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壤侵蚀分级及其适用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70

杨峻1 白中科1,2 《中国土壤》 2018年8期

摘要:
为研究矿区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侵蚀分级方法的适用性,以平朔矿区为例,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运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借助ENVI与Arc GIS软件,对矿区1986、2000和2013年进行了三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了数量变化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并以此对平朔矿区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平朔矿区各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有着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的特征,侵蚀状况的时空变化与矿区人为扰动的影响相一致,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三因子"法在矿区的应用应得到改进,需综合考虑矿区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地质条件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使其更适合在矿区内应用。

土壤侵蚀因子变化对县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486

赵帮元1 张建国1 张栋1 樊义佳2 高璐媛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8期

摘要:
侵蚀因子的变化必然导致侵蚀模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判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塔里木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部分县/市,分别分析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耕作措施因子(T)和植被覆盖度(FVC)的变化对年度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R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较大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一定影响,且与区域内的耕地面积等密切相关;FVC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影响较小,且对水力侵蚀区的影响要高于风力侵蚀区;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基数对水土流失面积变幅有一定影响。因此,进行水土流失目标责任考核时,建议规划期内保持R、T因子值不变,并对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县(市)适当降低考核比例。

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及土壤侵蚀评价 下载:89 浏览:428

蔡玖锱 安乐平 秦瑞杰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3期

摘要:
以佳芦河流域分辨率为0.38 m的航摄影像和5 m的DEM等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获取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沟壑烈度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对水蚀、风蚀区等不同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佳芦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 068.89 km2,占流域面积的94.2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18.69、206.35、126.29、75.08、542.48 km2;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69.59%,其中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多发生在风蚀区,而剧烈侵蚀主要发生在水蚀区的沟道中。

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下载:77 浏览:494

李洪任1 谢颂华1 张利超1,2 喻荣岗1 宋月君1 莫明浩1 刘昭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全省性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成果,简述了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并对坡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与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更好地推进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下载:75 浏览:501

刘金龙 周阳阳 吴海晶 张青峰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耕作坡面微地形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场所,建立其高精度三维数值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针对现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得到的三维模型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微地形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获取坡面微地形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人工倾斜摄影测量方法(ATPM),并对建模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ATPM方法建立的地表三维模型精度高,空间各点的平面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为±1.9 mm和±2.6 mm,能很好地反映微地形的细微特征,可为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提供较高精度的数据支持。

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 下载:85 浏览:491

徐爱珍1 汤崇军1 刘宇2 郭利平1 赵佳鼎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布设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18个径流小区28次侵蚀性降雨量和各小区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的保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相对裸露小区(对照)具有显著的保水减沙效益;在坡比1∶1.5的护坡措施小区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方式保水减沙效果较好,坡比1∶2的护坡措施小区中等高绿篱埂护坡保水减沙效果最为明显。

2004—2016年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下载:80 浏览:487

许小梅 王鸿斌 赵嘉莹 刘晓静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3期

摘要:
基于GIS和R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DEM数据,分析了2004—2016年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6年,南小河沟流域轻度及其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小趋势,从2004年的11.95 km2减少到2016年的8.06 km2,减少了32.55%,其中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了35.69%、42.96%和62.98%。研究了导致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程度影响较大,而坡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保水保土效应研究 下载:83 浏览:492

史彦林 陈生永 刘建新 樊华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期

摘要: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黑土区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两种耕作措施在天然降雨下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及蓄水保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5°坡按径流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3°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裸地小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5°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可见,横坡垄作是东北黑土区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滨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途径 下载:77 浏览:505

刘晓华1 刘潘伟1 张荣华1 王贵霞2 常成3 张光灿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9期

摘要:
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运用系统聚类与Arc GIS空间叠置分析工具,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先定量研究后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滨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在省级重点预防区、永久基本农田和引黄干渠两侧外延100 m范围外,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775.75 km2,占全市总面积8.08%;在主要城镇区外,划定重点治理区280.6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92%。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防治途径,可为滨州市明确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与预防控制地下水污染的综合研究初探 下载:93 浏览:490

吴昊 刘冬黎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5期

摘要: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以下简称"保土耕作措施")以保土、保水、保肥为主要目的,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之一。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在考虑保土耕作措施对控制耕地土壤侵蚀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保土耕作措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建议严格控制保土耕作区农作物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开展区域性水质动态监测,提升保土耕作区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宣传教育,科学开展保土耕作等。

基于功能的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研究 下载:86 浏览:491

张利超 谢颂华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4期

摘要:
在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的差异,明确了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以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自然景观提升等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步分类法。据此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农业型、宜居环境型、休闲旅游型等4个类型,并应用三步分类法对江西省完成的1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了分类,为江西省及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及其生态效益评价 下载:88 浏览:477

刘洪光 段剑 肖胜生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3期

摘要: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粮食生产、防洪和人居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上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治坡、降坡和稳坡"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并测定了治理前后崩头、沟道和冲积扇的土壤肥力指标,对比了崩岗3个区域治理后的植被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显著提高了崩岗3个区域的土壤肥力,冲积扇肥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与治理前相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3.7、2.9、0.5和5.7倍;治理后植被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对"三位一体"崩岗防治模式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适合江西地区的崩岗特点,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黑土区田块尺度微地形因子对土壤侵蚀与碱解氮的影响 下载:37 浏览:283

