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演变特征 下载:85 浏览:473

姚一文1 戴全厚1 林梽桓2 高儒学1 严友进1 伏文兵2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时间(1、2、4、6 a)依坡倾倒而形成的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随恢复时间增加,混合堆积体土壤有机碳增加,植物种类总数先增加后减少、且乔灌层植物种类增加而草本层植物减少,坡面的这一变化趋势大于台面;同样,坡面土壤全氮、C/N和全磷含量上升,全钾含量下降、容重降低,而台面土壤的这一变化则刚好相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显著正相关,与容重、pH负相关,坡面土壤理化性质间相关性弱于台面。前瞻性变量分析结果还表明,台面土壤C/N对有机碳提升的贡献率最高,而坡面全氮贡献最高,因此在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应优先选择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类植物栽植。本研究可为喀斯特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1

邹鑫1,2 陈春峰1 刘文杰1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种植约26年的单层橡胶林为研究对象,以热带雨林为对照,分析热带雨林垦殖为橡胶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热带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单层橡胶林表土(0~5 cm)土壤容重、水稳性微团聚体(<0.25 mm)含量显著升高(P <0.05),EC、p H、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水稳性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团聚体平均值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降低(P <0.05);土壤碳、氮积累量减少,其中表土(0~5 cm)碳、氮积累量显著降低(P <0.05)。这表明热带雨林开垦为橡胶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碳、氮积累量减少,从而导致土壤质量退化。此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MWD和GMD)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p H、EC、TC、TN呈正相关,说明团聚体稳定性的降低将影响土壤的碳、氮固定能力及部分理化性质,加速土地退化进程。

不同恢复方式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差异及影响因子 下载:72 浏览:476

李侠1,2 邵洋3 王润梅1 叶诚诚2 甄莉娜1 苏世鸣4 《中国土壤》 2019年1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情况,选取大同市晋华宫人工修复煤矸石山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以及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对三座煤矸石山的植物群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其土壤方面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晋华宫人工修复煤矸石山分布有4科4属4种植物;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分布有6科10属10种植物;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分布有5科7属8种植物;由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度分析结果可知,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的植物群落与晋华宫人工修复、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差异显著,而晋华宫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间植物群落差异不显著,晋华宫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优势植物均为中华草沙蚕,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的优势植物为菊叶香藜,表明地理位置显著影响煤矸石山的植物群落构建;人工修复10~20年的植物群落可达到与自然恢复50~60年较一致的效果,即人工修复可以缩短煤矸石山植物群落恢复的时间;土壤全氮、有效磷和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

不同封育措施下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84 浏览:496

张晓娜蒙 仲举 杨振奇 《中国土壤》 2018年7期

摘要:
为了探究封育措施对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草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0~30 cm土层的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出黏粒、粉粒、速效氮、速效钾、pH、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不同封育措施下土壤质量水平。结果表明:(1)封育措施显著降低了砂粒含量,提高了粉粒和黏粒含量,也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P<0.05),但土壤容重无显著差异(P>0.05)。(2)三种封育措施间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在完全封育草地下最高,速效钾在季节封育草地最高,pH、Mg2+、Na+、K+、Cl-以未封育草地最高。(3)加权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为完全封育草地>季节封育草地>未封育草地,表明封育措施有利于提高荒漠草原的土壤质量。

晋华宫矿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下载:86 浏览:476

李侠1,2 任豪1 贝水宽2 何广2 戎婷婷1 苏世鸣3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为明确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矿自然恢复煤矸石山(恢复年限约50~60年)为研究对象,对该煤矸石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空间变化及土壤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矸石山共分布有9科14属18种植物,优势种为万年蒿,亚优势种为白茅、狗尾草和猪毛菜;煤矸石山不同部位间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密度和盖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植物总生产力、总盖度和总密度从煤矸石底部到顶部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有机质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AM真菌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相关结果可为今后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滴灌带布置方式与灌水定额对土壤性状及棉花产量影响 下载:55 浏览:491

黄真真1,2 刘广明2 李金彪1 陈金林1 冯文瀚1 田胜营1 王雨1 《土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对土壤性状与棉花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一种适宜新疆北疆棉田棉花栽培的滴灌灌水模式。滴灌灌溉田间试验以棉花品种"ND203"为供试作物,采用当前新疆普遍应用的2种典型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一膜两管六行和一膜三管六行)和3种滴灌灌水定额(常规灌水量,节水15%和节水30%灌水量)进行。结果表明:在滴灌灌水定额相同的条件下,与一膜两管六行相比,一膜三管六行滴灌毛管布置方式淋洗棉花行间0~40 cm土层土壤盐分效果最优,棉花产量增加4%~11%;在滴灌带毛管布置模式相同条件下,灌水定额越大,棉花行间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越大、容重越小、持水能力越强,棉花单株成铃数越多。因此,可以认为一膜三管六行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与节水15%灌水定额(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434 m3hm-2)相组合,棉花产量达到最高(6078 kg hm-2),是北疆棉田棉花栽培节水灌溉的首选。

