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抽象语义表示的汉语构式标注与分析 下载:19 浏览:334

黄彤1 李斌1 闫培艺1 戴玉玲1 曲维光2 《中文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构式作为组成成分与实际意义不能完全对应的结构,与常规句子差异较大,对句法和语义分析器的影响较大,构式的自动分析则更是困难。因此,亟需研究构式的结构标注方法及构建相应语料库。由于构式的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有较大差异,该文使用中文抽象语义表示(CAMR)来直接标注构式的语义结构。目前收录最全的构式库是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通过对该构式库1 057条构式进行人工标注并统计后,发现CAMR可以表示出61.2%的基本符合组合原则的构式;而38.8%不符合组合原则的构式需要修改或添加概念,存在缺少概念、组成成分难以拆分、修辞意义难以表示等情况。该文给出的策略是将其整体作为一个谓词标注或只标注其表层义。汉语构式库的标注可以为构式语义的自动分析提供理论与数据基础。

细颗粒度汽车评论语料库的构建和分析 下载:41 浏览:310

曹紫琰1 冯敏萱1 毛雪芬1 程宁1 宋阳2 李斌1 《中文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产品评论文本是情感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已有的产品评论语料库大都较为粗疏,没有完整地标注出对象、属性、极性"三要素",影响自动分析的应用场景。对此,该文构建了细颗粒度评论语料库,共包含9 343句汽车评论短文本,不仅人工标注了"三要素"的具体词语,而且将其对应到产品和属性的知识本体树上。此外,对无情感词的隐含表达、特殊文本(如建议文本、比较句等)也标注出对应的三元组并予以特殊标签。语料统计表明,对象和属性要素的共现率高达77.54%,验证了构建"三要素"齐全标注体系的必要性;基于该语料库的"三要素"自动标注实验F1值可达70.82%,验证了细颗粒度标注体系的可计算性以及语料库构建的规范性和应用价值。该语料库可以为细颗粒度情感分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先秦诸家学派的相关系数与特征词研究 下载:18 浏览:262

马创新1 梁社会2 陈小荷3 《中文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发现先秦诸家学派之间的相关度,找出能够代表各学派主题特征的特征词,该文首次对诸家学派之间的相关关系作量化考察,对诸家思想的主题特征作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儒家与道家之间的相关度最高,兵家与墨家之间的相关度最低,道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均值最大。该文还通过分析特定学派中各个词型与其他各学派中相同词型的等级之间差额大小,筛选出能够代表学派主题的特征词。

从高频词等级相关角度探析《红楼梦》作者 下载:56 浏览:321

马创新1 陈小荷2 《中文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频词等级相关度的方法"来探析存疑文献的作者信息,把各份语料中的词型均按照出现频次递减排列并确定等级,然后通过计算出语料之间高频词等级的相关度,来推断语料之间语言风格的相似度,并且把这种方法与"基于词型共现率的方法"和"基于词例共现率的方法"相比较。把《红楼梦》的120回均分为12份语料,使用"基于高频词等级相关度的方法"计算这12份语料两两之间的相关度。研究发现《红楼梦》的前8份语料两两之间相关度高,后4份语料两两之间相关度也高,而前8份语料与后4份语料这两部分语料之间相关度低。推断《红楼梦》前80回应是同一人所写,后40回应是另一人所写。

《现代汉语动词语义知识词典》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57 浏览:493

孙道功1 亢世勇2 《中文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该文吸收已有动词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动词语义词典开发的相关原则和研制思路,界定并描写了词典中所涉及的相关属性信息,并对词典的总体文件结构及其各个库的信息进行了描写和说明。最终开发了融合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涵盖词形、词性、释义、义类、义场、句法范畴信息、语义范畴信息、语义句模等多种信息参数的开放性的动词语义知识词典。该词典可以在歧义分化、词义关系考察、句法—语义接口、句模抽取等方面提供支持。

略说沈从文三篇佚文的背景与意义 下载:65 浏览:381

唐东堰1,2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我所希望于〈中国青年〉者》《"关于哀悼志摩的通讯"》是沈从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篇短文,记录了沈从文的办刊理念以及与徐志摩的友谊。《学生下乡》写于北京大学南迁途中,表达了沈从文对于地方政府救亡工作的看法,是沈从文"城乡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拓展与运用。

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命名、分期及其历史逻辑 下载:59 浏览:473

何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从中国现代文学左翼传统梳理至延安文学、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到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逻辑路线图来看,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是一个在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延安文学、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新特质的社会主义文学阶段,其自身虽有着与前一历史时期不同的逻辑起点、内部分期和逻辑,但同时也批判地吸收前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展现出了迥异于前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地位,作为其逻辑起点的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诸多创作禁区,给予了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文学广阔的发展空间。辨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源与流,承认和尊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常与变,既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确证属性、厘定内涵和边界,也为实践中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提供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并创造理论空间。

