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诗歌文本到音乐文本——贾国平室内乐《天际风声》研究 下载:28 浏览:304

刘文敏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天际风声》是贾国平在2002年创作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当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九月》,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其节奏数列的构建与诗歌中意象符号的音响塑造两方面进行剖析,试图探寻作曲家的创作观念。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导向的电动晾衣机系列产品设计 下载:44 浏览:343

缪珂 《设计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以电动晾衣机系列产品开发设计全流程中设计所扮演角色与设计价值构建的实践过程为例,探索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设计参与并发挥价值的路径与方法。配合典型设计实践案例,分别从设计介入企业战略与产品决策、设计合作机制、产品规划与定义、产品开发设计实践这四个方面对设计助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相关路径进行总结归纳。以家庭阳台场景为切入点,通过产品规划与定义、细分用户市场、功能整合、产品品牌造型基因塑造等方式设计了一系列电动晾衣机产品,帮助合作企业升级转型,并在商业市场领域得到一定验证。围绕产品开发流程多环节发挥设计价值,通过塑造系列有创新与竞争力的产品进而逐步塑造品牌是设计助推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基于视觉心理的自然风设计师工作室氛围塑造设计 下载:34 浏览:442

张晓涵 《设计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当今社会设计创新领域进一步扩张,对于独立设计师而言,创意灵感与保持精神愉悦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文章对现代办公环境设计对情绪的调节以及氛围营造进行探讨。本文将从设计师本身的内心角度出发,注重细节,并以国外著名自然元素办公环境设计案例为例,分析材质营造环境氛围的不同作用,寻找更贴近理想化的工作室环境设计。将自然情节加入到人性化办公空间设计之中,用大自然的形、色来缩短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限,绿色生态化的工作室环境更显温馨,使人的感官得到更好、更新的体验。探究结果可为工作室的布置与氛围营造设计带来一定参考。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 下载:66 浏览:401

那璐 孟卓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再见了,大别山》是我国非常经典的一首艺术歌唱,该曲目入选了20世纪经典作品,是一首歌唱大别山和大别山人民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声乐艺术作品,本文将从歌曲创作背景、歌曲内容、曲调特点和演唱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演唱的声音使用、情景联想、人物形象塑造及歌曲中蕴含的革命背景因素给出自己的见解,力求在歌曲的演唱情绪情感和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有所突破,希望能对声乐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延续设计研究 下载:24 浏览:210

许渭浚 唐建 张弘驰 《中国设计》 2020年11期

摘要:
为解决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环境延续性被忽视,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缺乏育人作用的问题,在高校入口空间景观环境设计上达到新、老校区文化传承。本文以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阐述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探索入口空间景观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的分析及设计研究,总结出高校多校区入口空间景观延续性设计的发展原则。得到了多校区高校入口空间景观延续设计发展的原则。该原则可为以后多校区高校入口景观延续性设计提供参考。

王志信新编民歌的人物塑造与情感升华——以《孟姜女》《昭君出塞》为例 下载:92 浏览:508

王张静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从王志信新编民歌《孟姜女》和《昭君出塞》入手,具体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作曲处理来引出王志信新编民歌中对于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给人以正面引导。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 下载:28 浏览:296

王容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当前,乡村消费潜力日益突显,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更为紧密,他们塑造自身生活方式的需求深刻影响并加速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优秀传统文化对该群体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塑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基于文化特征的岭南饮食文化品牌塑造策略 下载:28 浏览:208

陈健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饮食文化。文章首先论述了岭南与岭南文化、粤菜与岭南菜,然后从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层面提出塑造岭南美食品牌的主要对策。

塑造与消解:对“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历史解读 下载:32 浏览:332

李军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文学牛仔"的英雄形象从出现到确立再到呈现出一种消解的趋势,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渐变的历史过程。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牧牛王国"的崛起为小说家提供了美国文学本土化的新素材,"文学牛仔"在传奇冒险故事中登场并随"一角钱丛书"的流行初具英雄形象。随着20世纪初美国西部踏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文学牛仔"被牛仔小说家刻画成阳刚威猛、热爱自由、神勇无畏和开拓进取的骑士英雄。20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使"文学牛仔"的英雄神话开始解构,其英雄形象的消解反映了牧区社会衰落时牛仔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命运。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学生运动前行动主义者形象的重塑 下载:57 浏览:331

谢文玉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新闻是公众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三个权力部门平起平坐的"第四种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学生运动前行动者主义者重新拥抱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美国体制的形象,在有意无意中体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体现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体认知的强大塑造力。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探析 下载:52 浏览:389

郭亚春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8期

摘要:
在最近的几年里,新媒体已经渐渐全面推广,为大家参与民主政治创造了更多机会。本文主要深入探讨地方政府是如何在新媒体传播视角下塑造形象的,研究了地方政府塑造形象的一步步过程,即相关重点与策略。

