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69

武红艳 王岩 赵天宏 田荣荣 张铭 牟琳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为探讨臭氧胁迫和秸秆还田对大豆叶片C、P、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法(OTCs),研究了两种还田方式(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不同臭氧浓度(CK:O3为环境浓度,T1:O3浓度为(80±10)nmol mol-1,T2:O3浓度为(110±10)nmol mol-1)下大豆叶片C、P、K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大豆叶片在分枝期CK处理下全P和全K含量显著降低,而C:P和C:K显著升高,T1处理下有机C和全K含量以及C:P显著降低,而P:K显著升高,T2处理下全P和全K含量显著升高;开花期CK处理和T2处理下有机C和全K含量显著上升,而CK处理下C:P显著升高,C:K和P:K显著降低,T2处理下P:K显著降低,T1处理下全K含量显著降低,C:K和P:K显著升高;结荚期臭氧浓度升高处理下有机C和全K以及C:P显著升高,而P:K显著降低;(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在生育前期低臭氧浓度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升高,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全P含量升高,全K含量无显著变化;(3)开花期,叶片有机C与土壤有机C呈显著正相关性,分枝期和开花期叶片全K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性。在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可提高大豆叶片和土壤有机C以及叶片全K含量,有利于生育前期叶片对P素的吸收。

膜技术集成对黄浆水乳清蛋白的高效分离 下载:82 浏览:484

田旭 刘丽莎 彭义交 白洁 金杨 李玉美 张清 郭宏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超滤膜中试分离设备对黄浆水进行超滤试验研究,从黄浆水中高效分离大豆蛋白及糖类物质。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对黄浆水超滤过程渗透流量和截留率的影响,选用5 ku卷式超滤膜,在操作压力为0.5 MPa、45℃时膜通量最大,稳定后可达23.3 L/m2·h。140 L原料经板框过滤前处理后通过超滤浓缩7倍,之后补水至原体积进行稀释过滤,结果表明,黄浆水经超滤膜技术集成处理后,蛋白截留率为83.44%,总糖透过率为93.73%,可有效分离大豆蛋白和低聚糖,为黄浆水综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稀释过滤后膜通量衰减系数为36.29%,经0.3%Na OH溶液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系数为97.58%。

肥料及增效剂对黑土无机氮水解酶和大豆产量影响研究 下载:331 浏览:251

周祎1 杨彦明1 郑海春2 刘景辉1 张博文1 李金龙3 刘靖煜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设化肥(CK,掺混肥200 kg hm-2)、无肥(WF,掺混肥0 kg hm-2)、化肥+增效剂(HZ,CK+增效剂20 kg hm-2)、秸秆+有机肥+化肥(JYH,秸秆7500 kg hm-2+有机肥30000 kg hm-2+CK)、秸秆+有机肥+化肥+增效剂(JYHZ,JYH+增效剂20 kg hm-2)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有机肥、化肥及增效剂对黑土含水量、无机氮含量、水解酶活性、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苗期(VE)持续干旱、分枝期(V6)持续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JYH、JYHZ处理可导致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大豆盛花期(R2)至成熟期(R8),WF、HZ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JYH、JYHZ处理,秸秆、有机肥处理在保持表土水分方面劣势明显。(2)大豆生育前期(VE、V6、R2)CK、WF、HZ处理NH4+-N高于JYH、JYHZ处理,而R8期JYH、JYHZ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E至R8期,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增效剂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3)V6期,JYH、JYHZ处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WF、HZ,配施增效剂可显著提高大豆V6期脲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效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鼓粒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后期土壤蔗糖酶活性。(4)JYH、JYHZ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提高4.72%、3.78%和6.08%、4.72%,生物产量与总荚数、总粒数、茎节数、株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该研究为改善黑土耕层结构、降低农田化肥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豆异黄素7-O-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 下载:42 浏览:438

