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孢粉数字化分类检索系统——LuoPacias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 下载:86 浏览:480

罗伦德1,2 唐志3 石胜强1,2 《生物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孢粉编码检索系统(LuoPacias)的研制原理、方法、特点和试用效果。LuoPacias是将孢粉形态构造特征规范化、数字化、序列化、系统化,并将其标准图形和各种应用资料格式化后,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的检索鉴定孢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系统以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孢子花粉形态专著为主要资料依据,以物种为基本单位进行数字化编码(双十位)处理而成。LuoPacias 5.0版本已收入万余种孢粉及其分布、生态、地质、医学、营养、古环境等应用资料。可以从孢粉的形态构造特征的编码、学名、汉名、科名、地质时代、致敏特性、营养等级等7方面开展检索工作。本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方法,具有提示编码,按图编码,图图对照,减字检索,邻码转移,直调文献等16种功能。经多位初学者试用表明,它是一种易于学习、使用方便、检索快速、资料丰富的孢粉数据库系统。

基于CT技术的稻田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下载:76 浏览:482

张静举1 陈晓冰2 郑思文3 马蕊3 甘磊1,2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是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广西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水稻-油菜轮作和双季稻处理条件下,利用CT扫描原状土柱,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计算获得土壤孔隙数量、弯曲度和孔隙连通性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土壤结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轮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双季稻区,孔隙度和孔隙数量均值(0.457%,451个)大于双季稻区(0.345%,358个),弯曲度及连通性(1.332,0.474)也大于双季稻区(1.272,0.217),但两者的水力半径没有明显差异。水旱轮作由于减少了土壤淹水时间,改善了土壤胶结状态,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和延伸,导致孔隙结构发育更好,导水性更强,是促进水稻田土壤结构改善和水分运移的倡导模式。

岩溶地区管波解译溶洞精确尺度的探讨 下载:97 浏览:494

赵德振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管波探测法解译溶洞的发育情况是新兴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详细介绍了管波探测法的原理和外业施工流程,并结合广州北站安置区项目工程实践,对管波探测法在岩溶勘察中精确尺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钻探和实际施工对比,发现管波对于溶洞大小和顶底板位置的解译精确尺度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同时说明管波能够解译的溶洞精确尺寸目前来看在0.5~1.5 m范围内。

岩溶发育区地铁穿越断裂带基坑承压水突涌应急处理技术 下载:85 浏览:489

谭佳1 涂文博2 张鹏飞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1期

摘要:
岩溶发育区地铁穿越断裂破碎带时,基坑开挖施工中坑底极易发生突涌风险,严重影响地铁线路施工的安全及进度。以某穿越断裂破碎带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例,详细分析总结了断裂破碎带引发承压水突涌风险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坑内蓄水临时抢险措施及设置隔水层、综合注浆处理的整治方案。基坑抽水试验表明基坑内因断裂破碎带裂隙产生的过水通道得到了有效封堵。采用基坑外侧注浆切断断裂破碎带引起的涌水通道,并结合基坑内垂直分层注浆封堵坑内涌水点的综合注浆法,可有效解决岩溶发育区穿越断裂破碎带基坑的承压水突涌问题,成果可为岩溶发育区基坑承压水突涌的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高密度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下载:67 浏览:479

朱哲锋 李云锋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7期

摘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前进,建设用地日益狭小,对项目周边地基沉降及土体变形控制较严格,而我国南方建设项目多位于石灰岩洼地水文地质区,场地内基岩为石灰岩,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且岩溶发育强烈,如何既保证周边项目地基稳定又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和工期,为该类型施工建设的难题。以广州市某广场基础施工为例,详细描述了高密度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岩溶地区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技术工程实例 下载:67 浏览:471

陈晓阳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6期

摘要:
以杭州某工程为例,针对其覆盖性岩溶及破碎带不良地质条件对基础选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基础工程的技术特点及设计难点,从施工难度、造价、工期综合考虑提出了采用浅基础加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提出施工工艺和控制要点;经过试桩和检测结果得出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溶洞处理具有良好效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参考。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静载试验受力性能研究 下载:84 浏览:475

