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法律规范合宪性解释的方法论构造 下载:76 浏览:502

刘召成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合宪性解释旨在寻求解释者对于立法自由权的尊重义务与对于宪法基本价值的尊重义务之间的调和与妥协,确保立法者的意愿在宪法允许的可能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为尊重立法机关的立法自由权,不可要求法律规范在逻辑上与宪法规范保持一致,只能要求其在价值评价上保持一致,故合宪性解释并非体系解释方法,而是从体系性目的解释中分离出的独立解释方法。合宪性解释具有确定的论辩效力上的优先性,可压制经典解释方法的解释倾向而在解释结论上得到优先实现,其方法论构造与基于宪法的解释明显不同,后者并非优先性解释方法而是衡量性解释方法。为达成法律规范解释结论与宪法基本价值相合的结果,固然可以对法律规范的文义予以扩张或限缩,但基于对立法自由权的尊重,不得排除或篡改文义的实质核心方面。

承包方信任度对投标报价的影响研究 下载:57 浏览:362

张星月 张水波 蔡菲菲 苏丽娟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从承包商的视角构建了以承包方信任为自变量、投标报价为因变量、承包商的公平感知为调节变量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73份承包商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善意信任、能力信任与风险费报价和管理费报价均负相关,且承包商的公平感知可以加强善意信任、能力信任与风险费报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仅丰富了投标报价领域和招投标阶段有关信任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指导承包商的投标工作,促进业主和承包商在以后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己方的诚信建设。

民刑交叉诉讼关系处理的规则与法理 下载:86 浏览:481

张卫平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在民刑交叉诉讼关系的处理上,"先刑后民"一直被视为一项原则。但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原理以及法律的规定来看,"先刑后民"都不应作为一项处理民刑交叉诉讼的原则。在具体处理民刑交叉诉讼时,应当首先考虑彼此之间是否有先决关系。在相互之间存在先决关系时,作为前提的诉讼可先行,另一诉讼应予以中止,等待前提诉讼的审结。将先决关系作为原则,考虑的是社会对裁判一致性的认同与追求以及司法制度的现实。但先决原则不是绝对的,诉讼效率也是民事诉讼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不可以因为具有先决关系的前提诉讼的迟延而使另一诉讼受到过分迟延。拥有管辖权的法院可以独立行使审判权,包括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在民刑主体交叉的诉讼中,当民事诉讼对刑事诉讼具有先决关系时,由于诉讼主体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在并行的民事诉讼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可以考虑将民事案件移至刑事审判庭,在同一审判庭适用不同程序,实行"先民后刑"的审理,以维持同一事实认定的一致性。这一做法需要修改法律,将其程序法定化。

基于FG-MCGDM的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方案优化 下载:60 浏览:356

王仁超 吴松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多准则群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灰色多准则决策模型。该模型基于模糊集理论、灰色关联分析和折衷解的理论方法,将各决策属性和决策者权重的语言变量转化为梯形模糊数;采用改进的GRA-VIKOR方法对模糊信息群体决策问题进行求解,并对各决策者的群体效益值和个体遗憾值进行聚合;通过折衷解对施工进度方案进行排序,获得最优方案。该模型有效地避免了信息的扭曲和丢失,确保了决策信息的完备性。通过在某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方案优选的案例分析与计算,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BIM+GIS的长距离引水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载:56 浏览:394

蒋乐龙 张社荣 潘飞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长距离引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可控性弱、信息共享交流困难等问题,提出了Skyline平台集成BIM信息模型的方法,实现了施工进度模拟和工程量统计,通过Skyline软件的二次开发建立了基于网络的长距离引水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系统以三维空间大场景为可视化交互环境,为各参建方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平台,同时实现了以进度和工程量管理为核心的八大项目管理功能,满足引水工程建设管理需求,体现了BIM和GIS融合在引水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系统已应用到某引水工程中,效果良好。

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1

覃智莲1,2 杨孝民2 宋照亮2 邬思成1 方小红1 彭渤1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重要因素。以湖南省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布区的林地、旱地和稻田土壤(0~7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H2SO4逐级水解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活性、半活性和惰性三个组分,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半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库的比例分别为31.38%~45.41%、3.68%~12.25%和40.83%~59.29%,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玄武岩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而底层(20~7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在稻田中的储量均显著高于林地;花岗岩地区,除表层土壤半活性有机碳以外,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及各组分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成土母质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储量,而土地利用方式则显著影响底层土壤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综上可见,土壤有机碳主要以惰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剖面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AHP法的大坝浇筑方案选取 下载:19 浏览:211

