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民法合宪性解释的事实条件 下载:78 浏览:495

李海平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合宪性解释的宪法适用性质、宪法与民法的公私法属性之别以及民法合宪性解释对裁判结果的决定性影响,为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的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公权力和公共利益是宪法价值秩序的覆盖范围,也是价值意义上宪法适用的判断标准。民法合宪性解释的事实条件包括国家权力事实、社会公权力事实和公共利益事实三种类型。在存在国家权力事实或者社会公权力事实的民事案件中,合宪性解释的启动还需在区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的设定将促使合宪性解释理论体系作出相应调整。合宪性解释从特殊解释方法到一般解释方法的回归、法官义务从裁量义务到羁束义务的转变,是合宪性解释理论回应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设定的具体体现。

清末《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中的“国民”议题 下载:86 浏览:487

赖骏楠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在清末变法时期,思想界一度出现"国民程度不足论",亦即主张当时中国国民的智识、道德和法政知识水平,皆不足以支撑近代宪法的运行。"国民程度"议题,也以"共和国民资格"之争这一形态,出现在1905至1907年间梁启超《新民丛报》与革命派《民报》之大论战中。对本次论战双方言论的系统梳理,能够表明双方虽在各具体问题上一度展开激战,但却共享一个思考上的前提,亦即实行近代宪法要以充足的"国民程度"为前提。"国民程度论"所依赖的思维方式主要源自儒家思想,尤其源自心性儒学。该论调一方面意识到政治领域之外的思想文化因素对于宪法运行质量的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相对忽视了政治领域之内诸因素对于宪法运行的直接影响。

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与宪法学的回应 下载:76 浏览:477

陈明辉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国家认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转型期国家面临的认同困境更为严峻。造成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支撑国家认同的原生性认同纽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消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建构出替代性的政治认同纽带来重塑国家认同。解决认同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是以宪法为认同纽带塑造国家认同,引导国家认同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原生性认同向基于公民身份和公民权的宪法认同转变。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方法包括:通过理想塑造认同,即以宪法中确立的共同政治理想凝聚国家向心力;通过利益塑造认同,即通过人权保障强化国家的向心力;通过程序塑造认同,即完善并践行民主制度,以民主的政治吸纳和政治整合功能凝聚社会共识;通过象征塑造认同,即以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为契机,推动宪法成为国家象征,增进国家认同。

埃及努比亚人问题的历史透视 下载:88 浏览:499

赵军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埃及努比亚人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难题。长期以来,埃及政府禁止公开讨论努比亚人的权利并否定存在相关问题。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努比亚人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努比亚人借助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和政治事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族群动员和政治参与,将回迁权作为争取族群基本权利的中心内容,并围绕回迁权与政府进行了多次博弈。2014年埃及新宪法将努比亚人的回迁权写入相关条款,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努比亚人问题的复杂性,短期内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或许仍会影响当前埃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民法一般人格权的创设技术与规范构造 下载:30 浏览:419

刘召成 《法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我国《民法总则》第109条创设了民法一般人格权,其构筑于《宪法》第37条和第38条所规定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基本权利之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分别为宪法个别人格权和宪法一般人格权,确立了人对其身体的自我决定的自由和对其人格的自我发展的自由。其不但为国家设定了不得侵害的消极义务,还为国家设定了保护其免受第三人侵害的积极义务。为履行该积极保护义务,民事立法者通过其法律形成活动将宪法人格权转化塑造为民法一般人格权,使其成为可直接在民事主体间主张的权利。基于宪法一般人格权所确立的人对其人格的自我决定和发展应被尊重的基本价值,民法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内核为自然人对其紧密人格领域予以自主和自我决定并排除他人干扰的权利。民法一般人格权属于构成要件未得到立法封闭性构建的权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其应采用保护领域理论予以规范化和具体化。民法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构成竞合关系而非候补适用关系。

人民团体在法律中的指代范围应符合宪法原意 下载:52 浏览:394

陈赛金 《法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人民团体"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在宪法中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的团体组成单位,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八大团体。现行法律中有15部规定了"人民团体",部分法律存在"人民团体"概念指代范围不明或扩大的情况。"人民团体"指代范围的扩大,突破了宪法原意,导致法律规范间发生冲突,影响法制统一性和严肃性,也为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境。现行法律对"人民团体"指代范围的理解和适用应严格遵循宪法原意,对于因立法问题而导致的指代范围扩大问题,应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合宪性审查等路径进行法制统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逻辑 下载:32 浏览:284

彭錞 《法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出现"不足"和"过剩"现象。前者表现为公开实效不彰,后者指公开申请权滥用,由此导致对现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违反宪法逻辑的批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基础是参与民主原则。宪法定位上,其基本性质对应参与民主,而非代议民主;核心功能指向民主参政,不限于维权救济;内在限度追求理性有序,避免过犹不及。宪法展开方面,该制度反映人民的4种主权者地位。在此视野下,现行制度在设计上整体符合宪法逻辑,"不足"和"过剩"的根源在于其实际运行未能落实其宪法基础和定位。从宪法展开的角度考察,此轮修法在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内部管理信息界定、政府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衔接与协调,以及公民就不当公开或错误信息提起行政诉讼等问题上仍有待完善。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效能案例库型构问题研究 下载:85 浏览:990

杨阳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效能”一词,为面向公共管理大类、政治学类、法学大类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嵌入“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视角,以型构为经验学习目标的效能案例库为着眼点,从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及最终采行的实际行为等五个层面来探究《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型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浅谈宪法与行政法的执行效力与应用范畴 下载:82 浏览:1036

谢晖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作为我国的治国基础,法律的执行与创新是国家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维护基本人民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期间,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宪法与行政法是我国法律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文主要从二者的执行效力与应用范畴展开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与借鉴。

论行政法对宪法的积极功能 下载:121 浏览:1892

刘爽 吴先立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战略规划的深刻推进,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也面临着制度体系全面发展的需求,各类法律应势逐渐完善中,逐步构建起中国独有的权威法律体系。其中宪法一直是国家法律体系中最高地位最具权威的法律内容,是其他诸多法律的总原则,可以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实施与执行提供原则指导和参考依据,宪法实施必将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题中之义。行政法作为宪法之外的另一传统公法分支,在公权力的控制和私权利的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行政法与宪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对宪法起着一定的积极功能,包括对宪法理念的制度化功能、宪法权利的实现功能、宪法动态化功能、宪法主体适用性功能、宪法的补充和发展功能。本文将从行政法与宪法基本概念与内在关联分析入手,并重点阐述行政法对宪法制度化、权利实现、动态化、适用性、补充与发展等五大积极功能,希望可以为相关法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政治效力与法律延伸 下载:156 浏览:2032

温承超 《法学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本文对宪法宣誓制度进行类别划分,回顾国内外宪法宣誓制度的历史,得出我国急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宪法宣誓制度这个结论。宪法宣誓制度能够激发并强化宪法宣誓主体的使命感,有利于公民尊崇和遵守宪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但实施现状有待优化,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后细述了解决方法。

论我国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下载:409 浏览:2182

刘成雨 《法学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作为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序言是否和宪法条文一样具有法律效力,是学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不同国家的宪法序言因其内容的不同其效力也会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各个国家的宪法序言效力,结合学界主流观点,谈谈对宪法序言有无法律效力的观点和认识。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