郑凯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研究、了解岩溶地区桩基础的受力性能,摸清桩基承载性状和桩土作用机理,为岩溶地区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支持。选取工程案例桥梁13-2#桩为试验桩,通过试验方案设计、测试设备的埋设和现场加载测试所得数据分析,明确了试验桩的受力状态,分析了溶洞对桩身受力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该桥桩基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综合物探技术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下载:67 浏览:403

郭海峰 王中荣 王晨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10期

摘要:
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查明岩溶发育情况。采用传统钻探方法,以点带面,很难对岩溶发育做出准确判断,结合工程实际,通过采用综合物探技术与钻探手段相结合方法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解决了岩溶地区工程勘察难题,为今后岩溶发育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岩溶地区基桩钻芯法和高应变法综合应用研究 下载:57 浏览:461

赵汉亮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2期

摘要: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特别是目前常用的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桩底持力层有溶蚀、溶洞,或者因桩底附近有溶洞,清孔困难导致沉渣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现象。针对岩溶地区的特殊性,钻芯法检测是检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因素,有可能导致不能对沉渣及持力层进行综合评判,或者检测发现质量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检测,综合以上各种条件,高应变法可做为首选的验证方法。结合高应变法跟钻芯法检测综合分析,对工程后期处理意义重大。

岩溶复合地层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下载:5 浏览:137

张新宏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对于深基坑的防水、防渗、做好基面处理、提高支护刚度具有很好的作用,而广泛应用于软卧地层深基坑工程。因岩溶的复杂性或工程处理措施不得当、不及时,其土建风险和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大,有时风险后果极为严重,甚至直接关系到基坑开挖成败。依托某地铁深基坑工程实践,以项目难点为切入点,对岩溶地质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岩溶探测方案比选、岩溶处理、敏感地区施工技术进行介绍,提出安全保障措施,以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下载:64 浏览:456

杨林 朱明 何愿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在该流域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时所取得的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其进行了地下水质量和污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可直接饮用(Ⅱ~Ⅲ类水)的占82. 1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和不能直接饮用(Ⅴ类水)的分别占9. 27%和8. 61%,流域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重。

上忙碑隧道岩溶涌突水风险研究 下载:43 浏览:284

任祥 陈游东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永德(链子桥)至耿马(勐简)高速公路内的上忙碑隧道位于我国云南省,该隧道所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隧道洞身穿过岩溶地区,溶蚀管道与宽大裂隙发育,进而产生较大的溶蚀通道以及相互连通的暗河系统,易产生涌水突泥的风险。通过实地调查、钻探及物探等基本手段查明了隧址区环境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岩溶发育特征、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垂向分布特征展开分析研究,采用径流模数法和降水入渗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给出了涌突水危险性分段评价。研究表明,隧道施工中遇地下管道系统或地下暗河,可能发生较大规模涌突水现象,可溶岩段内岩溶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总体为一般-较高危险。

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研究——以平塘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81

蒙正永1 谢刚2 陈阳2 肖玖军2 张蓝月2 董艳艳2 潘伯娟2 李可相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为研究区,运用2010、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平塘县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及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平塘县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4 085.20 hm2,占全县监测土地总面积的29.32%;石漠化程度以轻度(占比48.84%)和中度(占比47.81%)为主;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林地上;对比2010年石漠化监测结果,从石漠化演变类型来看,全县石漠化严重状况有所缓解,石漠化土地逐渐向良性演变,但局部石漠化程度有所加剧。从石漠化转移矩阵来看,潜在石漠化增加最为显著,主要由轻度、中度转化而来;中度石漠化减少最为显著,主要转化为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从变化速率来看,平塘县石漠化面积年变化量为-2 323.08 hm2,年变化率为-3.07%。总体来看,平塘县石漠化变化的主要类型是潜在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的适用性研究——以广西典型岩溶区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49

黄艳霞1 梁志鑫2 王玉杰3 王云琦3 王彬3 顾剑红3 李一凡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岩溶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流域类型探讨——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下载:89 浏览:477