王仁超 王帅 苏贝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6期

摘要:
针对工程方案优选中的模糊问题,基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同时考虑隶属度、非隶属度及犹豫度的区间直觉模糊数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先排序。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确定直觉模糊判断矩阵,依据决策者权重,计算各方案判断矩阵的熵权,从而得到各方案在不同属性下的最终熵权,并依据大小排序确定最优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案例,通过计算和分析证明了本方法在工程方案优选问题中有效性及可行性。

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填筑分期分区优化研究 下载:50 浏览:425

王仁超1 苏贝1 徐跃明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3期

摘要:
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填筑工程量较大,为了合理划分填筑阶段、规划各阶段填筑工程量及填筑面貌,需要对上库填筑进行分期分区优化研究。上库填筑由坝体填筑与库底填筑两部分组成,填筑过程受多种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的制约,各部分对填筑料物的需求量与质量要求不同,各种材料的施工作业面面积随高程的变化规律也不一致。考虑施工作业的阶段特性,使用填筑区期望强度系数对各时段填筑区的填筑强度进行协调,通过建立上库填筑分期分区优化模型,利用异质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得到最优的分期分区填筑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华东地区某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填筑工程中,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考虑谈判力因素的PPP项目控制权配置研究 下载:43 浏览:350

孙慧1 贾书华1 王宇宁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1期

摘要:
为了探讨在不同谈判力格局下,PPP项目该如何通过控制权调整来实现项目收益最大化,在F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谈判力这个因素可以解决此问题。分析了引入谈判力因素的必要性,在F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谈判力因素的模型,并通过数据模拟得到了最优控制权配置与谈判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项目为纯公共性质时,控制权为0/1配置,随着项目公共性的减弱,控制权应该在公私双方之间连续配置;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项目的控制权总是应该向谈判力稍弱的一方倾斜,以此形成投资激励实现项目的效率最大化。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下载:29 浏览:315

吉琳玄1 马知遥2 刘益曦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趋向于同质化、套路化、片面化。在以传承做为核心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非遗"的宣传需要把握传承规律,揭示文化内涵,促进产品消费。

直流配电网中计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研究 下载:31 浏览:312

袁欣雨1 石振刚2 孙冲2 张林浩2 武超飞2 李涵2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3期

摘要:
针对直流配电网计量设备缺乏权威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的问题,分析分压器式直流电压互感器、光电式直流电压互感器、零磁通式直流电流互感器、有源光电式直流电流互感器及全光纤直流电流互感器基本原理及计量特性,提出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计量设备典型配置方案,为不同应用场景下直流传感器选型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 下载:63 浏览:448

刘敬浩 孙晓伟 金杰 《中文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针对网络数据特征维度高、现有的入侵检测方法准确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入侵检测方法PCA-RNN。该方法先对网络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特征降维和降噪,找出含有最大信息的主成分特征子集,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使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训练。实验使用基于Python的TensorFlow平台,并采用NSL-KDD作为实验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相比较,该文提出的入侵检测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短语音及易混淆语种识别改进系统 下载:52 浏览:436

李卓茜1 高镇1 王化2 刘俊南2 朱光旭2 《中文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该文针对短语音(语段时长小于等于1s)和易混淆语音的语种识别进行研究。选取东方多语种识别竞赛数据集为实验数据集,对比了音素对数似然比特征、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特征、深度瓶颈层特征(DBF)在短语音及易混淆语种识别中的性能,证明DBF在两种识别任务中均具有较好的性能。为提升识别准确率提出DBF-I-VECTOR语种识别改进系统,该系统分别将基线DBF-I-VECTOR系统的短语音识别等错误率最优结果从12.26%降低为10.55%,易混淆语音识别等错误率(EER)最优结果从5.53%降低为2.86%。在对比改进系统后端的余弦距离(CDS)、概率线性判别分析(PLDA)、支持向量机(SVM)、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随机森林(RF)分类性能时发现RF在短语音任务中分类效果最好,SVM在易混淆任务中分类效果最好。

非讼程序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总结 下载:60 浏览:413

曹建军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我国非讼程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内迎来了确立、发展与演进的三个阶段机遇。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确立了特别程序,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并设成型,公民行为能力的认定程序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上双重推进,但是一般性规定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选民资格案件是参照苏联立法体例的历史遗留问题,认定财产无主程序适用率低下且与失物招领程序竞合或冲突。1991年的正式立法开始形成特别程序与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2012年修正《民事诉讼法》时非讼程序又迎来了进一步的扩张,在总结司法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入司法确认调解协议与实现担保物权两类特别程序。由此,非讼程序法在我国的意义与功能逐渐显现,在民事立法细致化的潮流下有望独立立法。

