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讲故事,话情怀,乡村民宿体验性设计研究 下载:42 浏览:283

王静 楼一蕾 《中国设计》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乡村民宿的日益发展,民宿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从城镇民宿与乡村民宿,酒店与民宿的区别入手,溯源乡村民宿的概念、特点。并以笔者参与设计和调研的几处民宿为例,将民宿按体验内容分为文化体验型、自然教育型、休闲养生型三种,重点研究民宿设计的核心——体验性设计的方法。文化体验型要串点成线,构建民宿体验的场域性;自然体验型要结合客群需求,开发自然教育内容;休闲养生型要灵活定价,实现住养一

温度、水分及有机物料对苹果园土壤有机碳转化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3

孙馨宇1,2 张枭1 张鹏1 吕德国1 秦嗣军1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5℃、变温)、水分(40%、60%、80%田间持水量)及有机物料(未添加、秸秆、秸秆+尿素)处理对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活性、多样性指数、对碳源利用能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中(2012年)果园土壤培养150 d时水分对有机质(SOM)含量影响效应达显著水平,且大于温度。培养90 d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香浓指数影响效应大于水分,对优势度指数影响效应小于水分。温度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类(90 d,150 d)、氨基酸类(90 d,150 d)、胺类(15 d,90 d,150 d)碳源能力影响效应大于水分。秸秆对土壤有机质(45 d,90 d,150 d)、胡敏酸及富里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优势组合验证处理(2013年)表明,在25℃+60%田间持水量(WHC)条件下果园土壤培养15~60 d更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15℃+60%WHC条件下果园土壤培养45 d时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且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丰富,在该时期果园土壤中微生物在60%WHC条件下对碳水化合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碳源利用能力较强。

论18世纪英国学园的兴起 下载:65 浏览:377

王英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17世纪末,非国教徒为弥补自身高等教育权利的丧失而开办学园。18世纪,学园逐步兴起。学园的兴起是国家宗教宽容政策和英国社会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兴起过程中,学园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革新,构建了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整体而言,学园对于英国宗教多元化、高等教育近代化和社会世俗化产生深远影响。

莲藕盐诱导基因CBL2的克隆与表达 下载:467 浏览:489

韩玉燕 杨健君 程立宝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CBL家族基因在植物耐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实验从耐盐莲藕中克隆了CBL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对其表达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前期测序得到的转录组数据,发掘到莲藕CBL2的ESTs序列,并克隆到全长莲藕CBL2。在此基础上,对CBL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CBL2的cDNA序列长度645 bp,与其他物种CBL2的同源性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莲藕CBL2与山葡萄Va CBL2的相似率较高,同源性达90%以上。利用半定量和qRT-PCR对克隆到的莲藕基因CBL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BL2受NaCl诱导,CBL2在NaCl处理后12 h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另外CBL2在ABA处理后表达量增加,处理6 h后达到最大值。[结论]CBL2在NaCl处理12 h与ABA处理6 h诱导表达,暗示CBL2基因在莲藕耐盐特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并参与ABA信号转导途径。

海南滨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策略探讨——以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 下载:0 浏览:14

王宁1 许先升1 吴育强2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丰富的观光体系设计等策略,从而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发展,更好地协调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丽水碧湖平原古堰灌区景观研究 下载:58 浏览:371

崔子淇 郭巍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浙江西南山脉间有河流冲积形成的谷地,古人在河流上修筑堰坝用以灌溉耕作并聚居,形成了多个古堰灌区。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碧湖平原古堰灌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将其理解为自然基底景观、水利系统景观、农业聚落景观和水利管理机制组成的自下而上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通过文献解读、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分析出古堰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道路运输对人居聚落的选址、空间形态和农田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碧湖平原古堰灌区的营造智慧,对保护古堰灌区乡土景观风貌、空间格局和水遗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城镇更新中帝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研究 下载:58 浏览:403

