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澜湄”区域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合作需求研究 下载:24 浏览:247

邓思杨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澜湄合作"机制形成以来,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区域国家内部合作理念、层次、领域不断扩展深入。在此背景下,区域国家多领域合作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梳理"澜湄"区域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现有科技基础,包括国内研发支出、每百万居民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科研机构与平台、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百分比;结合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创新能力等指标,研究分析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合作需求强弱程度;围绕"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方向,就区域国家间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具体方向提出建议,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环境保护与新能源示范推广、技术转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等;最终,为后续构建完善该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理论框架体系,丰富理论内容,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思路提供理论支撑。

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90

李欢1,2 魏雅丽1 闫帮国2 孙毅2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带植被恢复初期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在植被恢复区与未恢复区(裸地)设置样方,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恢复区的土壤碳(C)、氮(N)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AP)、β-D-葡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脲酶(URE)活性显著高于未恢复区(侵蚀裸地);但单位C含量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表明土壤C积累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2)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显著。相比于未恢复区,恢复区的土壤C:N酶活性比(BG∶NAG)显著下降,N∶P酶活性比(NAG∶AP)显著增加,说明N元素限制增大、C元素限制缓解,P元素不是主要限制因子。(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NAG∶AP与土壤TN、TC、TP及C∶N、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而BG∶NAG则与这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含量变化是引起植被恢复前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

小麦蚕豆间作改善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与减轻蚕豆枯萎病的作用 下载:86 浏览:503

王宇蕴1 任家兵1 张莹1 郑毅1,2 汤利1,3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和应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BIOLOG技术,通过比较单作和单作蚕豆根际土壤可培养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Mc Intosh均匀度指数(U)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真菌数量比、尖孢镰刀菌和拮抗菌的基因拷贝数等指标,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接种蚕豆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间作蚕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86.9%和23.4%,差异显著;小麦蚕豆间作能够显著提高蚕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量,且微生物总量提升主要来源于细菌,其贡献率为83.72%,促进了蚕豆根际土壤向细菌型土壤转化;小麦蚕豆间作还能够提高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Shannon和Mc Intosh指数,有效降低Simpson指数,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蚕豆间作蚕豆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了32.46%、基因拷贝数降低了17.52%,短短芽孢杆菌的基因拷贝数增加了86.06%,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真菌数量的比值降低了46.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小麦蚕豆间作能显著提高蚕豆根际微生物总量,增加细菌在微生物总量增加中的贡献,提高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一度,降低尖孢镰刀菌数量及其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减少尖孢镰刀菌基因拷贝数,增加短短芽孢杆菌基因拷贝数是小麦蚕豆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重要机制。

有机肥施用对植烟农田土壤肥力及烟叶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75

王源1 朱毓蓉1 欧阳铖人1 赵正雄1 杨焕文1 王娜1 王戈1 吕芬1 除照丽2 《中国土壤》 2020年6期

摘要:
烟草是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质量与植株代谢水平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土壤是提供烟株良好营养状况的前提。为获得高额回报,在烟叶生产中投入大量的化肥,严重威胁烟区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为保护烟区土壤质量和环境,烟草行业逐渐重视有机肥在烟叶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有机肥施用效果表明:1)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等改善植烟土壤肥力;2)促进烤烟生长,改善烟叶光合特性,改善烟叶外观及内在质量。但是,有机肥施用在理论研究和在实际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有机肥对植烟土壤肥力和烟叶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肥在烟叶生产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蕉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周年动态变化及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下载:76 浏览:494

