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我国科技规划的启示 下载:45 浏览:227

张晓沛1 余和军2 李少帅3.4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对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及其前身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的诞生背景、内容选择、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凝练其在组织和内容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启示。建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科技规划制定的先进经验;适时提出和主导软科技类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制定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对半导体芯片等战略必争领域采取研究编制技术路线图的模式和方法,发挥多领域专家主体作用;持续进行科技规划研究,合理安排规划周期,及时调整规划内容;突出科学引领和协同创新,使得规划达到科学前瞻、指引发展的功能。

基于农户视角的土地整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86 浏览:488

梁甜甜 王筱明 陈柏成 《中国土壤》 2020年8期

摘要:
作为土地整治的直接受益者,农户对工程质量的满意程度是评判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济南市2006~2016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基于土地整治项目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顾客满意度调查评价法(CSI)对工程满意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对土地整治的总体效果和各项工程建设管理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均为比较满意,且生态条件改善满意度评价值最高,项目管理满意度评价值最低,总体来看,平原区农户满意度评价值高于山地丘陵区;16项评价指标的农户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平原区各指标的农户满意度评价结果均为比较满意,而山地丘陵区的田块大小与平整农户满意度为一般,其他指标的满意度均为比较满意。整治前后粮食产量差异、对土地整治的了解程度和是否愿意转入土地3个因素对不同地形区的农户满意度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此外,整治前后生产成本差异和是否愿意支持土地整治工作影响平原区农户满意度,而是否已转出土地和家庭构成影响山地丘陵区农户满意度。

寒地黑土典型县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海伦市为例 下载:76 浏览:475

宋恒飞1 吴克宁1,2 李婷1 史雯雅1 刘浩然1 《中国土壤》 2018年11期

摘要:
农田土壤重金属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科学揭示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成为新常态下耕地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伦市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到整个研究区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诊断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生产生活因素对8种重金属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结果表明,Cr、Cu、Ni、Pb、Zn变异程度强,As、Hg、Cd变异程度较弱。8种重金属空间分异显著,不同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阶梯变化。不同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的影响具有差异性,Hg、Cd、Pb、Zn的主要因素是区位因素与自然因素,As、Cr、Cu、N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和生活生产活动因素,总体上区位因素的影响力大于生产生活因素,生产生活因素的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土壤重金属在原本固有含量的基础上受到类人为因素的强烈扰动进行了新的空间排列,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新的分布格局。

河北怀来县耕地后备资源质量评价及宜开发时序研究 下载:75 浏览:472

张小丹1 张俊梅2 吴克宁1,3 李俊颖1 《中国土壤》 2018年11期

摘要:
以怀来县为例,借鉴怀来县农用地分等中确定的影响农用地质量的7个因子,作为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的主要因子,分析了各因子可提升程度,运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预期自然质量等别为11等、12等、13等;选取耕地后备资源到城镇距离和到居民点的距离、交通便利度、连片度四个因素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条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1级、2级、3级。将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预期评价结果与利用条件评价结果依据互斥矩阵原理两两组合,得到9种分区组合,考虑到怀来县的实际情况,最终把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优先开发区:11-1、12-1、11-2,一般开发区:12-2、13-1、11-3,后开发区:13-2、12-3、13-3三种类型,并提出了开发建议。

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壤侵蚀分级及其适用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70

杨峻1 白中科1,2 《中国土壤》 2018年8期

摘要:
为研究矿区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侵蚀分级方法的适用性,以平朔矿区为例,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运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借助ENVI与Arc GIS软件,对矿区1986、2000和2013年进行了三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了数量变化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并以此对平朔矿区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平朔矿区各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有着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的特征,侵蚀状况的时空变化与矿区人为扰动的影响相一致,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三因子"法在矿区的应用应得到改进,需综合考虑矿区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地质条件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使其更适合在矿区内应用。

二战后法国农地产权政策初探 下载:32 浏览:189

孙小娇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大革命后法国逐渐建立起一种小农土地产权的模式,碎化且分散的土地形态及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阻碍。战后法国政府通过改善碎化及分散的小土地经营单位和优化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以进行农地结构调整,主要方式包括:小土地的整治,通过干预租佃权以及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农业信贷进行引导。农地结构调整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结构转型,同时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其根本在于通过干预与保障农民的地权而助力农业现代化。

“低冲击开发”理念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初探 下载:52 浏览:346

王明田1 高雅2 张立涛2 李青丽1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各地开始全面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以致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缺少对当地自然、人文等要素扰动程度的考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梳理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相关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通过阐述"低冲击开发"基本理念与扩展内涵,分析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耦合关系,结合各地区实践经验,探索提出"低冲击开发"理念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将"低冲击开发"理念贯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达到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效果的目的。