尹秀梅 张凯莉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帝陵鉴于其特殊的遗产属性,在城镇更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陵区保护发展与区域空间的调整更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总结,引入共生关系,提出"城陵共生"营建策略,并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为例,基于共生关系,从黄帝陵文化遗产的类型、现状,以及黄陵县与帝陵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以陵养城、以遗塑陵、城陵共融"的共生策略,以期为我国县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基于社会视角的都市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以武汉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遮湖岗组为例 下载:62 浏览:335

苏晓丽1 秦仁强1 周欣2 《中国城镇》 2018年5期

摘要:
都市乡村作为城乡过渡区域,具有社会结构复杂性及经济动力与文化压力并存的特点,但现阶段都市乡村建设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忽略了其在社会层面的特殊性。本文在对湖北省武汉市遮湖岗村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视角提出了都市乡村环境渐进式的更新理念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营建策略,并进行项目实践,针对武汉遮湖岗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体系完善助产业融合、空间整合促邻里活力、单元营建协功能提升"的更新策略,为其他类似乡村在解决产业发展、体制完善及邻里关系和社区活力构建等社会问题上提供了可借鉴思路,期望以此实现都市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全域统筹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为例 下载:69 浏览:405

孙士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2019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案正式通过,并将于2020年1月1日在全国实行,此次修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法律支撑,预示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文以全域统筹为视角,探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全域统筹中全空间规划、全要素统筹、全机制协调三个层次来分析西红门镇在入市探索中的实际操作,并对西红门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人参菜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下载:85 浏览:358

仰路希 谢永东 贺忠群 《土壤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人参菜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物酶活性、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参菜对镉有一定的积累能力,且人参菜中镉的分布是根>叶>茎。(2)低镉浓度(0~10 mg kg-1)对人参菜株高、根长、干重、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物酶含量有促进作用,中、高镉浓度(10~20 mg kg-1)会抑制其生长。(3)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人参菜叶片的Fo、ΦPSⅡ呈降低趋势,Fm、Fv/Fm、q 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随着镉浓度升高,人参菜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综上所述,镉胁迫下人参菜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这为揭示镉胁迫下人参菜的生理响应奠定了基础。

喷施脱落酸对树番茄幼苗生理特性及镉吸收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12

黄科文1 李嘉宇1 李祉钰1 刘宇佳1 卢玥阳1 张潇2 廖明安1 林立金3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条件下对树番茄幼苗地上部分喷施不同浓度(0、1、5、10、20μmol L-1)脱落酸后对其生理特性及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番茄幼苗各部位的生物量及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随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喷施脱落酸在提高树番茄幼苗叶片POD及CAT活性的同时降低了其SOD活性。随着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树番茄幼苗根际土壤的pH及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表现出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另外,喷施脱落酸后,树番茄幼苗各部位的镉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并随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其根系及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在喷施20μmol L-1脱落酸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6.44%及41.60%。喷施20μmol L-1脱落酸不仅使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达到最大,还使其根、茎、叶的镉含量及转运系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综上,在镉条件下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以在促进树番茄幼苗生长的同时抑制其对镉的吸收。

以发展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开封市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为例 下载:70 浏览:392

史英霞 孟祥彬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园区成为很多地区发展农业的选择。然而目前国内大多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着趋同化、同质化、缺乏特色等现象,故而亟需探索农业园区发展的新亮点及独特的农业品牌。本文以"花文化"为突破点,发展以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探索花文化导向下农业园区的规划原则及花文化主题在农业园区中的表达途径:文化符号的植入—硬质景观营造—软质景观营造—农事活动引入—创意产品体现。最后以河南省开封市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为例,说明以"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的实践研究,以期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养分代谢和开花期的影响 下载:40 浏览:358

