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麻醉剂对马口鱼幼鱼麻醉效果研究 下载:17 浏览:219
周烨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罗来幸 曾雪 刘佳欣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6期
摘要: 为减少马口鱼人工繁殖和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较高死亡率,通过使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乙二醇苯醚对马口鱼[体质量(99.17±7.43)g]进行有效麻醉试验、深度麻醉后离水暴露试验、水温影响试验和镇静状态下模拟运输试验,研究其在最终麻醉状态及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试验结果显示:(12.0±0.5)℃,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使马口鱼在3min内麻醉,5min复苏的有效质量浓度为30~35mg/L,麻醉效果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各组(20~40mg/L)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经最适质量浓度35mg/L的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深度麻醉的马口鱼,在空气暴露8min后,复苏率为100%。乙二醇苯醚使马口鱼在3min麻醉,5min复苏的有效剂量为0.30~0.38mL/L,麻醉效果随乙二醇苯醚有效剂量的升高而增强,各组(0.26~0.42mL/L)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经最适有效剂量0.34mL/L乙二醇苯醚深度麻醉的马口鱼,在空气暴露8 min后,复苏率为92%。2种麻醉剂的麻醉效果与水温密切相关,麻醉效果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鱼水质量比1∶20情况下,24h内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最佳运输质量浓度为7mg/L、乙二醇苯醚最佳运输剂量为0.10mL/L。本试验为马口鱼筛选了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结果可为提高马口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效率及运输存活率提供数据支持。
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影响的代谢组学分析 下载:35 浏览:246
程学文1,2 史存卓1,2 刘鹰2,3 傅松哲2,4 张磊2,4 田野2,4 熊玉宇2,4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了研究低固定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对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初始体质量为469g±75g)生长的影响及代谢机制,试验设置F1组(1次/d, 8:00,低投喂频率组)、F2组(2次/d, 8:00、17:00,对照组)和F4组(4次/d,8:00、11:00、14:00、17:00,高投喂频率组)3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将个体标记后放入3套相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投喂率设定为0.90%(低于饱食投喂率),在养殖试验进行的第0、17、30、45、60天时,检测其生长情况,并采用TM广靶代谢组学方法对第60天时F1组和F4组所取肝脏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F4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2组和F1组(P<0.05);F1组和F4组共检测出15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随投喂频率提高,肝脏代谢物中二十碳四烯酸、L-乳酸、牛磺胆酸、UDP葡萄糖和L-甲状腺素等121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上调,莽草酸、乳清酸、L-天冬氨酸、胍基乙酸和5-氨基戊酸等36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下调,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途径;肝脏中L-甲状腺素和胍基乙酸的丰度分别与SGR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研究表明,在低于饱食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提高到4次/d可促进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高投喂频率组生长快的机制可能主要与肝脏L-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和胍基乙酸合成减少有关。
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组表达特征 下载:37 浏览:249
丰超杰1,2 刘霞飞2,3 张颖2 吕伟华2 韩世成2 张永泉2 许式见4 马波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的响应调控机制,采用组织病理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分析了高温组(17℃)和对照组(11℃)随胁迫时间(1、6、12、24、48h)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体质量为1.73g±0.23g)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7℃高温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于胁迫12h后肝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萎缩变形及空泡化现象,且在胁迫48h时肝脏细胞损伤最为严重,甚至出现细胞溶解现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14.44 Gbp有效数据,平均GC含量为49.45%,Q30碱基分布为93.48%~96.06%;筛选到差异基因(DEGs)数共9 144个,且DEGs数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24h时差异基因数量最多,有7 148个,其中3 653个上调,3 495个下调;进一步将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显示,被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催化和结合等功能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在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与二羧酸代谢、果糖与甘露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核糖体及PPAR信号等通路上显著富集;随机选择6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研究表明,在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在12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损伤,通过转录组表达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激和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上。
盐度和亚硝酸盐氮胁迫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代谢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245
