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见平津沦陷期间报刊所载周作人“佚文”及相关史料 下载:68 浏览:398

肖伊绯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平津地区相继沦陷,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周作人在平津地区的报刊曾发表大量文章与言论。笔者经年搜求,寻获在此期间周氏"佚文"十五篇,以及相关史料若干,均为尚未公开披露或编入周氏文集者。为此,笔者对这些新见"佚文"及史料做初步整理与简要评述,谨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周作人翻译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探微 下载:65 浏览:399

陈佳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20年代初,周作人以《散文小诗》为题发表了《巴黎的忧郁》中八篇散文诗的汉译。笔者将原文、汉译与作为底本的英译、德译互相比对,发现译者更为倚重德译本,这暗示着鲁迅的参与。而出现在台前的西蒙士译本,则提示了周作人与欧洲世纪末文学思潮之间的关联。

周作人佚序《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关系》考述 下载:55 浏览:346

汤志辉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对新发现的周作人给于式玉女士写的序文《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关系》做了考释。首先叙述周作人为何给于式玉作序,并探讨了两人之间的交游,再论述该序文的价值及意义,认为序文体现了周作人对中日文化关系的新思考,其中将日本的中国研究分为"支那学者"与"支那通"两种类型,并提出中国的国学研究还要借助外邦的支那学,是"学人之耻"的问题。因此,这篇序文对了解周作人的交游及对中日文化关系的态度,有重要意义。

周作人《〈阿Q正传〉》衍义 下载:53 浏览:382

高恒文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周作人的《〈阿Q正传〉》一文,对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征作了深刻揭示。本文主要考释与周作人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相关的几个问题:在"兄弟失和"的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从二周关系这个特定的视角,考察周作人《〈阿Q正传〉》写作的隐微性;并考索这篇评论在"兄弟失和"之后在鲁迅和周作人那里分别引起的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有意味的回声。

论周作人散文书写的游戏态度与诙诡笔法 下载:59 浏览:400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自由的推崇,是周作人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为消除作为散文书写之"专制的狂信"形式的"皂隶喊话""我田引水",周作人试图以"游戏的态度",在"不可与庄语"的言论空间内,创造一种自由的话语方式,即以"游戏而有节制与庄重而极自在"的书写,造成一种"严正与忧郁并在的滑稽"的"诙诡笔法",以对抗专制话语对文体的浸染,进而在文体与思想的层面上实现人己皆协的"人类的礼"。

周氏兄弟开蒙经验中的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 下载:68 浏览:388

王芳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主要关注鲁迅和周作人在晚清这一变革时代的开蒙经验,以厘清其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获取的意义。鲁迅和周作人童蒙时代以杂学开蒙,不仅提供了传统小学和考据学的必备知识,剥除经史指向,更为二人提供了自然物和人工物等博物知识,以及建立在知识(清儒)和趣味(文人)上的实践和经验。而晚清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西方科学和博物学书籍的进入,却使得兄弟二人的开蒙经验,成为其未来科学、文化和思想等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也预示着学科和文化等级秩序的沉浮变迁。

冰心与我祖父周作人的早期交往 下载:59 浏览:353

周吉宜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冰心手稿《春水》在九州大学图书馆被发现,引起人们对冰心与周作人关系的关注。本文力图通过对周作人日记以及他与冰心、郑振铎、鲁迅、孙伏园、陶亢德、吴文藻、滨一卫等之间的通信,呈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与冰心及《春水》的关系。

日本新村对周作人之影响再议 下载:65 浏览:399

小川利康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1917年,周作人受聘任北大文科教授,是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据刘半农的回忆,当年周留有浓髯,戴绒帽,俨然一副"俄国英雄"貌。话无虚传,留日时期周多次发表译介克鲁泡特金的英文著作。从周日记可知他曾对蔡校长要求到俄国留学。1918年周发表《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主要因为他对俄国革命的兴趣而写的。武者小路推动的日本新村运动里也可以看出俄国革命的影响。

