降雨量和各小区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的保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相对裸露小区(对照)具有显著的保水减沙效益;在坡比1∶1.5的护坡措施小区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方式保水减沙效果较好,坡比1∶2的护坡措施小区中等高绿篱埂护坡保水减沙效果最为明显。

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15

金桂梅1 李昱航2 郑向群3 梁涛4 毛妍婷1 陈安强1 续勇波2 玉总5 平凤超2 雷宝坤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茶园大量施用化肥产生的土壤酸化及水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限制着茶产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设置化肥减量、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以草控草)、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等6种处理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使茶叶产量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基本肥力状况改善,同时使硝态氮(NN)、铵态氮(AN)土-水界面迁移数量减少,茶园径流中氮磷元素流失减轻,环境效益较好;氮肥的使用使土壤的pH值下降,引起茶园土壤酸化;免耕覆盖(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土壤调理剂均能提高土壤pH值,抑制土壤酸化;免耕覆盖在控制杂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减少人工除草成本效益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试验茶园径流水中磷素形态以可溶性总磷(DTP)为主,可溶性磷占总磷(TP)的70%~92%;土壤pH值随季节发生变化,7月升高,9月降低,11月再回升。因此,施用有机肥、免耕覆盖、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种植技术模式可以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园土壤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

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下环北极地区植被生长季与活动积温变化 下载:59 浏览:186

陈嘉哲1 赵彩杉2 张学珍1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 Inter-Sectoral Impact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对CMIP5中5个气候(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的降尺度数据,利用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环北极地区植被生长季与活动积温变化。研究发现:1)多模式集合模拟能够基本再现观测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长度与>10°C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1979~2004年各指标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其对气候变化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较弱;2)至21世纪末,终霜日最多将提前60 d,初霜日将推迟20~40 d,无霜期延长幅度最高可达100d,积温将增加1000~1200°C。其中RCP8.5情景下,各指标变幅最大,RCP2.6情景下变幅最小;3)各指标变幅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亚欧大陆中西部的变幅普遍较大,随着气候变暖,>10°C积温增加幅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南部增幅较大,北部增幅较小。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比较研究 下载:43 浏览:459

李泽红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并行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城市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较为经典的理论。两个理论的形成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并都借鉴了系统科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理论形成的学科基础、思想基础、学科范畴、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两个理论产生于不同学科领域,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彼此借鉴、吸收和融合较少,部分学者对二者差异性的认识较为模糊,并存在争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生态学、经济学、城市科学领域的学者加强相关理论的交叉研究,这有利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的完善,并有助于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和理论创新。

消费需求与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同步吗——基于MS-VAR模型时变特征的分析 下载:52 浏览:450

李维维1,2虞虎1王新歌1,2马晓龙3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系统把握消费需求与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周期运行规律与联动机制,是提升我国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需求的协同增长水平、促进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文章基于宏观动态演进视角,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通过变量协整分析、模型拟合、周期阶段划分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计量分析过程探究二者周期联动规律。结果证实,消费需求与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周期波动具有同步性,且这一关系形式实则是消费需求周期波动引发旅游消费需求同步变动的结果。文章认为,二者周期同步变动本质上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消费结构根据实际购买力水平和消费倾向,不断变更总体消费规模和服务型消费比重,以实现整体消费与局部支出协同增长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增强二者协同增长水平和推动消费结构优化转型,则需要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共同调节和适时引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