朱丹丹 陈静 杨棕楠 滕文琪 刘高峰 曹志凌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以2-乙酰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糖苷供体化合物1-氯-2-乙酰氨基-3,4,6-三-O-乙酰基-2-脱氧-α-D-吡喃葡萄糖,继续与大豆异黄素的7-位羟基经选择性糖苷化、脱乙酰化两步反应合成了7-O-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大豆异黄素苷。优化后的糖苷反应的最佳条件是:丙酮为反应溶剂,大豆异黄素、氯代糖和K2CO3的摩尔比1∶1.5∶1.5,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6 h,目标化合物总产率为64%,该化合物结构经NMR和HRMS确证,且水溶解度达到0.8mg·mL-1。

大豆异黄素7-O-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 下载:41 浏览:425

朱丹丹 陈静 杨棕楠 滕文琪 刘高峰 曹志凌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以2-乙酰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糖苷供体化合物1-氯-2-乙酰氨基-3,4,6-三-O-乙酰基-2-脱氧-α-D-吡喃葡萄糖,继续与大豆异黄素的7-位羟基经选择性糖苷化、脱乙酰化两步反应合成了7-O-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大豆异黄素苷。优化后的糖苷反应的最佳条件是:丙酮为反应溶剂,大豆异黄素、氯代糖和K2CO3的摩尔比1∶1.5∶1.5,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6 h,目标化合物总产率为64%,该化合物结构经NMR和HRMS确证,且水溶解度达到0.8mg·mL-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下载:287 浏览:2996

王飞 《中国农业》 2022年6期

摘要:
玉米和大豆作物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针对两种作物之间距离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针对两种作物特点利用,逐渐形成镶嵌结构,在提高农作物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土壤的使用效率。所以,需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明确其中的原理和优势以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 下载:60 浏览:423

孔凡娟 李辉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大豆是最便宜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对成人和儿童的营养非常重要。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几百年前就开始使用,最近进入尼日利亚和西非农业圈。每年,世界大豆总产量的很大一部分被加工成不同类型的豆粕和油。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优质高产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而获得最好的大豆产量。

浅析大豆田间管理及推广 下载:56 浏览:379

曹俭英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不仅能满足我国居民的需求量,粮食出口也是我国经济的来源之一,大豆在粮食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豆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研究并推广大豆田间管理技术也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豆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包括苗期管理、结荚期管理和花期管理。

饲料大豆蛋白对鲤鱼生长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下载:58 浏览:383

杨惠敏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我国许多江湖跟本没有鱼类生存的环境,所以活在被污染的江湖之中,鱼类也会被污染,随着食物链的累积,最终会对人体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然而鱼类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鱼蛋白粉是水产养殖业中鲫鱼养殖的主要成分,目前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鱼蛋白粉的需求量正在逐年提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大豆食心虫病的预防措施 下载:61 浏览:408

齐影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在逐渐得到提高,社会也在日益进步,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尤其重视病虫害对植物的影响,而病虫害对经济类植物的影响更为广泛,大豆作为粮食作物,是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粮食之一,所以,对大豆的病虫害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大豆的众多病虫害中食心虫病产生的危害极大,影响扩散的也更快。

大豆灰斑病预防措施 下载:64 浏览:436

赵忠志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大豆灰斑病作为主要大豆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起源于我国黑龙江省地区,对我国的大豆产量和大豆质量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东北平原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大豆灰斑病的病原的萌发和发展,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温度和适度。大豆灰斑病有明确的发病的规律和明显的病状,因此大豆灰斑病的病原体作用大豆作物的一系列原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得到一些有效的大豆灰斑病防治措施。

大豆β-伴球蛋白对黄河鲤头肾TLR2/NF-κB p65及其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376

