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27年焉耆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85 浏览:519

古丽米热·艾尔 肯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焉耆县1993-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1993年、2003年、2013年、2019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库,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和典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县近2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9810.59 hm2、19131.68 hm2及829.13 hm2,草地、林地、裸地、裸岩、沼泽地和沙漠面积分别减少了2142.83 hm2、5448.52 hm2、13338.32 hm2、1530.76 hm2、330.76 hm2及6980.21 hm2。研究期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21.44%)、林地(17.51%)、沙漠(16.88%)、草地(12.33%)、建设用地(12.07%)、裸岩(11.62%)、裸地(6.54%)、水域(0.84%)及沼泽地(0.77%);而且各种斑块类型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最大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景观多样性增加。研究认为:焉耆县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分析 下载:36 浏览:366

代静 王小燕 杜文强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2010~2016年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土地利用和其生态服务价值,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济南市以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均减少;土地利用强度有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土地利用格局指数无明显波动;生态服务价值中耕地、水域、林地价值量最大;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强度均逐年降低;生态服务价值强度指标与土地利用格局和人口无相关性;与土地与土地利用程度、GDP、GDP强度指标呈负相关;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程度呈弱相关、与GDP呈强相关、与GDP强度指标呈极强相关;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程度和GDP呈中等程度相关、与GDP强度指标呈极强相关。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的适用性研究——以广西典型岩溶区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57

黄艳霞1 梁志鑫2 王玉杰3 王云琦3 王彬3 顾剑红3 李一凡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1985~201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预测研究 下载:50 浏览:361

刘斌寅1 赵明松1,2,3,4 卢宏亮1 张平1 陆龙妹1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以1985、1995、2005、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淮北市1985~201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并采用ANN-CA模型预测202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占60%以上,建设用地次之;近30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草地呈减小趋势;2005~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速率加快。2)198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水域向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3)1985~201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不断升高,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化,景观异质性增强。4)2015~2025年,林地面积将保持不变,耕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58 浏览:344

李菊荣1 王延华2,3 唐湘玲1 杨浩2,3 《土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率、转移方向及利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以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为主。耕地面积扩张较为明显,但增加速度在2010~2015年有所下降;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以减少为主,其中草地的减少速率不断提升,未利用地在2010~2015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17%)为正值,有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先下降再上升;(2)耕地呈内外双向扩张,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和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以转出为主,草地的主要转出方向是耕地,未利用地向耕地和草地转移。随着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玛纳斯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逐渐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处于稳步发展阶段;(3)在人口、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等生产、生活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未利用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因此对流域内"三生用地"的保护应着重加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管控,合理划定生态用地红线,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集约利用已开发的存量建设用地。

基于Sentinel-1和Landsat 8 OLI数据的汝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下载:41 浏览:406

邓飞1,2,3 王金亮1,2,3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汝州市2015~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年鉴数据,采用Gram-Schmidt变换方法对Landsat8 OLI和Sentinel-1A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并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Landsat8 OLI分类结果比较,与Sentinel-1A融合后的影像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1.45%,Kappa系数提高了0.0197;(2)汝州市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逐年减少,主要转化成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逐年增加,主要来源是耕地;(3)驱动汝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政策实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下载:43 浏览:404

郑义刚 杨兴柱 朱跃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遥感影像解译分类数据,在ArcGIS等软件支撑下,运用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价值变率函数,分析1995~2015年大别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大别山区林地、草地面积持续缩减,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与耕地面积的变化主导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2)1995~2015年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整体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20年间总计减少17.03亿元,减少幅度为1.59%,林地面积减少是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导因素。(3)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来看,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除水源涵养、废物处理、食物生产有所增加外,其他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不同幅度的缩减。(4)大别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显著。格网生态服务价值整体呈现从西北、西南及东南向中部增长的空间格局;地均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格局。(5)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价值变率反映林地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最为明显。

基于RS-GIS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下载:79 浏览:470

陈亚军 付保红 邱玥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为探讨人文因素在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在ENVI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2001年Landsat TM、2009年Landsat TM、2017年Landsat OLI 3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土地利用/覆盖程度综合指数;其次,在明确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昆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间,昆明市各地类在研究期间变化较为剧烈,地类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但建设用地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动态度明显,最为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另外,昆明市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上水平且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同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补给来源影响研究 下载:154 浏览:1588

王子明 《土壤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最直接、最显著的驱动因素之一,其对土壤水补给来源的影响已引发广泛关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土地表面的物理性质和生态功能,还深刻改变了土壤水循环过程,包括水分的蓄存、输移和散失。这种变化对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都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现有研究已初步映射了土地利用转变的直接影响,但对土壤水补给源的量化评估,特别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何具体影响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仍需深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可持续管理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下载:173 浏览:1776

徐墨涵 《土壤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为探讨黑龙江省2005、2010、2015及2020年共4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得30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5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691.25km2,林地面积减少了158.75km2,整体减幅为5.54%。耕地地持续增加,其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研究期间内林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草地。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社会经济因素为主,非农人口的影响次之。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下载:48 浏览:533

陆奇峰 宋子悦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水土资源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强化林业和采矿的环境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应对策略,以期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绵阳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下载:267 浏览:2770

李亮 《土壤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绵阳市是四川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加剧,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为了探求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以绵阳市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为基础,结合GIS软件分析工具,对绵阳市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定的建议。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河西内陆河流域碳排放时空特征 下载:92 浏览:697

万玉荣 《中国土壤》 2024年7期

摘要:
河西内陆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然而,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变化,这一地区的碳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农业扩张、城市化进程以及草地和森林的退化,这些都可能显著影响碳的释放和吸收。监测和分析这一地区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对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和制定相应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面监测等多种手段,可以较为精确地监测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碳排放动态,进而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下载:234 浏览:2146

包明野 《中国土壤》 2022年7期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估,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科学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下载:287 浏览:2844

宦吉林 《中国土壤》 2021年8期

摘要:
基于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估算岷江上游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岷江上游近15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究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是岷江上游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2)ESV总量增加11.94×108元,主要是林地ESV的增加,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是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草地呈显著负相关。

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下载:240 浏览:2957

王海涛 高换玲 《中国土壤》 2021年4期

摘要:
土地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关注土地的利用情况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小觑。本文以延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对延吉市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延吉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林地先增加后减少,水体、草地先减少后增加。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时空动态格局及其环境效应 下载:250 浏览:2878

蔡佩华 《中国城镇》 2023年4期

摘要:
利用多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地区的城镇2000 ~ 2018年19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揭示出某一区域城镇化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8年期间城镇规模扩展,呈现出了集中城镇化的趋势。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构成比例不同,2000年到2005年、2005年到2010年城市扩展的速率缓慢,2010年到2018年城市扩展速率变快。并分析了地区城镇化对局地气温的影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