周红 谷晶 朱弦一 郭悦 杨国军 霍忠明 王华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胁迫作用,选取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壳长为27.5mm±1.2mm)和莆田群体(壳长为31.2mm±1.8mm)为试验对象,以盐度30的天然海水为对照,设定盐度分别为25、20、15,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5、0.30、0.60mg/L,通过分析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和鳃丝结构的变化,探讨了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及二者协同胁迫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度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排氨率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亚硝酸盐氮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斑马蛤2号”的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莆田群体的排氨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作用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时明显增加,且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结构受损,鳃丝出现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对菲律宾蛤仔代谢过程的氧氮比(O∶N)分析显示,其代谢主要由蛋白质氧化供能,但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下主要由蛋白质供能,辅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研究表明,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影响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导致其呼吸代谢机能减弱。
湖北省保安湖沉积物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下载:44 浏览:256
刘佳豪1,2 李艳2 申东方2,3 马硕楠4 乔瑞婷2,3 毛卉5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为了解保安湖沉积物的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了保安湖2020年7月—2021年4月共4个季度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保安湖沉积物中TN、TP、OM含量分别为(3.56±0.79)、(0.57±0.20)、(59.66±16.27)g/kg;主体湖、桥墩湖、扁担塘和肖四海4个湖区TN、TP和OM含量均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季节更替引起的水温、浮游藻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溶氧及外源有机物输入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这种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TN和OM含量均在保安湖北部的扁担塘最高、南部主体湖最低,TP含量在北部的肖四海最高、扁担塘最低,来自周边精养鱼池的养殖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可能是导致北部湖区沉积物营养含量更高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TN、TP和OM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表明保安湖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指数显示其污染等级为有机污染。研究表明,保安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较重,未来一段时间内若外源污染持续存在还可能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亟须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控制其富营养化。
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 下载:41 浏览:254
闫龙1,2 孔业富1,2 洪靖岩1,3 赵静4 迟庆宏5 郭栋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确认2021年在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采集到的1尾全长为168.50 cm的康吉鳗属(Conger Cuvier, 1817)鱼类种类,运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符合Jordan和Snyder在1901年定名的暗康吉鳗(Conger erebennus)形态特征,背鳍起点始于胸鳍末端后缘正上方及眼后无感觉孔是其最重要的形态特点;该标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NC0623731)与NCBI中已发布的暗康吉鳗同源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上该序列与已发布的暗康吉鳗16S rRNA聚为一支,且其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康吉鳗属其他种鱼类的遗传差异已达到种上水平;该标本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舌鳎、鱼銜、平鲉)、头足类(乌贼、章鱼)、棘皮类(海参)和甲壳类(鼓虾、虾蛄);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均显示,该标本是暗康吉鳗,且为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推测其可能分布于中国黄海北部深水区域,属于底层大型凶猛性鱼类,主要对底栖鱼类、甲壳类、棘皮类和头足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研究表明,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出一种中国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且初步掌握了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食性,研究结果可为康吉鳗属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生长、生理及行为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262
张旭1,2 张佳1,3 王婕1,3 李海霞1,3 胡雨1,2 马真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确定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在养殖环境下的最佳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基于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温度和光照周期,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13℃&16L∶8D(T1)、16℃&16L∶8D(T2)、13℃&12L∶12D(T3)和16℃&12L∶12D(T4),幼鱼初始体质量为(8.0±0.5)g,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条件下养殖40 d,测定不同条件下硬头鳟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行为表现。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T1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4组幼鱼肝脏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长光照组(T1、T2)幼鱼渗透压调节能力(NKA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T3、T4)(P<0.05);T1组幼鱼游泳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当光照周期相同时,16℃处理组幼鱼集群指标(鱼到中心点的距离、鱼间的平均距离)显著低于13℃处理组(P<0.05);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与温度条件相比,延长光照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整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在淡水养殖阶段,13℃&16L∶8D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的生长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减少幼鱼的自发性活动并增强其集群性。