王攀磊1 徐胜涛1 何翔1,2 王永芬3 王美存3 杨佩文1 俞艳春3 郑泗军1,4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拟研究了植被覆盖对香蕉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对香蕉生产可持续发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亚热带干热河谷蕉园内,设置无覆盖、自然杂草和豆科覆盖3种植被覆盖方式,通过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土壤区域(种植区和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呈明显的周年动态特征,从秋季至翌年夏季,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增加。(2)覆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与种植区明显不同,前者土壤pH值、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高而土壤养分和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后者反之。(3)植被覆盖可显著改变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豆科覆盖提升了覆盖区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以及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自然杂草区降低了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在种植区,而相应增加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升高。总体而言,蕉园豆科植物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可作为改善蕉园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滇剧“竹派”艺术的发展与特征 下载:29 浏览:303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滇剧"竹派"艺术发展于"守成"与"创格"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创立和流传时间将近百年。从滇剧"竹派"形成之前到"竹派"艺术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其转益多师、跨界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发展能力,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滇剧"竹派"的艺术追求,也是其成就的支点。"竹派"传承,历经三代,其艺术特点在传承发展中的表现主要有:"竹派"旦角艺术、三代传承人对滇剧声腔的改造创新、行腔的"滇腔滇调"和念白的"滇声滇韵"。

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下载:27 浏览:305

唐白晶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文化的典型表征。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文本,是产生文化意义的符号集合,同时也是我们传达和阐释文化记忆的媒介,文化符号在艺术文本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茶马古道文化符号主要以"茶""马""道""市""人"为主,符号与符号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关系。在以"茶马古道"为题材的大型舞作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大型舞作的意义主要是"文本真实""文化记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应该建立一个符号圈或文化空间的概念,考虑具体的文化语境,尽可能"均匀混合"地使用能够表现"表意感知—经验理解—抽象理解"过程的文化符号,彰显人文精神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00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维西县老好村纳西族古歌“跳火神”考察 下载:64 浏览:397

邓虹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纳西族古歌"跳火神"是纳西族在每年六月"火把节"期间"迎神消灾""祈求丰收"祈祷活动中表演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老好村。其表演集诗、歌、舞三位一体,是典型的人类早期歌舞艺术形式,内容有民族迁徙、狩猎寻址、建庄立寨、农耕收获、男女情爱以及日常社会生活劳动中的互助互爱等。"跳火神"的表演活动是在火把节期间(农历6月25日至6月27日)举行,活动从开演前的设坛祭祀,到正式的表演和内容,再到最后的祭送仪式都需要严格按照套路进行。纳西族古歌"跳火神"的演唱方式继承了纳西族古老的演唱方法,除男女混声齐唱、对唱外,还有"跟唱",舞蹈也显示出纳西族舞蹈古朴、简洁的风格特点。纳西族古歌"跳火神"是纳西族传统民间艺术中难得的研究资料,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十分珍贵。

历史的回眸 时代的前瞻——改革开放40年云南舞蹈创作综论 下载:64 浏览:398

曾金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的舞蹈创作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生活与艺术的探索时期;智慧与才华的巅峰时期;事业与产业的同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时期。云南的舞蹈创作从舞剧、舞蹈诗在全国赛事中的频频摘桂,到单、双、三人舞及群舞的大量获奖;从民族歌舞作品的层出不穷,到旅游歌舞晚会的方兴未艾等,开辟了中华民族舞蹈创作百花园中的一片彩云天地,抒写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云南篇章。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美术创作的成就及其影响 下载:62 浏览:396

汤海涛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美术的发展在中外传统艺术的交融和学习中实现了自主性的现代性变革。在中国画创作中,"云南画派"的产生是云南美术的第一个高峰;在油画创作中,地域性的探索打开了油画如何本土化创作的窗口;在版画创作中,"绝版木刻"的出现关键性地解决了油印套色版画技法上的重大创新问题;在水彩粉画中,以彩性代替水性的绘制手法已不再局限于即时即兴的表现;在美术理论研究中,云南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的专史著作成为主要的撰写形式;在与东南亚美术交流中,云南省美术馆和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与南亚、东南亚交流中重要枢纽的角色。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44 浏览:412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秸秆生物炭对葡萄园土壤改良效应及葡萄品质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9