广西桂中南部地区富硒土壤硒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 下载:60 浏览:164

柴龙飞1 李杰1 钟晓宇1 郑国东1 欧阳鑫东1 陆康运1 雷天赐2 蔡鹏捷3,4 《土壤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解广西桂中南部地区富硒土壤的硒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明确土壤硒与主要土壤性状指标的关系,选择水田和旱田,分别于0~20 cm和150~200 cm深度取样,测定土壤全硒含量及主要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桂中南部地区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全硒平均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77μg g-1,93.76%的农田表层土壤属于富硒土壤(0.4~3μg g-1),深层土壤(150~200 cm)全硒平均含量为0.62μg g-1,79.04%的深层土壤属于富硒土壤,研究区内的表层和深层土壤全硒都达到足硒标准(0.175~3.000μg g-1)。广西桂中南部研究区内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的Al2O3、Fe2O3、有机碳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旱地土壤相对于水田土壤富Al2O3、Fe2O3、有机质,低pH值,导致旱地土壤的硒含量高于水田土壤。据此表明,广西桂中南部地区农田土壤有利于种植富硒作物。

麦秸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夏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92

张俊 刘娟 臧秀旺 郝西 汤丰收 董文召 齐飞艳 刘华 《土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麦秸覆盖与否对土壤理化性质、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花生夏直播平作模式下,调查麦秸覆盖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酶活性、花生营养、生殖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产量、饱果率、出仁率比未覆盖分别降低5.2%、9.8%、0.66%。麦秸覆盖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使得土壤温度、张力、容重、脲酶活性下降,土壤湿度、孔隙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同时,覆盖还影响了花生的营养生长,麦秸覆盖后显著降低了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与不覆盖相比,麦秸覆盖降低了花生的开花量、果针数和结果数,最终导致产量降低。麦秸覆盖可改善土壤不良的理化性状,但覆盖后地温降低,延缓了花生的生育进程,不利于当季花生的生长发育及结实。研究结果为麦茬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八种肥料对小番薯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468

顾建强1 马闪闪1 李立增2 毛伟强1 《中国农业》 2020年3期

摘要:
2019—2020年,在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白果村和颊口村开展了小番薯肥料初筛试验和产量生长性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N肥对小番薯产量无明显影响,K肥对小番薯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肥和氮钾比与小番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在栽培方式上,采用高垄,浅平插、斜插,尽可能地将多个节埋入土壤,对提升产量有显著作用;3)在肥料选择上,选择高钾并带有一定缓释作用的肥料,对产量增加有明显的作用。

黑麦草生草栽培对枇杷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71

段敏杰 伊洪伟 王进 杨丽 陈元平 武峥 《中国农业》 2020年1期

摘要:
果园生草是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全方位提高果园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果园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生产的现代土壤管理模式。为分析枇杷园行间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开展了连续3年黑麦草生草栽培试验,以清耕作对照,比较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黑麦草生草栽培能显著降低枇杷园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pH值,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0~40 cm土层土壤中总氮、总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碱解氮含量。综上,生草栽培对枇杷园土壤改良具有积极作用。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默川平原碱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517

韩敏 红梅 刘鹏飞 高海燕 常菲 《农业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找出最佳的盐碱地改良措施,该试验用有机肥、复合肥和新型生物改良剂(TM、EM)对土默川碱化土壤进行改良。施用改良剂EM后,土壤全盐下降的幅度为23.21%48.43%,p H下降的区间为3.88%10.63%,碱化度下降3.02~4.06个百分点,土壤养分也均有提高,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微生物碳量分别比CK增加了43.41%,32.37%,39.75%,55.68%。结果表明,生物改良剂EM的改良效果较好。

杨树不同营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344 浏览:3130

王允轩 《中国土壤》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保障杨树营林模能够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相互契合,并适应当地的气候生长条件,则需要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营林模式进行比较,对不同营林模式对土壤发理化性质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土壤的含水量较低,此时则有利于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进一步保持良好的水土效果。杨树资源具有丰富性等方面的特点,并且能够为木材行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筛选出最佳的营林模式,不仅有利于杨树的健康生长,还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257 浏览:2581

冯亮 《新材料》 2023年5期

摘要: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土壤质量逐渐受到破坏和恶化。为了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土壤改良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土壤改良材料作为土壤改良技术中的重要手段,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等,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种类的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