土壤质量与功能:从科学到实践——2019年荷兰瓦赫宁根土壤会议综述 下载:68 浏览:426

吴克宁1,2 杨淇钧1 陈家赢3 吴金凤4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第4届瓦赫宁根土壤会议于2019年8月27日至30日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召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300余名科研工作者参加。此次会议在"认识土壤功能"主题框架下,按土壤质量研究的基本逻辑,设置了土壤功能与社会、衡量土壤功能的创新方法、跨尺度的土壤功能建模与制图、土壤功能协同与权衡等4个议题,从土壤功能的视角,展示了以欧洲研究团队成果为主的土壤质量研究最新进展。本文对其内容与组织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得到了以下思考与启示:(1)土壤功能分解与表达已成为土壤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2)应重视模型与专家系统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综合运用;(3)工作坊、大师课等新型学术会议办会形式值得借鉴与发展。

耕地健康产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下载:47 浏览:362

张小丹1,2 吴克宁1,2 杨淇钧1,2 李晓亮1,2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耕地健康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只针对于土壤健康、土壤质量和耕地产能的某一方面展开,将耕地健康和耕地产能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耕地健康产能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本文采用文献回顾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相关的概念和指标,界定了耕地健康产能的内涵,并从气候、土壤、技术水平、生产环境、作物安全性、生产弹性6个方面构建了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思路。本文建议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指标定量分析和获取方法,探索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加强对耕地健康产能的监测,识别限制健康产能的因子,为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基于土壤图的农用地分等因素解译与校核 下载:58 浏览:334

刘嘉慧1 单阿丽1 吴克宁1,2 赵瑞1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要求完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基础数据,满足该要求的技术关键在于校核农用地分等因素准确性。本文在明确农用地分等因素内涵及归纳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以温县为例,在县域尺度上探讨分等因素选择的合理性,解译各土种质地和剖面构型指标值,参照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实地布设55个采样点对分等因素开展校核,结果表明:质地解译校核结果不一致的样点有9个,剖面构型解译校核结果中褐土化淤土、褐土化两合土、小两合土构型存在差异;分等数据库中黏土区域及黄庄镇、武德镇、北冷乡接壤处砂土区域表层土壤质地与调查结果不符。因此,建议在合理选择农用地分等因素的前提下校正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并细化质地与构型的分等标准;建议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为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比较研究——以德惠市为例 下载:45 浏览:418

吴冠华1 吴克宁1,2 于兵1 杨淇钧1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抓手,为更好的指导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与进行,拟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思路。本文以德惠市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分别运用农用地分等评价法、定级指标修正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对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对比三种方法的等别提升效果与适用性,提出方法改进建议。结果显示:运用三种方法评价该项目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均有所提升,提等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定级指标修正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农用地分等评价法;定级指标修正法与农用地分等成果衔接性更强,但可能会放大对修正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等别区分度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另两种方法较农用地分等更易凸显土地整治工程的效果,针对各自方法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耕地占补平衡约束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资源管理 下载:50 浏览:446

李晓亮1 吴克宁1,2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条路径,耕地占补平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阐述了乡村地区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产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存在的问题,探索在耕地占补平衡约束下满足各类用地需求的路径,强调耕地占补平衡要由数量、质量平衡向产能、生态占补平衡转变,达到为乡村振兴助力同时保护耕地的目的,明确提出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要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契机,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县域为各约束性指标的控制,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对新时期耕地占补平衡方式的改进,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下载:85 浏览:487

李海燕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10期

摘要:
随着土地整治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测量技术的选择受到了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无人机勘测技术的变化形势,明确了无人机勘测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优势,并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中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而应用,为土地整治的管理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中土地整治的影响研究 下载:56 浏览:774

郝波 《电力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的桥梁和纽带,将科学与管理决策紧密相连。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等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服务功能的直接影响,指出其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论述了土地整治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的影响,认为土地整治能影响其间的协同或者权衡关系。概括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指出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机制。期望完善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为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纳入土地整治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76 浏览:787

邵建翔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1期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提出了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农民参与度等在内的多项策略建议,旨在为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探讨农村土地整治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下载:86 浏览:888

宋益涛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0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及策略。在综述农村土地整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明确了研究目的,即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整治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土地整治政策和管理机制,发挥土地整治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进展 下载:115 浏览:1185

崔国屹1 刘思琪2 彭飚3 《农业研究进展》 2023年5期

摘要:
农业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年遥感在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农业遥感数据获取、农作物的遥感分类和识别、农作物的病虫害动态监测、农业灾害的监测与预报4个方面。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发展探析—洛南县保安镇为例 下载:157 浏览:1608

夏倩 《土壤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信息时代下减少信息不对称、推动产业融合与投融资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及策略。为了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政策与法律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下阶段工作重点包括推动产业融合与投融资模式创新,通过政策措施的落实、平台和机制建设、能力建设与培训、示范项目推广以及跟踪评估与调整等措施,解决镇村基座投融资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深远意义,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风险评估、深化产业融合、优化信息服务以及加强政策与法律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制度 下载:165 浏览:1718

辛菊芳 《土壤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制度的规范化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土地承包管理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5.6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2.5%。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土地流转纠纷频发,农民权益受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当前土地承包管理制度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存在诸如承包期限不明确、流转程序不规范、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黄土旱塬区苹果园生草覆盖对深层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下载:167 浏览:1683

刘振明 《土壤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黄土旱塬区是我国苹果的重要产区,但该区域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合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果园的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生草覆盖对黄土旱塬区苹果园深层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旨在为果园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