明清实录对皇帝形象塑造之比较 下载:69 浏览:420

谢贵安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最后的两部实录《明实录》和《清实录》,对各自朝代的皇帝形象通过神化、美化、圣化、德化和仁化的手法进行了正面塑造,把他们粉饰为天命所归的神仙,长相奇伟、举止不凡的美男,天赋异禀、勤勉向学的圣人,德性崇高、孝友兼备的模范,勤政治国、爱民如子的仁君。然而,在《明实录》中,由于统治链条的断裂造成的"今上"对前帝的嫌怨,以及史臣对君主的不满,也使其部分实录在描写皇帝形象时进行了负面塑造,产生了杂音。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修的《清实录》也用掌握的手法,塑造其皇帝高大英武的正面形象。与《明实录》不同,《清实录》由于清廷急于在汉人面前树立正面光辉的形象,因此一直保持讴歌的同调;它还在神化皇帝个人形象时,连带将其民族起源一并作了神化;同时对皇帝个人武功和勇力大力宣扬,不避讳皇帝为庶出的出身,并着力描写先帝对储君的默识暗赏。明清两朝实录所产生的上述差别,实原于农耕民族与游猎民族各自特性的差异,而两朝实录对皇帝形象塑造的一致性,则又反映出明清两朝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清朝在史学上不断加强的汉化倾向。

诗词中梅兰芳早期形象的塑造与文人心理探究——兼论新型士、伶关系的形成 下载:64 浏览:370

吴晨骅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京剧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作为代表人物的梅兰芳深受传统文人的喜爱,成为当时诗人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随之留下大量咏"梅"诗词。这些诗词作品建构了梅兰芳倾国花魁与盛世符号两类不同的早期形象,折射出文人面对政局动荡和文化冲击时自放与追忆的不同心理。追忆心理促使文人对梅兰芳的关注重心由色相转为艺术和精神,旧的花谱品鉴式的士、伶关系因而改变,作为艺术合作者的新型士、伶关系亦随之产生。

民国时期男性影星的审美性研究 下载:38 浏览:381

徐丛丛1 朱善智2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男性影星作为明星群落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被看的视阈下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男影星的诞生比女影星要早,但其关注度不及女影星。男性影星的或显或隐凸显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透过众多银幕形象,可以观察大众审美观念的差异与变化,并剖析男星群落代表的审美文化符号、性别文化标签和社会意识之内涵。在民国影像的"秩序场"内,男星群落为中国早期明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审美辐射与审美价值更彰显出潜在的"美感"。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特色塑造研究——以杭州云谷小镇为例 下载:67 浏览:349

杨晓光 赵佩佩 江勇 刘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创建已经从浙江推广到全国范围。本文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的方式塑造新型特色小镇,充分彰显小镇特色。其中,业态特色是基础,生态特色是本底、文态特色是灵魂、形态特色是载体。文章还结合杭州云谷小镇案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展现"四态"特色,塑造适应新兴产业生长、集聚的新空间、新载体。

空间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思维与文化传承——以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 下载:69 浏览:354

范凯阳 赵文强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成区快速蔓延,自然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的地域特色快速丧失,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质化,自然与文化在城市中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将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融入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中从而维护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以安徽省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运用麦克哈格的因子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的规划方法,首先提取当地自然特色景观如山、塘、林、田及文化特色景观如"水口园林",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空间布局、空间形态设计、特色景观塑造等角度探讨了将以上地域景观植入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园,以三个方面构建了规划路径。希望对其他地区的特色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城市健身步道的地域特色塑造方法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为例 下载:59 浏览:472

李玲玲 刘梦萱 范兆祥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摘要:
当前城市健身步道正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建设好健身步道,发挥其潜在价值变得十分重要。该文从地域特色塑造角度出发,通过对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案例的分析,针对步道空间序列组织、活力空间营造、景观配置、智能科技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期指导今后的设计实践。

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塑造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下载:360 浏览:489

冯莉秋 《教学管理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培养的重点能力之一,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塑造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并从建立核心素养意识,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塑造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泰安“挑山工”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合唱作品《挑山的汉子》创作实践为例 下载:67 浏览:478

贾鹏1,2,3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新时代泰安挑山工不仅是一种职业或社会现象,更是泰安文化甚至中华优秀文化形象的鲜明代表,挑山工精神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挑山工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把挑山工的音乐形象塑造鲜明,从而推动挑山工精神的传播,提升挑山工精神的社会感染力,成为近年来音乐工作者们不断探究并加以实践的重要领域。关于泰山挑山工的文学作品虽然丰富,但相应的音乐作品却比较匮乏。由挑山工为灵感而创作的纯男声无伴奏合唱《挑山的汉子》,恰好填补了这个缺憾。本文结合这部作品的词曲创作与艺术实践进行分析,证明了新时代泰安挑山工音乐形象塑造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启发更多反映挑山工精神的音乐作品诞生。

科技创新活动中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塑造的策略 下载:127 浏览:645

范桂成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4年11期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建模可以更好的帮助数学的学习,有效的发展创新数学思维,因此把建模思想引入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学生把数学知识实践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科技创新活动中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塑造的策略进行相关讨论。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