也谈“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下载:40 浏览:305

刘彬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郜元宝最近重新提出并解释了"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这个老问题,他认为鲁迅后期弃写小说乃是基于现实考虑的不为而非不能,进而由此反思了小说"一超独霸"的现象。与郜文在鲁迅的小说之外找寻鲁迅不再写小说的原因不同,本文围绕鲁迅小说的特征与限度来重新考察其不再或不能多写的原因,认为由于鲁迅难以展布广阔翔实的背景、难以突破讽刺艺术的限度并解决相应的结构难题,也由于常用来经营短篇小说的文章笔法同样有其限度,鲁迅不能顺利地写出长篇小说。又由于回忆取材的局限、不善写都市题材的短处以及对宁少毋滥原则的坚守,也由于新的历史形势和文学潮流的规约,以及对杂文写作的日益自信和依赖,鲁迅后期弃写小说在所难免。应该说,鲁迅不多写或不再写既是因为不为也是因为不能,在这不能与不为之间,显示着他的文学理念、小说的特质以及写作限度等重要问题。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87 浏览:373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0 浏览:372

孙力珍 年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意象·景观·符号:国产网络剧的身体“神话” 下载:64 浏览:356

胡琴1 徐广飞2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国产网络剧的生成与以大众文化为主导,边缘文化、亚文化等互动共生的社会文化格局深度关联。开放包容的网络生态创生了丰富的网剧身体意象,并架构起以传统型、边缘型和跃迁型为核心的身体景观体系。该体系以"欲望化""全民性"和"多向度"的身体符号促成了网剧中的身体"神话"。而网剧中身体的"意象—景观—符号"生成路径,则成为进入网剧"身体"影像叙事与解码新世纪多元文化的有效端口。

论《李姬传》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371

王艺翰1 陈凯玲2 《当代艺术》 2019年4期

摘要:
《桃花扇》中的部分人物情节与《李姬传》相同,孔尚任在创作该剧时显然是有选择性地参考了《李姬传》。主要体现在"实事""实人"两方面,即使是《李姬传》中很不起眼的文字在《桃花扇》中也能找到痕迹。与《李姬传》的真实性相比,《桃花扇》在具体时间和人事安排上,与历史并不完全一致。虽然两者创作主旨不同,但《桃花扇》继承并加深了侯、李爱情的悲剧性,并且在艺术上进行了再升华。

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空间美学系统建构 下载:36 浏览:401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对空间的探索与建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重要命题。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透视时代转型、凝视现实之痛,形成"故乡"这一空间概念开始,到《世界》《天注定》《三峡好人》等,导演通过不断地出走故乡来延伸自己的电影空间。在这一"出走"模式中,相同影视元素的重复出现,勾连起一个初具形态的空间体系。在新作《江湖儿女》里,贾樟柯再次以绵长的历史纵深呈现时空遽变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在"出走"与"回归"的二律悖反中,逐步完善其电影空间系统。本文以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影像叙事策略的A/B面,阐释贾樟柯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系统。

新世纪长篇小说空间叙事的旧制与新途 下载:83 浏览:476

沈杏培 ​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空间在中西传统小说中常被当做故事背景或点缀性环境,大多数时候服膺于时间叙事和特定的主题诉求,空间很少能够获得一种主体性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空间在西方开始受到重视,并形成了西方现代小说中注重空间结构的现代叙事传统。新世纪本土长篇小说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出局部空间典型生动而整体空间固化和陈旧的现状。家宅迷失、河岸隔绝、人神殊界、城市折叠、科幻空间等一批颇有新意的空间设置,有效拓展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空间美学,《三体》《众生》等小说预示着长篇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某种可能和新途。而如何化用现代作家形成的空间传统和叙事旧制,借鉴西方现代叙事,走出传统现实主义视野下"茶杯里的风暴"的狭隘空间格局,成为摆在新世纪作家面前的重要命题。

“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研究(1949—1966) 下载:36 浏览:368

徐广飞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十七年"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阶段,其文化属性与艺术形象建构之间相互联动的样态关系,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的重要依托。文章立足于"十七年"国产电影的文本精读,着重探讨了在"十七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空间下,孙悟空以心理、突破与价值为表现形式的怒者抗争的形象,及其心理源起、抗争精神与抗争主题。

身份议题、时间重组与“去哪儿”——试论近年影视作品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蔡春芳 下载:42 浏览:378

蔡春芳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新旧身份的矛盾冲突、身份选择的困惑与寻求身份证明一再成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叙事的基本线索或基本诉求。与之相应的是以《超时空同居》《路边野餐》《缝纫机乐队》等为代表的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关于"去哪儿"和如何处理"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精神焦虑。近年来影视作品对这一困境的回应和开出了药方:接受过去/现在、在旅途/在异地完成治愈并回归都市。一方面,重组的时间质疑了传统的"时间穿越"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像乌托邦虽然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空间,但鼓励个体的逃离悬置了都市问题,也就悬置了对答案的探索。

基于中文AMR语料库的非投影结构研究 下载:27 浏览:443

闻媛1 宋丽1 吴泰中2 李斌1 周俊生2 曲维光2,3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10期

摘要:
非投影结构是指依存树上的词语节点与原句中的词语序列出现错位的现象,对于句法分析器的影响较大,在语言理论上也有较大研究价值。在世界多种语言的依存树或图库上,都发现了含有非投影结构的句子,并对比展开了相关研究。而汉语的非投影结构尚未得到重视,语料库构建过程中也因遵循了投影性原则而缺乏对非投影结构的标注。该文基于概念对齐版的中文AMR语料库,在10 149句语料上统计出带有非投影结构的句子比例为31.62%,其三种主要类型为模态词提升、话题化和成分分离,并提出了相应的自动分析方案,以提高中文AMR自动分析效果。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