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观察及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 下载:59 浏览:265
李文康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吴晨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为研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仔稚鱼发育特点,并确定仔鱼最佳投饵时间及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 PNR),在水温19.7~26.7℃下,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较独特,鳍条在胚胎期已完全分离,鳞片初发生时卵黄囊未完全消失;根据鳞片形成的特点,将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划分为仔鱼期(孵化后0~14日龄)和稚鱼期(孵化后15~44日龄);初孵仔鱼全长为(7.72±0.09)mm,卵黄囊体积为(0.74±0.04)mm3,口张开,肛门贯通,尾骨上翘,耳石、鳃弓、鳃丝、齿及各鳍鳍条均可见;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4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50%,15日龄仔鱼鳞片首先出现在尾柄中轴线附近,发育进入稚鱼期,18日龄稚鱼卵黄囊消耗90%,30日龄稚鱼卵黄囊及油球消失,44日龄稚鱼头顶部和鳃盖处的鳞片覆盖形成,鳞被完全,发育进入幼鱼期;鸭绿沙塘鳢全长与孵化后日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卵黄囊体积与孵化后日龄呈对数函数关系;鸭绿沙塘鳢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率为40%,2~8日龄仔鱼开口率达最高值100%,9日龄仔鱼开口率开始下降,12~13日龄仔鱼到达饥饿不可逆点(PNR),13~14日龄饥饿仔鱼累计死亡率达50%,18日龄饥饿稚鱼全部死亡;投喂组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卵黄囊体积和鳔体积,分别从6、8、5、1、5日龄起显著高于饥饿组(P<0.05),饥饿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和鳔体积,分别从14、13、13、10日龄起出现负增长,这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有延迟作用。研究表明,鸭绿沙塘鳢在仔鱼期器官发育较完善是对栖息地山区河流生态适应的结果,其最佳开口时间为孵化后1~2日龄,PNR为12~13日龄。
基于CycleGAN超分辨重构的水下图像增强算法 下载:40 浏览:247
摘要: 为了提高水下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恢复水下图像颜色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监督超分辨重构的方法(SR-CycleGAN)对水下图像进行增强。该方法采用超分辨网络和退化网络学习水下图像和陆地图像之间的跨域映射函数,使用相对平均判别器,增加了内容损失函数,并将SR-CycleGAN模型与4种传统的水下图像增强模型和5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在同一数据集上进行增强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本文中构建的SR-CycleGAN模型得到了最高的PSNR值(20.277)和SSIM值(0.727),与SESS-CycleGAN模型相比,PSNR和SSIM值分别提高了5.9%、13.9%,与FEATURE FUSION-CycleGAN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13.8%、71.8%,与BM-CycleGAN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5.1%、1.1%;对7类海洋生物进行识别,经过SR-CycleGAN模型增强后图像的识别准确率提高了48%。研究表明,本文中提出的SR-CycleGAN模型在校正水下图像颜色失真的同时还增强了图像清晰度,在海洋生物水下图像识别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麦哲伦扇贝养殖生物学及增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44 浏览:258
陈微1,2 谢玺1 滕炜鸣1 于佐安1 刘项峰1 常亚青2 王庆志1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麦哲伦扇贝(Placopectenma gellanicus Gmelin)是北大西洋重要的大型深海经济贝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和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世界范围内麦哲伦扇贝的自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其资源保护与开发、繁殖生物学与增养殖技术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哲伦扇贝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已在苗种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鉴于该扇贝具有成为海水增养殖新品种的潜力,本文综述了麦哲伦扇贝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生理生态学与遗传学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从建立绿色增养殖新模式、保护现有种群种质资源、培育优质抗逆新品种和推动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渔业新品种、促进中国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载:57 浏览:284
郭宝琴1,2 魏畅1 王轶南1 李强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为制备抗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gM单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工具构建鲫血清中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运用硫酸铵盐析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析法,从异育银鲫血清中分离、纯化免疫球蛋白IgM。结果表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纯化的血清IgM主要有两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2 000和25 000,分别为异育银鲫IgM的重链和轻链;以纯化的IgM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5株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8G1、7C6、8C2、8C5和5C2;抗体分型结果显示,8G1、8C2、8C5和5C2均为IgG1亚型,7C6为IgG2b亚型;免疫印迹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特异性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的IgM轻链分子;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与异育银鲫脾脏中部分白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阳性细胞表面呈现绿色点状荧光信号;用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病毒粒子包被酶标板,以抗异育银鲫IgM单抗作为检测一抗,碱性磷酸酶标记羊抗鼠Ig作为检测二抗,构建了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进一步优化显示,该技术中最佳单抗为8C5,最佳二抗稀释度为1∶2 000,鲫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成功制备了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并以此为工具构建了检测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异育银鲫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及CyHV-2疫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刺参3个盐度相关microRNA及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下载:41 浏览:293