殷海成 黄进 贾峰 郑鑫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大豆β-伴球蛋白水平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头肾TLR2/NF-κBp65信号通路和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225尾体质量为(41.00±0.12)g的黄河鲤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含0%(对照)、1.0%、3.0%、5.0%和7.0%的大豆β-伴球蛋白(替代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38.0%)、等能(脂肪6.0%)饲料,进行为期21d的养殖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的第1、7、14、21天取头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各组TLR2、NF-κB p65、IL-1β、IL-6、TNF-α1、IFN-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鲤头肾中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的表达与大豆β-伴球蛋白添加剂量、饲喂时间显著相关(P<0.05),但无交互作用,而IFN-γ的表达只与剂量相关;3.0%及以上添加组,1~21d内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时各因子表达量较第14天时总体上趋于下降;1.0%、3.0%、5.0%添加组IFN-γ表达在试验期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豆β-伴球蛋白能促进黄河鲤头肾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但无交互作用,推测大豆β-伴球蛋白可引起鲤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鲤鱼日粮中不宜使用高水平的大豆β-伴球蛋白。

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下载:271 浏览:2780

田磊 《农业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大豆活性肽是大豆蛋白水解过后生成的产物,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该物质本身具有多种功能活性,正因如此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经过对比大豆活性肽自身稳定性较好,易于加工操作,基于此文章对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叙述大豆肽具有的活性功能,例如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脂肪代谢、抗疲劳等,探索该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以下是详细内容仅供参考。

大豆种植技术与落花落荚的防控方法探讨 下载:266 浏览:2761

郑俊杰 《农业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大豆落荚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对自身代谢的调节机制,与大豆自身特点、种植密度以及病虫害和气候条件等相关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同时对于大豆的种植产量和综合效益也会有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因此要高度关注相关政治技术和防控措施的落实,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大豆的综合产能。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大豆种植技术以及落花落荚的防控措施等相关内容。

大豆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下载:264 浏览:2676

郭海涛 《农业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北方地区,大豆作物已种植多年,现已成为极为常见且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大豆种植过程中,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及其他因素均会对种植产量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大豆种植的具体情况,探究高产栽培技术,进而达到大豆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对大豆种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论述,旨在推进大豆的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种植水平。

大豆种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下载:94 浏览:705

宋玉刚 《中国土壤》 2024年6期

摘要: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对于全球粮食供应和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大豆作物在不同农业条件下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上,我们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大豆种植对土壤有机质、水分、肥料利用效率和微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植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且该效果与施肥量、水源条件、种植年限等因素有关。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大豆种植可以促使益生菌的增加,对维护土壤生态稳定性和增强土壤的抗环境压力能力显示出积极的影响。然而,过度或不当的大豆种植也可能导致土壤脱水、营养损失等问题。本研究为理解大豆种植对土壤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指出了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进行合理施肥、水源管理和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对于指导大豆种植实践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技术 下载:74 浏览:2450

熊英 《中国农业》 2024年12期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保证玉米的产量不变的同时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022年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广该技术,有望实现“不减产,连作一季”的目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增产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些帮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下载:72 浏览:2126

高云 《中国农业》 2024年11期

摘要:
在我国,大豆和玉米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豆玉米带状连作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只有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才能避免病虫害问题对农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才能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病虫害类型进行科学的分析,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是要在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此外,要注重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的运用,并辅以化学防治技术,以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下载:76 浏览:2160

杨再锐 牟鹏飞 《中国农业》 2024年11期

摘要:
大豆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种植作物,东北地区大豆的生长质量较高,产量也比较高,能够为东北地区带来良好的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但是,东北地区大豆种植过程中,大豆种植的质量和产量通常会受到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影响。为此,提高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技术水平,强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技术要点以及大豆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下载:87 浏览:2165

刘永建 《中国农业》 2024年10期

摘要:
种植密度作为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受到农业生产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优化群体受光和通风条件,促进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品质。探讨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指导大豆生产实践、实现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种植密度的概念入手,分析种植密度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阐述不同密度条件下大豆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为优化大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