孙晓 王康才 薛启 毛晓敏 曾佳乐 陈秋芬 《土壤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球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揭示西红花休眠期内抗氧化酶活性和养分代谢的变化,探究西红花的休眠机理。结果表明:(1)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SOD、POD、CAT活性在西红花休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西红花休眠解除活性逐渐降低。同时随着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的效果最好。(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在西红花休眠期内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淀粉降解明显,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随着休眠过程的解除,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对发芽期和开花期的影响:赤霉素各处理组发芽时间及开花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处理对西红花发芽及开花时间影响最大。研究表明,西红花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球茎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启动和加强,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呈现剧烈变化。在西红花休眠期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其球茎养分代谢和开花期有明显的影响。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 下载:45 浏览:290

赵敏华1 王爱花1 赵薇1 张治平1 江解增1 方松林2 缪旻珉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黄瓜津春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016和2017年分别设置了5个氮浓度梯度,构建了黄瓜地上部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氮素吸收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结果表明,黄瓜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Nc=4. 539 7x-0. 06,相关系数为R2=0. 749 6。基于临界氮浓度建立的设施栽培黄瓜氮素吸收(Nupt)模型、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可作为设施栽培黄瓜氮素营养状况的判别指标,本试验条件下295. 7~305. 5 kg/hm2为黄瓜最佳施氮量。

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351

薛竟一1 王瑞雪1 魏蓉1,2 张朝红1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以3年生露地栽培葡萄户太8号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时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的方法,探究提高葡萄果实硒含量方法及其延缓叶片衰老的效应。结果表明,喷硒后新抽生出副梢新叶中的硒含量与老叶中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r=0. 99),硒在葡萄植株内具有移动性,可重复利用。不同浓度处理以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不同时期处理下始着色期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延缓叶片衰老效果最明显。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有效提高葡萄果实含硒量从而提高果实品质,有效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叶片光合量进一步延缓叶片衰老。

5种云杉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下载:57 浏览:366

姚强1 董然1 王克凤2 《林业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探究"假青扦"的分类,对同属的4个树种(红皮云杉、青海云杉、青扦、白扦)及"假青扦"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假青扦"在11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指标中,除叶截面宽、气孔数、角质膜厚度外,与白扦有8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数量最多;与红皮云杉仅有3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数量最少;另外发现"假青扦"与白扦均有外生型和内生型2种树脂道,而其他3种供试树种只有外生型树脂道。据此认定"假青扦"与白扦亲缘关系最近,推测是白扦变型。

基于SWMM的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洪控制模拟研究——以萍乡市武功山大道为例 下载:85 浏览:483

栾楠1 常乐2 裘鸿菲1,3 《中国建筑》 2020年5期

摘要:
低影响开发设施作为能够有效消减、利用和延缓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以及控制径流污染的分散性单元,正逐渐应用于道路排水系统建设中。该文以海绵城市试点——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一年一遇、三年一遇、五年一遇以及十年一遇)3小时降雨下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等单一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及低影响开发组合模式对于道路雨水径流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采用LID雨水系统的城市道路在不同重现期下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34.5%、28.2%、26.1%、24.3%,径流峰值削减率分别为37.4%、27.3%、23.5%、19.5%。同时,对于单项LID设施而言,生物滞留设施在径流总量以及峰值削减上均优于渗透铺装,具有良好的雨洪调控效果。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以朝阳市大平房镇景观规划为例 下载:92 浏览:507

程然 李险峰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解读“拆围墙”的意义 下载:61 浏览:479

周霞 李险峰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摘要:
物质空间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拆围墙"和"街区制"的实施意义在于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共享。当下住区围墙的存在似乎成为实现街区制的阻碍,但围墙之困的根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内外有别空间观念的延续。该文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对门禁住区和非门禁住区的空间公共性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公共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空间形态的转型首先在于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

优化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路径 下载:57 浏览:474

陈娟1 苏海燕2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及隐形流失、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度传统老化及创新不足、部门间缺少沟通和共享平台是当前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高校应将人力资源规划纳入学校发展战略,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基层教学管理,助力"双一流"建设。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