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艺理学之路——梁玖教授访谈录 下载:34 浏览:299

梁玖 李晓菲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艺术学门类的确立,意味着艺术学科制度的重新建构、重新被认知,以及需要全面推进和逐渐完善其制度体系。在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中,"乱象"存在的缘由,主要是缺乏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制度与历史的认识,欠缺跨入艺术学理论学科及其专业的主动学习意识,缺乏认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专业性。关于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从当下的立场和学术视点来看,首先要守艺术学理论学科之正,其次应有"内求"和"外求"之策。艺术学的中国学派或艺术学门类中"中国学派"的构建,核心是具有中国艺术学术性格的学派。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及其有效的结合,要处理好认识、学习与做三者的关系。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临仿”现象探析——以美国学者高居翰和班宗华对董其昌创作手法来源研究为例 下载:65 浏览:397

王洪伟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为万历丁酉(1597)的"南昌"。然而,《婉娈草堂图》并非惯常意义上的"草堂图",所采用的"李郭"风格不仅是对受画者陈继儒早年"绝意仕进"的同情,更与作画前两个月发生的焦竑"科场案"密切相关。科举取士和士大夫流放等现实问题,使得董其昌当时根本无暇沉浸于西方铜版画的新异风格与趣味当中。

中华考工学:历史、逻辑与形态 下载:68 浏览:399

潘天波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中华考工学是具有中国底蕴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但近现代以来,被引进的西方设计学不仅打乱了国学之考工学研究的原有知识框架与方法论,还俨然遮蔽了从《考工记》到《考工典》的中华考工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建设与体系创构,更重创了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走向及其当代传承。中华考工学的理论历史与发展逻辑是明晰的,它以"考工"为核心概念,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以"工匠文化"为体系,以"工匠精神"为信仰,建构与形成了中华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特色设计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与阐发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刍论 下载:64 浏览:407

蓝凡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矛盾,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逻辑也就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建立在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框架模型——类别模型、层级模型和阶段模型,是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的特殊结构模型。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四大主要特征为:政治为根、三位融合、阴阳之道和以人为本。政治为根是管理制度的方位性特征,三位融合是艺术管理类别、层级和阶段的融合发展特征,阴阳之道是中国哲学和儒释道文化在当代艺术管理中的呈现特征,以人为本则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以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特征。中国艺术的世纪大发展,需要以管理创新作为契机,以管理创新作为抓手,以管理创新带动艺术业的创新发展。

美利坚殖民地史研究的帝国转向:“帝国学派”史学述评 下载:57 浏览:328

吴万库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自美国革命以降,美利坚殖民地史长期囿于"国族"视域之下,成为立国前史的点缀,被矮化、边缘化,直至19世纪末,帝国学派率先借力新情势、新方法、新史料,倡导跳出国族框架,用英帝国的视域来关照美利坚殖民地史。这种带有"空间转向"的研究方法,不断渗透到其他史学流派和学科领域中,为美国史学带来新路径和新课题,在美国历史编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18世纪英国学园的兴起 下载:65 浏览:367

王英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17世纪末,非国教徒为弥补自身高等教育权利的丧失而开办学园。18世纪,学园逐步兴起。学园的兴起是国家宗教宽容政策和英国社会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兴起过程中,学园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革新,构建了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整体而言,学园对于英国宗教多元化、高等教育近代化和社会世俗化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探究 下载:68 浏览:471

刘昕 《中国体育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学校体操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需要提出引导我国学校体操走出困境的有效对策,大体包括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强学校体操教学内容改革等相关内容等,通过对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合理地提出各类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学校体操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国学校体育建设 下载:68 浏览:311

高升 《体育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讲话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指明了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态势。国家的健康之本在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中国的建设应该从中国学校体育切入,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通过提升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改进学生体质测试制度来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

生死之间——晚清临终诗的多维考察 下载:39 浏览:213

郭文仪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同的创作情境影响了作品的呈现与表达。晚清临终诗的写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局密切相关,其流传与影响也有其叠加性与偶然性。

从“公”到“人”:程朱“以公言仁”的转变 下载:66 浏览:222

汤元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宋代理学家多感慨仁之难言,各家言仁之主旨也多有不同,而其中程颐"以公言仁"之说影响尤大。在"以公言仁"的论证中,程颐曾以"公而以人体之"命题来解释仁。这一命题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张力,都具有不同的解释可能,并最终在朱子学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熹虽然继承了程颐"公而以人体之"说法,但将解释的重点从程颐所侧重的"公"转移到了"人",从而解决了程颐"以公言仁"体系中潜在的理论矛盾,并与儒家经典中"以人言仁"的表述更妥帖地进行了结合。

浅论两汉“孝妇感天”历史叙事的法制背景 下载:62 浏览:72

王安宇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西汉"东海孝妇"与东汉"上虞孝妇"是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较大的故事。这两则充满迷信色彩的故事被史家班固、范晔当做信史,这足以说明"灾异对解决冤案是有效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社会有广泛的影响。这种"迷信"的想法成为时人一种认同的价值观,是两汉的司法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引入"上天感应"的结果。正是汉宣帝以来开始见于正史的灾异之后察举冤狱的制度,让百姓逐渐认同了感天可以伸冤的"现实"。民众在旱灾过后有很大机会沉冤得雪,不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两汉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颉颃”释源——兼谈文意训释对义、训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371

