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乌托邦理解的流变 下载:39 浏览:249

王闯闯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乌托邦研究在西方学界蔚为大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乌托邦研究的趋势。反观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还很不足。长期以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下,用科学/空想的二元对立模式解释乌托邦成了人们的基本认知。譹訛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乌托邦研究的元问题——定义,试图从社会思想、人性倾向以及文学体裁三个维度整合现有观点,认为乌托邦研究正从两个方面转向历史。首先,乌托邦已从非历史的空想被理解为历史地推动变革的力量;其次,从历史语境出发,赋予乌托邦具体的、动态的、多元的特性,已成为学界共识。

幻觉、记忆与疯癫——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精神演进 下载:59 浏览:389

姜晓梅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的精神开掘愈发深邃。对人的精神隐微的细致思考和精致展现一定程度上建构起独具个性的历史哲学、历史诗学。从初遇革命的迷蒙、懵懂,到义无反顾地追寻理想的生活,再到在现实的种种颓败景象中幻灭。革命者在幻觉、记忆、分裂、疯癫的精神演进中,完成了对乌托邦幻梦的告别。

追赶文学风潮的时髦人——重论《啼笑因缘》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96 浏览:504

栾梅健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1930年代红极一时的张恨水长篇小说《啼笑因缘》,以往论者往往从大众趣味加以理解。本文认为《啼笑因缘》是我国多角恋叙写模式的重要开创者。小说中对"五四"时过于浪漫的爱情幻想的否定,以及关于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武侠描写,都走在了当时文学新潮的前列,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冈·仁波切”:作为圣地乌托邦的《冈仁波齐》 下载:36 浏览:465

韩素梅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与20世纪以来"红色乌托邦"和"乡愁乌托邦"的两种审美及价值取向不同,香格里拉、冈仁波齐等"圣地乌托邦"既承接西方对圣地乌托邦的想象脉络,也释放出中国市场化以来城市中产集反思现代化、追寻文化身份与消费身份于一体的避世想象。作为"圣地乌托邦"的冈仁波齐在体现其历史性与社会性之外,以极致化的"圣地"符号成为商业成功的标签。在历史性与社会性、商业性的综合属性中,"圣地乌托邦"既与现代性反思有关,也与城市中产的矛盾性身份追寻有关。

普世价值问题的主体形而上学症结及其消解 下载:59 浏览:432

陈慧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在主体形而上学的强势支配下,目前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反思并不到位,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观点往往在思维方式上殊途同归。鉴此,深刻剖析普世价值问题必须追溯普遍主义价值观的大前提,扬弃"人是自足的世界创造者"的乌托邦神话,从主体的生存根源和现实需要出发,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元价值地位,探索既有普遍性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建构途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