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滇剧传承发展——以昆明市牛街庄滇剧为例 下载:25 浏览:306

夏禾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成为文化自觉的核心。随着滇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滇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昆明市牛街庄滇剧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触发的文化自觉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自信对于牛街庄滇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牛街庄滇剧博物馆和牛街庄社区滇剧传承基地为地方戏曲的文化展示提供了专属文化空间,这种以民间力量主动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做法,虽然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但其在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复兴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古滇青铜器中舞蹈造型的空间形态研究 下载:24 浏览:294

王馨曼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古滇国青铜器相较于中原青铜器,有着更为浓郁的民族部落特征,其中,其舞蹈造型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之一。古滇人按照"器以藏礼""天圆地方""大象其生"等造物观念,以青铜器记录的形式营构出一个缩微的、理想的器物空间,从而发挥以图叙事的语言功能。从空间形态的角度考察古滇青铜器中的舞蹈造型,从视觉空间、图像空间、物理空间对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可将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划分为情节型造型、连贯型造型、偶像型造型、距离型造型等类型。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理论探讨、政策体系及制度创新 下载:26 浏览:295

纳麒1 马志翔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文化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扶贫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文化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事业方面,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文化产业方面,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线上和线下文化产品。从"扶贫扶志"方面,推动贫困人口内生式发展。

消费者异质性及其网络消费行为——从商家营销视角的解读 下载:24 浏览:224

雷英 《中国经济》 2020年11期

摘要:
当前大部分学者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和网络消费行为时,主要是从消费者消费视角进行解读,较少学者从商家营销视角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及其网络消费行为,因此本文从商家营销视角研究上述问题,以期提供商家营销发展的新建议,使商家获取更多的利益。文章先从商家营销视角将消费者异质性分成强度差异和最大价值差异,建立消费者异质性模型,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和商家销售策略间关系,发现当强度差异与最大价值差异相等时,面向消费者异质性的增加,普通销售优于纯捆绑销售。再融合消费者需求类型和商品可识别性两个维度,在二维空间中将商品市场划分成易识、难识常用品市场,易识、难识高档品市场,商家在不同市场中应采取不同销售策略。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差异化竞争和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建议,促进厂家进一步发展,获取更多利润。

春晚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 下载:64 浏览:368

张潇祎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综合材料视觉艺术发展中的“跨边界”现象研究——以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为中心的讨论 下载:33 浏览:401

李培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1945年以后,西方视觉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各国艺术家们纷纷展开了以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体现出一种"跨边界"的主流创作趋势,实现了艺术与生活以及架上绘画与雕塑艺术之间的融合。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在继承主流"跨边界"现象的同时,拓展了超越"边界"的理论和方式。他成功完成了作品结构、意义、主题等诸多方面生命的延续,使其作品以一种无边界感的循环状态展示出来,这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对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398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观念与审美——独龙族伤痕文面的美学研究 下载:66 浏览:397

段雪敬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独龙族文面是观念与审美烛照下的独特艺术。独龙族文面的蝴蝶型图案是该民族独有的,深深体现了独龙族人以丑为美的审美观。独龙族妇女文面的初衷是以丑化自己的面容求自保,后来逐渐融入了该民族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理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独龙族人对文面主要有美和丑两种看法,这两种观点决定了文面具有掩饰美和展示美的功能。同时,文面具有自悦性与悦人性,可以说这是它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独龙族文面是伤痕图案的创造性艺术,可以说是伤痕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东巴舞谱”概念范畴的再思考 下载:69 浏览:396

习建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自20世纪末在丽江地区发现了7册东巴舞谱后,一直没有再发现东巴舞谱。笔者近期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东坝村发现了1册清代东巴舞谱藏本。通过对该舞谱的由来、释义及特点的分析,并与已发现的舞谱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引发了对"东巴舞谱"概念范畴的再思考:在西方学术话语中的舞谱概念统摄下,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东巴舞谱定义为"一类记录舞蹈乐谱的文本",而忽略了东巴舞谱的仪式本质。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东巴舞文化生境的深层认识,往往用西方学术概念来理解、套用地方性传统文化,由此出现了名与实相悖离的文化误读。

歌潮乐浪汇交响——改革开放40年云南音乐发展回望 下载:66 浏览:404

钱康 宁邱健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云南声乐硕果累累:聂耳音乐周开启了民族声乐艺术新篇章;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推动云南合唱事业新发展;央视及云南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光溢彩;云南原生态歌舞、云南歌剧音乐剧创作丰富多彩。改革开放40年,云南器乐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以云南省歌舞剧院民乐团、云南省花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为代表的云南民族器乐百花吐艳;以昆明交响乐团、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为代表的云南交响音乐别开生面。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既是再回首,又是再出发。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492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传播的新方法——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下载:53 浏览:389