宁静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颉颃"首见于《诗经》,其本义有争议,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不清晰。从词源角度分析,"颉颃"的本义有/直/、/高/的词义特点;其引申义的词义特点与此相同,可以反证本义;而《毛诗诂训传》对"颉颃"的文意训释也影响了"颉颃"的释义和新义的产生;从成词过程和文献源头分析,"颉颃"不是单纯词。这些问题的讨论,体现了词源研究方法在词语考释中的作用,为多义词的不同义位之间词义特点的不一致提供了一种解释上的可能性。

皇帝之梦与佛典东译——关于早期汉译佛经的译者权问题 下载:52 浏览:200

张瀚墨 《国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早期佛经翻译的研究对重建佛教传入东土的最初形态以及传播接受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意义重大。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学者对早期汉译佛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起来。但当前的研究受以往及当下研究方法的影响限制较深,偏重于考察汉梵、巴利文及其他文字佛典文本的对译对读,对早期佛经文本传播的物质形态、尤其是译者权在佛经目录整理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较少涉及。本文通过查检当下早期译经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以《四十二章经》译者形成的考察为例子,意在指出经录撰写中反映出来的译者权问题及其在早期佛经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早期汉译佛经译者的归属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剔除伪经服务:为原本没有译者信息的译经找一个来自印度或中亚的僧人作为译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此表示该经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由于现有材料尚无法证实那些早期归属的正确性,因此不能根据这些归属、通过译者生活的年代对早期译经进行断代和分析。

“札魯忽赤之道,猶宰之刲羊也”:蒙古帝国律法中“羊”的象征与实际含意 下载:63 浏览:304

胡玫 《国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蒙古帝国及元代,关于动物的屠宰,蒙古人与其他民族有不同的认识。而在蒙古人制定的法律中,往往仅提及"羊"而没有其他动物。本文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经研究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1.在蒙古人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羊比其他动物更有实用价值。2.在萨满教里,羊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此外,"元史"忙哥撒儿传中的一个小故事也表明,用"羊"来进行解释,可以更好理解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不同。

《清文启蒙》序言之文本分析 下载:82 浏览:313

梁永 《国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清文启蒙》是清代雍正王朝以后流行的满语启蒙读物。本书包含了大量清代中期旗人社会及家庭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见清史研究者和满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资料。

从战国子书看黄帝治道——以《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为中心 下载:82 浏览:378

王威威 《国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出现了借用黄帝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潮流,诸子发表治国思想时也有这样的现象。通过分析《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四书中的黄帝之治可知,黄帝之治代表了仁义之治、礼法之治、法天而治等治国方式,不同的治国方式之间有差异但也可以相互辅助。其中,法天之治最有包容性。天地运行体现出法则、秩序,因此,效法天地之道的治国方式可以包含规范人间秩序的仁义礼法等治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效法天地,刑德并用是比较有黄帝特色的治国之道。

诠释的还“元”——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初探 下载:83 浏览:358

林光华 《国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以《老子》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诠释的还"元"。"元"不是西方"元语言"意义上的"元",而是"开始"之意。我们无法回到一个历史意义上的完全客观的"原意",但能回到元典的思维方式,即"原思"。以还"元"为目的,既能继承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又能找到更广阔的中西对话的空间,真正有所创造。例如《老子》的"道"不能直接言说,其透显的是非对象化的思维。这样的"道"是非逻辑、非概念的,它是在主客未分的情景下彰显出来的终极意义,它对万物既有先天的规定性,也有后天的指引性。对于人而言,它是引人不断"上道",而不是一条现成的道路。只有进入元典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契合元典的理解与创造性的建构。

论《李姬传》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378

王艺翰1 陈凯玲2 《当代艺术》 2019年4期

摘要:
《桃花扇》中的部分人物情节与《李姬传》相同,孔尚任在创作该剧时显然是有选择性地参考了《李姬传》。主要体现在"实事""实人"两方面,即使是《李姬传》中很不起眼的文字在《桃花扇》中也能找到痕迹。与《李姬传》的真实性相比,《桃花扇》在具体时间和人事安排上,与历史并不完全一致。虽然两者创作主旨不同,但《桃花扇》继承并加深了侯、李爱情的悲剧性,并且在艺术上进行了再升华。

我国学区划分的司法审查实践评析 下载:53 浏览:386

周慧蕾 《法学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学区划分是否为可诉的行政行为、非适龄儿童是否具有原告资格、入学要求具备房产证的规定是否合法、就近入学是否意味着最近入学等,是司法审查中的四大争点。各地法院对前两个争点有立场上的分歧,对后两个争点分别是共识性地肯定与否定。学区划分法律性质上的分歧,关键是未能区分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中三个公法行为。条件确定行为因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反复适用性,属于制定规范性文件行为;学区划分和资格审定行为,则因其对象的确定性、效力的直接性,是可诉的行政行为。从学区划分的利害关系人来看,非适龄儿童不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在学区划分的基本条件户籍所在地之上增加条件,比如要求具有房产证等规定,既不合法亦不合理。学区划分的法定基准"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最近入学,但应以相对意义上的最近入学为主。

孔子之两翼——牟宗三论孟子与荀子 下载:69 浏览:394

王兴国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牟宗三从中西方哲学文化比较的视野,重新探究了孟、荀哲学思想,澄清和消除了宋明儒对于荀子的误解与毁谤,保留和汲取了其对孟子合理与有价值的论述,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理想与孟、荀二子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孟子内在的文化生命与荀子纯智之心的特质及其具体表现,作了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综合研究,从大关节上把握和揭橥孟、荀哲学思想的根本精神,对于孟、荀之为孔子两翼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了厘清与定位,把对孟、荀哲学思想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也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范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