王研 高思祺 匡倩瑶 刘怡 宁田燚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为研究低盐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16.38g±1.27g)体内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以及低盐胁迫与miRNA间的调控关系,试验取低盐度(18)胁迫0(对照)、6、24、48h时的刺参体腔液,测定其钠、氯、钾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钠离子浓度在6h时显著升高(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钠离子浓度有所降低,氯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均在6h时浓度最低,钠钾ATP酶活力在6h时低于对照组,在24h时出现最低值;microRNAs(miRNAs)前体序列和成熟序列分析显示,miR-2011、miR-124和miR-2010均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序列相对保守;通过miRNAs与靶基因间的序列分析,获得3个差异表达的miRNAs(miR-2011、miR-2010和miR-124)及互作的靶基因;miR-2011、miR-2010和miR-124的miRNA表达量在盐度胁迫后均呈现上调,miR-2011和miR-2010的表达量在低盐胁迫48h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组(0h)的80倍和24倍;序列预测分析获得miR-2011的靶基因为PPM1L和PBK,miR-2010的靶基因为PPM1L,miR-124的靶基因为EGF3、IMPA1。研究表明,刺参miR-124、miR-2011和miR-2010 3个盐度相关的miRNAs序列相对保守,且在盐度胁迫后均能够被诱导表达,从而参与刺参盐度胁迫的响应过程。
纳木错裸鲤染色体组的构成及倍性分析 下载:48 浏览:288
山谷1 郭文轩1 李信1 周子昱1 马可馨1 肖世俊2 周贺1 刘海平3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为探究西藏纳木错湖唯一经济鱼类纳木错裸鲤Gymnocypris namensis的染色体组构成,用3尾纳木错裸鲤(体质量为276.1~682.5g)的肾脏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采用吉姆萨(Giemsa)、Ag-NORs和CMA3/DAPI双重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其染色体数目、核型、带型和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裸鲤染色体数目为4n=92,核型公式为40m+20sm+32t,NF=152,且不同个体染色体数目相同;纳木错裸鲤肾细胞染色体间期核中,呈现出银染点数为4个,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银染点数为4个,均位于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的端部区域(SM2);纳木错裸鲤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4个,均位于SM2区域。研究表明,纳木错裸鲤不同个体间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一致,是含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本研究结果为纳木错裸鲤染色体组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虾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富集效果 下载:54 浏览:310
刘辉1 孙娜2 姜玉声1 许祥1 王澳林1 张乃达1 张冰倩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虾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富集效果,在水温为23~25℃、海水盐度为18的条件下,以仅投喂微拟球藻Nannochlorsis sp.为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以分别添加0.05、0.10、0.15mg/L虾青素作为处理组培养轮虫,初始接种密度为10ind./mL,连续培养7d,同时进行12h虾青素富集培养试验。结果表明:0.15mg/L虾青素添加组,轮虫最高密度、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率和最终增长倍数均最高,分别为134ind./mL、17.1 ind./(mL·d)、36.6%/d和13.0倍,显著高于0.05mg/L虾青素组和对照组(P<0.05);0.10、0.15mg/L虾青素添加组培养至4 h时,轮虫体内的虾青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02、19.46μg/mg),其富集效率也较高(分别为3.99、4.60μg/(g·h)),两组的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组轮虫富集虾青素的效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0.15mg/L虾青素组培养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最高(2.40mg/L)且显著高于0.05mg/L虾青素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轮虫培养水体中亚硝酸盐、pH变化比较平稳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轮虫密度呈负相关,0.15mg/L虾青素组溶解氧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微拟球藻藻液中添加虾青素投喂褶皱臂尾轮虫,有利于轮虫种群增长且可有效富集虾青素;从富集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以0.10mg/L的虾青素添加量对轮虫进行强化培养4 h,投喂水产苗种较为合适。
载铁活性炭对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去除效果 下载:59 浏览:314
王诗慧1 刘鹰2 李双1 刘恒明3 谷晶1 杨国军1 王钧儒1 王华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为实现水产养殖尾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去除,采用化学法制备了椰壳活性炭负载纳米羟基氧化铁(FeOOH@AC)和纳米三氧化二铁(Fe2O3@AC)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磷浓度和水中共存离子对吸附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载铁活性炭对磷的吸附机理及FeOOH@AC对养殖尾水中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FeOOH@AC的最适投加量为20g/L,对初始磷浓度为0.50mg/L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为0.0301mg/g,其吸附效果优于Fe2O3@AC,水中Cl-、SO42-、HCO3-、Ca2+、Mg2+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FeOOH@AC对磷酸盐的吸附;FeOOH@AC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这表明磷酸盐在FeOOH@AC上的吸附是由化学吸附主导的单分子层吸附。研究表明,FeOOH@AC可高效去除尾水中的磷酸盐,且重复使用性良好,具有高效吸附去除水产养殖尾水磷酸盐的应用潜力。
江底隧道地铁运营期水下噪声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06