熊荟菁 张乃明 赵学通 包立 段红平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云南是我国长江以南重要的酿酒葡萄产地,其以红壤为主的葡萄园土壤粘度高、酸性强、养分含量偏低,制约了其葡萄酒品质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研究以秸秆生物炭为改良材料,设计常规施肥、生物炭+常规施肥2个处理的三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葡萄园土壤改良、葡萄产量、品质三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秸秆生物炭能使葡萄园土壤容重降低9.40%,土壤含水量增加35.37%;(2)葡萄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秸秆生物炭施用年份延长而逐年增加;(3)施用生物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葡萄产量分别增加了11.74%和20.07%;葡萄的总酸含量降低了6.30%和10.34%,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6.29%和10.34%、13.51%和25.04%。可见将秸秆生物质炭应用于南方葡萄园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20 浏览:278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直肠癌术后随访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估进展 下载:26 浏览:243

邓慧媛 许泽艳 廖承德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治疗的手术方式日趋繁多,术后解剖改变情况复杂,选择合理或最佳的影像学检查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后评估尤为重要。全文就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影像学特点及检查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下载:65 浏览:300

刘东 贺舒显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云南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横向对比和内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文章指出,要从拓宽认识视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加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下载:92 浏览:495

罗江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新时期以来,从2013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成立,到2018年"七彩云南""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展览的成功举办,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这一命题,中国美术家协会展开并推进民族美术发展新面貌和新特点的多项工作,"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也成为新时代以来美术发展的关键词。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但一直以来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研究者较少。中国画作为云南的代表绘画表现形式之一,是云南美术创作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作为对象,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为时间顺序,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进行历史梳理和呈现。

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下载:92 浏览:496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现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处在"西学东渐"的客观历史背景下,也处在"寻找良方,求变图存"的主观意愿当中,所以一开始就站在文化发展关系节点上的"传统性与现代化""民族性与国际化"就成为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传统性与现代化是一定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问题,民族性与国际化是一个空间领域里的文化关系问题。时间维度上的中国戏剧发展有守成中的嬗变,空间关系上的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有交流中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定位的要求,而这种嬗变、觉醒和要求又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彰显的。

基于CNN-CorrNet网络的汉缅平行句对抽取方法 下载:40 浏览:260

毛存礼1,2 吴霞1,2 朱俊国1,2 余正涛1,2 李云龙1,2 王振晗1,2 《中文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构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是提升低资源语言机器翻译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提出了基于CNN-CorrNet网络的汉缅平行句对抽取方法。具体而言,该文首先利用BERT得到汉语、缅语词向量表征,并将汉语、缅语两种语言句子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句子表征,以捕捉句子重要特征信息;然后为了保证两种语言跨语言表征的最大相关性,利用已有的汉缅平行句对作为约束条件,使用CorrNet(相关神经网络)将汉缅的句子表征投影到公共语义空间;最后计算公共语义空间中汉语、缅语句子距离,并根据距离判断汉—缅双语句子是否为平行句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最大熵模型、孪生网络模型,该文提出的方法F1值分别提升了13.3%、5.1%。

融入分类词典的汉越混合网络神经机器翻译集外词处理方法 下载:63 浏览:441

车万金1,2 余正涛1,2 郭军军1,2 文永华1,2 于志强1,2 《中文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神经机器翻译中,因词表受限导致的集外词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对于训练语料较少的资源稀缺型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严重。近几年,受到外部知识融入的启发,该文在RNNSearch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入分类词典的汉越混合网络神经机器翻译集外词处理方法。对于给定的源语言句子,扫描分类词典以确定候选短语句对并标签标记,解码端利用词级组件和短语组件的混合解码网络,很好地生成单词集外词和短语集外词的翻译,从而改善汉越神经机器翻译的性能。在汉越、英越和蒙汉翻译实验上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准确率,对于资源稀缺型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性能有一定的提升。
[1/69]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