甲金文中“反”“返”分化过程及相关诸字研究 下载:53 浏览:262

朱生玉 《国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对汉字的分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汉字断代、了解分化的具体原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反—返"是一组分化字,其中"反"首见于晚期甲骨文和金文,西周至战国时期"反"的用法较为繁多,而"返"在商代晚期既已出现,但并未通行,直到战国时期才专用以表示"返回、归还"义。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言反)"等字用以分化"反"字的用法。

镍基焊条合金元素对LNG储罐焊缝强度和塑性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456

董建涛1 王帅2 武钰栋2 李洋2 相茜3 赵硕1 罗震2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针对国产9Ni钢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强度和塑性不能同时达标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Nb、Cr、Fe、Mn等合金元素与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塑性和强度的相关性;又采用决策树模型研究了合金元素的浓度对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塑性和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Nb元素在一定含量内可以提高熔敷金属的强度和塑性;Cr元素对熔敷金属的塑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木质素基生物质聚氨酯 下载:31 浏览:335

马晓振1,2 罗清1 秦冬冬1,3 陈景1 朱锦1 颜宁4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聚氨酯材料是由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经过聚加成反应得到的一种多功能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涂料、弹性体、胶黏剂、泡沫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都来源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寻求可再生原料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生物基聚氨酯的报道,大多都是针对多元醇的生物质替代,其中利用最多的是植物油和木质素。木质素作为储量丰富的天然有机碳资源,当前利用效率极低,大多被作为燃料而浪费。与植物油相比,在合成聚氨酯方面木质素不存在"与人争粮"问题并且相关产品性能优越,但是木质素的利用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分离困难、均一性差、易聚集、位阻大和活性低等,这让木质素的直接利用或改性利用成为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木质素在生物基聚氨酯合成中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木质素基聚氨酯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前景。

木质素基生物质聚氨酯 下载:26 浏览:336

马晓振1,2 罗清1 秦冬冬1,3 陈景1 朱锦1 颜宁4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聚氨酯材料是由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经过聚加成反应得到的一种多功能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涂料、弹性体、胶黏剂、泡沫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都来源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寻求可再生原料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生物基聚氨酯的报道,大多都是针对多元醇的生物质替代,其中利用最多的是植物油和木质素。木质素作为储量丰富的天然有机碳资源,当前利用效率极低,大多被作为燃料而浪费。与植物油相比,在合成聚氨酯方面木质素不存在"与人争粮"问题并且相关产品性能优越,但是木质素的利用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分离困难、均一性差、易聚集、位阻大和活性低等,这让木质素的直接利用或改性利用成为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木质素在生物基聚氨酯合成中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木质素基聚氨酯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前景。

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光电性能 下载:31 浏览:308

周明浩1,2 姜爽1 张天永1 史永宏2 金雪2 段鹏飞2,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材料因其丰富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已成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半导体材料。在钙钛矿无机框架中引入有机手性分子后,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从而可以极大地推动智能光电材料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本文将综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构筑与手性产生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一维手性钙钛矿纳米线、二维及准二维手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片、三维手性钙钛矿纳米晶、超分子组装体系中诱导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晶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在圆二色性、圆偏振发光、铁电性、自旋电子学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及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有关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很多机理还存在争议,许多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工作也有待开展。

界面钝化策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下载:35 浏览:318

王蕾1,2 周勤1,2 黄禹琼1,2 张宝1 冯亚青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新兴起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飞猛进,在短短十年里其光电转化效率从3. 8%迅速发展到目前25. 2%的认证效率,被视为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之一。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很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与多晶硅薄膜电池相媲美,但是电池的长期稳定性仍是阻碍其商业化的一大挑战。钙钛矿表面和晶界存在大量的缺陷,界面钝化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策略。二维钙钛矿材料是有机胺层与无机层交替的层状钙钛矿,具有体积较大的有机铵阳离子,与传统的三维钙钛矿材料相比对于环境的稳定性较好,并且结构灵活可调,在三维钙钛矿表面修饰二维钙钛矿层钝化缺陷,在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稳定性,另外,合适的钝化剂分子也能够非常有效地钝化缺陷。本文总结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不稳定因素,归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钝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二维钙钛矿材料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寻找合适钝化剂分子的原则,期望能够为获得高性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而实现商业化提供有益的指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