邵帅1 刘焕军1,2 潘越1 张新乐1 杨昊轩1 李厚萱1 于滋洋1 武丹茜1 钱蕾1 《土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流失方程(RUSLE)地形因子未体现田块微地形,造成土壤侵蚀模数模拟精度不高。本文考虑垄向对坡面径流方向影响,通过高空间分辨率DEM,以栅格为计算单元,沿垄向提取相邻栅格的方向性坡度、方向性剖面曲率微地形因子,揭示田块尺度土壤侵蚀与沉积在微地形上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以时空变异的实测碱解氮含量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化统一耕作管理的田块上,土壤侵蚀模数坡顶<坡中(阴坡<阳坡),方向性坡度为主控因子,凹形坡>直型坡;微凸、微凹地形分别能加剧和抑制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可为黑土区坡耕地RUSLE模型中的地形因子修正提供依据。

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446

吕凯 吴伯志 《土壤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2015年和2016年连续2年通过田间径流小区观测的方式,研究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不同秸秆用量处理:T1(秸秆用量0 kg hm2)、T2(秸秆用量3750 kg hm2)、T3(秸秆用量7500 kg hm2)、T4(秸秆用量15000 kg hm2)。结果表明:与未覆盖秸秆相比,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降幅分别为32.33%~78.61%和56.88%~89.01%。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产沙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不同年份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不一致;秸秆覆盖还可增加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其中产量和产值增幅分别达到7.43%~43.92%和5.14%~50.42%,上等烟比例则提升了2.21~7.99个百分点。当秸秆覆盖量为0~7500 kg hm2时,烟叶产量和产值随秸秆量增加而上升,当秸秆量达到15000 kg hm2时,烟叶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产沙量与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和烤烟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桂南沿海诸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下载:13 浏览:388

王丹媛1 卢远1 刘斌涛2 黄萍1 《土壤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桂南沿海诸河流域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率高,降雨充沛且暴雨、台风天气多发,降雨侵蚀力极高,水土流失问题是当地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鉴于此,以土壤侵蚀通用方程USLE为基础,利用我国已有的水土流失各个因子的研究成果,选取最适合桂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因子计算方法,定量评估该流域土壤侵蚀情况,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工桉树林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土壤侵蚀整体呈现范围广、侵蚀破碎等特点,流域平均侵蚀模数146.93 t km-2a-1,土壤年均侵蚀总量为360.67×10~4 t,从空间分布上看,侵蚀主要集中大风江和防城江流域。合理开展5°25°旱地及桉树的种植方式,为构建良好的广西桂南地区农业生态发展、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促进作用。

遥感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的典型应用——以郑徐客运专线穿越开封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下载:52 浏览:394

李廷山1,2 唐渭1,2 李明奇3 张兴1,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以新建铁路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工程为例,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针对铁路穿越开封国家森林公园,分析和阐述了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监测的方法。通过遥感监测,再进行数据分析,森林公园2015年较2014年,交通运输用地、草地均有所增加,林地有略微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线路经过区域砍伐了部分树木所致。但是,在工程完工后,通过后期植被恢复,会将该部分林地弥补,不会对森林公园整个用地格局造成影响。2015年较2014年,森林公园有林地和栽培植被减少,草地增加。通过比较分析,减少量很小,反之,草地有所增加,加上后期生态恢复,会逐渐弥补减少的林地不会对森林公园的生态格局造成影响。2015年较2014年,森林公园内水力侵蚀面积增加,工程侵蚀面积减少。说明工程对森林公园的影响正在逐步降低,工程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减少,生态有所恢复和改善。

雨季期间不同耕作形式旱坡地的土壤侵蚀动态特征 下载:77 浏览:467

何永彬1 徐娟2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过对本底值样点和坡面采样点7Be的分布特征、格局与时间变化等进行分析,调查了雨季期间农作物生长覆盖变化条件下循坡农耕地与复垦休耕坡地2块样地土壤颗粒流失特征,初步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及农作物覆盖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1)在雨季前和雨季中期的7Be本底值剖面形态分布形态相似呈递减型变化,而且7Be分布特征反映了多场次降雨过程特征及其在土壤中迁移再分布的变化;循坡农耕地的7Be浓度分布相对较小而且变异小,复垦的休耕坡地的7Be浓度分布相对较高而且变异大,是由于土壤结构差异和锄耕扰动程度不同带来降雨渗透变化不同所致。(2)雨季开始的5月和8月坡地表土7Be含量都低于同期本底值样地的表土层7Be含量,说明锄耕和降雨过程明显地扰动了土壤颗粒的分布,土壤颗粒流失速率变化范围是在5. 31~9. 61 (kg/m2)。(3)土壤颗粒流失速率的对比是复垦休耕地大于循坡耕地。主要是耕种扰动增大了复垦休耕地土壤颗粒流失状况,而循坡耕地的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覆盖对地表土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天然气管道工程中土壤侵蚀对管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下载:157 浏览:1605

于东阳 《土壤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土壤侵蚀对天然气管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危害与安全隐患。通过实地数据的采集和模拟分析,我们揭示了土壤侵蚀对管道结构的破坏程度及其对管道运行安全的威胁。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对天然气管道工程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参考,而且为相关行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应对土壤侵蚀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土壤侵蚀与管道稳定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我们有望为确保管道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从而推动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持续发展和改进。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下载:48 浏览:531

陆奇峰 宋子悦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水土资源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强化林业和采矿的环境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应对策略,以期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浅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下载:85 浏览:918

赵鑫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4年12期

摘要:
从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出发,回顾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进展,包括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研究、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科研平台建设等。同时,对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模型、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与水沙变化、黄河流域砒砂岩区辨识与抗蚀促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进展及成效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