李颖1 唐磊2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8期

摘要:
近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以精美的制作、有趣的文物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系列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改变以往文博类电视节目惯用的讲述方式,以5分钟的微纪录片为载体,融合新媒体平台,以轻松、萌趣、生动,"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每集节目片头语的第一句,既像来自于国宝的召唤,又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一份很特别的约定。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以云南白族银器锻制技艺为例 下载:26 浏览:309

杨永兵 成英姿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摘要:
在云南省大理州白族银器锻制技艺的传统民间学徒制中,教育者是师傅,受教育者是学徒;师徒之间存在紧密的血缘和熟人关系;10~20岁是充当学徒的主要年龄段;成为学徒是本人意愿的选择结果;学徒的文化程度为基础教育中段;学习地点以藏区和云南为主;教育内容主要为银器锻制技艺的制作工艺;教育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真实银器制作中的"做中学"。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研究可以丰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实践,拓展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微信小程序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探究 下载:32 浏览:301

李娟 张德安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7期

摘要:
针对乡村振兴和信息化时代对新型农民培训提出的新要求,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黄瓜园镇新型农民培训为例,分析了微信小程序应用于新型农民培训的可行性和优势,总结了微信小程序开发设计的原则,从学习者角度和教师角度提供了设计思路,为微信小程序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论张载哲学的理趣与架构 下载:51 浏览:424

李煌明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由于概念的流动性和理解的差异性,学界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与评价至今充满争议。这些争议既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问题,也有诠释方法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与诠释,一如庖丁解牛,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张载哲学,其结构之"理一"不外"意-象-言",其结构之"分殊"则为"太虚-太和-万物"。"一物两体"是其理论构架,"横渠四为"是其精神旨趣,二者共同勾画出了其独特的精神面貌。以《易》为宗、仁体礼用、内圣外王,彰显了其生生之德的大人境界。张载以其哲学结构之恢宏、理论内涵之丰富深刻,而为宋明理学之奠基性人物。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多部分与统一性 下载:56 浏览:392

曹青云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对灵魂部分的划分,他认为灵魂的各部分在空间上不可分,仅在定义上可分。"灵魂在定义上可分"指的是各个部分的定义不包含彼此,因此,灵魂仅有三个真正的部分:营养、感知和理性。然而,灵魂的多部分如何构成统一体对于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生物体的灵魂都是单一的形式。《论灵魂》第二卷第三章解释说灵魂的统一性是由于"低级部分潜在地存在于高级部分之中"。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不清晰的,灵魂的统一性辩护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虚拟潜在性"概念,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将生命活动作为整体目的的论证。

生态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中国本土生态智慧的理念表达与实践路径 下载:59 浏览:389

杜香玉 周琼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逆全球化"思潮使基于共同理念的全球生态治理策略出现"休克式"失效,推动了本土与传统生态理念的回归,中国本土传统的"天人合一""仁爱万物""以时发禁"等生态整体保护、生态和谐伦理、生态适时管理等理念,逐步得到国际环保社会的肯定与认同,是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进程中更应该被重视的理念,也是增强中国国际生态话语权、促进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转化的较好表达方式。在区域合作基础上拓宽全球生态治理合作路径,加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建立生态屏障,健全全球生物入侵联合防控及监督机制,既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基础理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明代市场演变与货币流通格局的变化 下载:64 浏览:404

赵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明代的货币政策几经演变,初期出现了"钱楮并用"货币流通格局,中后期又形成了"银钱兼行"的新格局。上述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其更替,无疑是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行为是首要推手,"大明宝钞"在市场上渐渐不为民众所接受,完全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禁银"到"驰银"再到普遍用银,皆与市场这一推手有重要关系。而明前期大数用钞、小数用钱,中后期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二元流通格局的相继出现,无疑是小农经济由恢复到发展、大额交易由萎缩到拓展的客观需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92

马志翔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还要着力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针对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文明乡风、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突出问题,从以协同、科技、理性、价值、美丽为特征的现代化视域,重新审视乡村治理的能力问题,最终以乡村社会本身为"母本",从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的智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建设文明乡风的德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美治5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战略目标要求。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逻辑机理、价值表征和实践进路 下载:63 浏览:364

张戈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提高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基层党建的引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党员群众运用各种具体制度管理基层社会事务的实践,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党的使命和担当,也回应了现代国家建构的重大关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优化基层治理方式,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实践全过程各领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基层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