钱金玉1 蔺丹清1,2 邢彬彬1 龚德华1 郭建磊1 刘英泰1 李子铭1 殷雷明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江底隧道地铁噪声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AQH听水器,带宽为20~100 000Hz)通过停船抛锚方式,记录了南京地铁10号线地铁运营期间途经长江江底隧道水域的水下声音,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计算。结果表明:在水下5m处,当无列车通过时,水下声音主要为100Hz的水流噪声和1 000Hz的风成噪声;当单轨道列车经过时产生的时域平均声压级为(131.48±0.91)dB re 1μPa,实时增加12.18dB;当双轨道列车相向经过时产生的时域平均声压级为(136.82±2.63)dB re 1μPa,实时增加12.20dB;地铁噪声频率集中在20~5 000Hz, 1/3倍频程分析显示,地铁噪声主频率峰值集中在63、80Hz。研究表明,地铁途径水域水下1~5m的地铁噪声频率主要集中在20~5 000Hz,主峰值分别为63、80Hz,参考鱼类可听频率范围,地铁噪声完全覆盖了该保护区内鱼类听觉敏感频率段,对淡水鱼类的生存有一定影响。
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 下载:72 浏览:479
霍忠明 赵雯 肖友翔 车宗豪 刘括 闫喜武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C,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C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 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3种宿主源盾纤毛虫的分离鉴定及体外培养研究 下载:68 浏览:364
高延奇 王森 刘娟 党慧凤 黎睿君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表分离出3种盾纤毛虫,采用活体观察、甲醛固定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醋酸洋红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的方法,对3种盾纤毛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PCR技术获得其18S rDNA基因序列,并与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选用L-15、MEM和RPMI1640培养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7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采用盾纤毛虫最适培养基,在不同的温度(10、15、20、30℃)、盐度(13、20、30、40)、pH(4.2、5.2、7.2、9.2)条件下培养7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结果表明:从刺参和红鳍东方鲀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均与尾丝虫Uronema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尾丝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尾丝虫聚为一支;从大菱鲆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与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伪康纤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伪康纤虫聚为一支;体外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显示,L-15培养基培养的盾纤毛虫种群密度高于MEM和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条件试验结果显示,推荐体外培养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pH 7.2。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动物体表溃烂病原盾纤毛虫的分离鉴定及基于盾纤毛虫全虫疫苗研制的体外培养条件优化提供参考。
壳纹船卵溞的盐度适应性研究 下载:52 浏览:375
董成浩 赵文 魏杰 董显坤 左镓琪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阐明壳纹船卵溞Scapholeberis kingi Sars的盐度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壳纹船卵溞的形态特征、分布、急性盐度耐受性,以及(25±1)℃恒温条件下盐度对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壳纹船卵溞在淡水河流、池沼和湖泊水库分布较广;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盐度对壳纹船卵溞的24、48 h的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3.35和2.27,安全盐度为0.31;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壳纹船卵溞在0.5盐度组表现出最高存活率和最长寿命,其寿命显著高于1.5、2.0盐度组(P<0.05),体长增长率在1.5盐度组最高且1.0、1.5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盐度组(P<0.05),初次产幼数在1.0盐度组最大且显著高于2.0盐度组(P<0.05),总生殖量在1.0盐度组最大且对照组、0.5、1.0盐度组均显著高于1.5和2.0盐度组(P<0.05),溞净增殖量、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世代周期均在0.5和1.0盐度组较高,总体高于或接近对照组(P>0.05),而1.5和2.0盐度组各项种群增长参数均较低。研究表明,壳纹船卵溞对盐度的耐受性较低,盐度适当升高(0.5~1.0)可促进其生长和生殖,壳纹船卵溞对盐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作为受试生物用以指示和监测海水侵蚀、淡水污染和盐碱化等。
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61 浏览:363
谭月1 邱明1 李金龙1 左陆雅1 吴婉婷1 霍忠明1,2 闫喜武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为了解中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野生苗种产区的群体和潜在可作修复用途的日本、朝鲜群体的种质遗传基础,以中国山东莱州(LZ)、广西北海(BH)、辽宁营口(YK)、天津(TJ)4个野生群体,以及日本北海道(JH)和朝鲜新义州(NKS)野生群体(各10个)为材料,通过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较了各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16S rRNA序列扩增片段为535bp,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33.3%、10.9%、33.8%和22.0%,A+T含量为67.1%,60个个体共确定了20个单倍型,不同个体间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78~0.91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5~0.010 60,核苷酸差异数(K)为0.400~5.578;菲律宾蛤仔中国天津、营口、莱州及北海4个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朝鲜新义州和日本北海道群体遗传多样性(Hd<0.5,Pi<0.005)较低。研究表明,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可划分为南、北方谱系,即北海群体为南方谱系,其他5个群体为北方谱系,中国北方的3个群体(营口、天津和莱州)及日本、朝鲜群体间存在距离隔离模式基因流,中国人工异地移养菲律宾蛤仔活动对本地野生群体基因资源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
![]() |
联系电话::00852-39622725 |
![]() |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
![]() |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