“思乡的蛊惑”与“生活之艺术”——周氏兄弟与现代中国散文 下载:41 浏览:396

陈平原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乃周氏兄弟为人为文的对读,从其人生道路选择之异同,进入对其散文以"思乡""生活的艺术"等主题为中心的写作之异同的关注,凸显现代散文的本质,揭示现代散文两大不同写作路径"杂文"和"小品"的来去缘由。

论1949年后周作人散文中的“鲁迅”形象 下载:61 浏览:419

张平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是1949年后周作人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一改此前谈论鲁迅的克制,由对1923年之前鲁迅的写作完成了"鲁迅"文学图谱的最后一环,同时借鲁迅重谈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不过,周氏叙述流连于"鲁迅"的"周边",以自己的方式"放逐"了"主流"的左翼"鲁迅",这也是周1949年前观点的延续。排斥"鲁迅"、左翼等的原因之一是周作人对反理性狂热的否定,其背后可能隐含了一种极为激进的追求。

“祇有口语可以译他”?——从周作人《古诗今译》翻译底本说起 下载:65 浏览:385

陈佳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周作人《古诗今译》采用的翻译底本,得出周氏当时所见的仅有安特路朗不含希英对照的英译本。他对该诗的理解、误译、选译完全来自朗氏的影响。而转译此举相当于舍弃了与古希腊原文的对等可能,则题记所说"不及原文"本就理所宜然。但周氏当时不提转译,后又倾向于淡化自己未见古希腊原作的事实,似有意维持一个"信"的译者形象。而由于撰写题记时未曾见到原文,所谓只能用口语译就缺乏依据,只能理解为对"言文一致"的响应。

“草木虫鱼之学”视野下的梭罗与怀特——一场围绕自然书写的论争 下载:48 浏览:329

邓小燕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1997年前后围绕梭罗"隐士"身份的论争为起点,在爬梳苇岸和止庵间潜在交锋的基础上,讨论不同谱系自然书写间的论争,即由周作人所整合的"草木虫鱼之学"一脉与具有生态主义价值诉求的自然写作一脉间的分歧。两派的分歧不仅关涉田野和书斋间的对立、"自然的伦理化"问题,以及传统"自然"与现代"自然"的概念歧义,还集中体现在对梭罗、怀特以及"隐士"陶渊明的评价上。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下载:79 浏览:475

张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胡适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按照进化论文学史观讨论新旧文学兴废、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嬗替,论证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他与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得到凸显。1930年,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以阶级论重新审视文学革命,批评了胡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中的诸多漏洞,革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得以高扬。1932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循环论阐释中国新文学运动,分别对胡适白话文学观和革命文学进行了批判,言志派文学得以倡导。

“书房一角”:周作人阅读史初探 下载:43 浏览:356

袁一丹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9期

摘要:
要摆脱种种主义的标签或立场之争,空手进入周作人的思想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从他读过的书入手,清理这些书在他精神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哪些构成他应对危机的思想资源。本文并非目录学意义上的文献整理,意在通过揭露苦雨斋的书房一角,探究周作人所谓"杂学"的来源,重点考察其不合时宜的思想立场背后的知识谱系。基于苦雨斋藏书的保存现状,理想的研究路径是采取文本内证与实物搜讨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以竭泽而渔的版本目录学整理为基础,最终导向个人思想史及精神生活史的探究。之所以从阅读史的角度进入,是为了让自己"大于"研究对象,与其保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对话关系。

从小品文到“新俳文”:一场流产的文学运动 下载:97 浏览:509

袁一丹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抗战前夕,周作人试图在"小品文"的金字招牌外另树旗帜,用张岱替换袁中郎,以日本江户时代的俳谐精神代替林语堂发明的"幽默"二字。周作人标举的"新俳文",其实是戴着俳谐面具的正经文章。从"小品文"到"新俳文",不全是新瓶装旧酒,周作人通过对中日两国滑稽文学的比较完成此次概念重组。这种概念的叠压及成分去取,无法从文学史的单一脉络去解释,而要结合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在立说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中,从周作人"不合时宜"的发言姿态及与"青年"的紧张关系,探究这场运动流产的原因。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