赵娟1 周国富1 蔡雄飞1 刘春艳1 许幼霞1 代克志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5期

摘要:
在岩溶山区开展小流域合理划分是进行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以贵州省典型岩溶山区盘州市为例,在1∶5万地形图及Landsat8 OLITIRS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 GIS软件进行小流域的自动提取,并根据《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对所提取的微流域进行边界检查、归并,最终提取小流域415条。盘州市小流域有完整型小流域243条、区间型小流域81条、坡面型小流域6条、其他类型小流域85条。为了满足我国南方广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小流域划分需要,应将受峰丛、洼地和盲谷等特殊地貌控制且无法划分到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3种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小流域划分为一类,并命名为"盲谷-洼地型"小流域,进而补充修编到《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中;针对"盲谷-洼地型"小流域的治理方略和具体措施应有别于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小流域。

高密度电法对地形起伏条件下的岩溶发育探测研究 下载:55 浏览:486

林士宝 吴荣新 胡富 彭欧 元超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探究高密度电法对起伏地形条件下岩溶发育探测的可行性,通过基于有限元法与最小二乘法建立的起伏地形下正反演数值模拟,探究了该方法在起伏地区的进行岩溶发育探测的理论可行性,并对位于丘陵地区的工程场地进行了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探测出多处相对低阻封闭圈异常,解释为隧道灰岩层中存在多处溶洞且溶洞之间具有一定的连通性,在起伏地形下高密度电法可以应用于岩溶发育范围探测。

高密度电法立体显示技术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下载:55 浏览:240

陈亚乾 李天 普新凯 李凯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9期

摘要:
岩溶给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为直观分析岩溶分布规律,引入基于Matlab三维可视化功能的高密度电法立体成图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某高速路和建筑物场地的岩溶探测项目中,获得了电阻率剖面的立体成果。同时通过对立体成果中视电阻率的异常形态、数值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区域的岩溶分布规律和范围。对比地质资料和现场情况,此次应用研究表明,高密度电法剖面的立体显示能够准确地反映岩溶等地质情况。

综合物探方法在输电线路桩基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下载:66 浏览:347

吕明 王永刚 杨明瑞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8期

摘要:
某220 kV输电线路桩基施工过程中,塔腿侧壁遇溶洞导致垮孔。为准确判定该溶洞是否沿桩基底部发育,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采用高密度电法与五极纵轴测深法进行综合探测。通过剖面对比分析可以确定,侧壁所遇溶洞沿C腿底部发育,溶洞顶部埋深为9.8 m,高4.5 m,宽约2~3 m,且为独立封闭填充型溶洞。最后通过钻孔验证基本查清了桩基底部溶洞发育情况,为C腿底部溶洞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贵州岩溶地区塌陷测量效果探讨 下载:42 浏览:388

张德实1,2 杨炳南1,2 沈小庆1,2 何帅1,2 张德全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贵州岩溶地区多见由隐伏溶洞诱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密度电法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查中。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贵州岩溶地区一个地面塌陷勘查项目应用为例,建立了无物质填充、全物质填充、半物质填充三个不同岩溶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并用实测数据进行正演、反演计算,分析异常性质、规模等,最后与已知钻孔控制的地层与塌陷位置实地情况综合对比分析,利用半物质填充模型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发现地面塌陷下方隐伏溶洞位置。结果显示,该法能够为岩溶地区分析、治理塌陷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川南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48 浏览:419

张宏光 《天然气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进一步落实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指导寻找大规模发育的岩溶缝洞系统,以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从野外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分析了茅口组岩溶缝洞群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剖析了研究区茅口组典型的岩溶缝洞气藏,总结了四川盆地茅口组缝洞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及天然气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沉积期,川南地区广泛发育的高能生屑滩相沉积为岩溶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后期岩溶作用是岩溶缝洞储层形成的关键;②通源断裂和规模断层岩溶缝洞体共同控制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和富集高产;③归纳总结出断背斜岩溶缝洞富集体、断潜高岩溶缝洞富集体、层间断层岩溶缝洞富集体、断向斜岩溶缝洞富集体等四类天然气富集模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