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CT技术的稻田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下载:76 浏览:492

张静举1 陈晓冰2 郑思文3 马蕊3 甘磊1,2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是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广西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水稻-油菜轮作和双季稻处理条件下,利用CT扫描原状土柱,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计算获得土壤孔隙数量、弯曲度和孔隙连通性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土壤结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轮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双季稻区,孔隙度和孔隙数量均值(0.457%,451个)大于双季稻区(0.345%,358个),弯曲度及连通性(1.332,0.474)也大于双季稻区(1.272,0.217),但两者的水力半径没有明显差异。水旱轮作由于减少了土壤淹水时间,改善了土壤胶结状态,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和延伸,导致孔隙结构发育更好,导水性更强,是促进水稻田土壤结构改善和水分运移的倡导模式。

岩溶地区管波解译溶洞精确尺度的探讨 下载:97 浏览:498

赵德振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管波探测法解译溶洞的发育情况是新兴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详细介绍了管波探测法的原理和外业施工流程,并结合广州北站安置区项目工程实践,对管波探测法在岩溶勘察中精确尺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钻探和实际施工对比,发现管波对于溶洞大小和顶底板位置的解译精确尺度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同时说明管波能够解译的溶洞精确尺寸目前来看在0.5~1.5 m范围内。

高密度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下载:67 浏览:488

朱哲锋 李云锋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7期

摘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前进,建设用地日益狭小,对项目周边地基沉降及土体变形控制较严格,而我国南方建设项目多位于石灰岩洼地水文地质区,场地内基岩为石灰岩,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且岩溶发育强烈,如何既保证周边项目地基稳定又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和工期,为该类型施工建设的难题。以广州市某广场基础施工为例,详细描述了高密度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岩溶地区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技术工程实例 下载:67 浏览:478

陈晓阳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6期

摘要:
以杭州某工程为例,针对其覆盖性岩溶及破碎带不良地质条件对基础选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基础工程的技术特点及设计难点,从施工难度、造价、工期综合考虑提出了采用浅基础加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提出施工工艺和控制要点;经过试桩和检测结果得出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溶洞处理具有良好效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参考。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静载试验受力性能研究 下载:84 浏览:481

郑凯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研究、了解岩溶地区桩基础的受力性能,摸清桩基承载性状和桩土作用机理,为岩溶地区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支持。选取工程案例桥梁13-2#桩为试验桩,通过试验方案设计、测试设备的埋设和现场加载测试所得数据分析,明确了试验桩的受力状态,分析了溶洞对桩身受力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该桥桩基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岩溶地区基桩钻芯法和高应变法综合应用研究 下载:57 浏览:468

赵汉亮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2期

摘要: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特别是目前常用的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桩底持力层有溶蚀、溶洞,或者因桩底附近有溶洞,清孔困难导致沉渣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现象。针对岩溶地区的特殊性,钻芯法检测是检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因素,有可能导致不能对沉渣及持力层进行综合评判,或者检测发现质量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检测,综合以上各种条件,高应变法可做为首选的验证方法。结合高应变法跟钻芯法检测综合分析,对工程后期处理意义重大。

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研究——以平塘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88

蒙正永1 谢刚2 陈阳2 肖玖军2 张蓝月2 董艳艳2 潘伯娟2 李可相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为研究区,运用2010、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平塘县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及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平塘县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4 085.20 hm2,占全县监测土地总面积的29.32%;石漠化程度以轻度(占比48.84%)和中度(占比47.81%)为主;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林地上;对比2010年石漠化监测结果,从石漠化演变类型来看,全县石漠化严重状况有所缓解,石漠化土地逐渐向良性演变,但局部石漠化程度有所加剧。从石漠化转移矩阵来看,潜在石漠化增加最为显著,主要由轻度、中度转化而来;中度石漠化减少最为显著,主要转化为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从变化速率来看,平塘县石漠化面积年变化量为-2 323.08 hm2,年变化率为-3.07%。总体来看,平塘县石漠化变化的主要类型是潜在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贵州岩溶地区塌陷测量效果探讨 下载:42 浏览:394

张德实1,2 杨炳南1,2 沈小庆1,2 何帅1,2 张德全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贵州岩溶地区多见由隐伏溶洞诱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密度电法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查中。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贵州岩溶地区一个地面塌陷勘查项目应用为例,建立了无物质填充、全物质填充、半物质填充三个不同岩溶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并用实测数据进行正演、反演计算,分析异常性质、规模等,最后与已知钻孔控制的地层与塌陷位置实地情况综合对比分析,利用半物质填充模型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发现地面塌陷下方隐伏溶洞位置。结果显示,该法能够为岩溶地区分析、治理塌陷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碳酸钙改性滑石施加量对土壤重金属铬的形态影响研究 下载:50 浏览:497

林华1,2 王义安1,2 陈功宁1,2 KONG CHHUON3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通过将碳酸钙与滑石按照摩尔比2∶1混合后,在马弗炉中1150℃焙烧2 h后得到改性滑石,然后利用XRD、FTIR和BET对其进行系统表征,最后通过土壤培育实验探讨碳酸钙改性滑石不同施加量(添加量分别为0%、0.5%、1%、2%、3%和4%)对土壤铬形态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碳酸钙改性滑石主要物相组成为Ca2Mg(Si2O7)和少量的Ca3Mg(SiO4)2,疏松多孔,平均孔径为18.809 nm,通过FTIR可以观测到明显的特征峰Si-O-Si,改性滑石有效硅含量高达19.09%。施加该材料在土壤中可以通过形成硅酸盐络合物来改变土壤铬的形态,有助于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可交换态含量,最大降低幅度能够达到60%以上,并且对碳酸盐结合态有着明显的降低效果,但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影响不大,对于有机物结合态含量同样有着降低的效果。在第60天的时候,施加量为0.5%时,土壤中铬的残渣态含量增加了15%。过量的施加该材料会导致土壤的pH变成强碱性,因此适当的施加该材料有助于改变重金属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有助于降低铬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可以治理重金属污染。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在岩溶地区的注意事项 下载:84 浏览:454

吴顺彬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6期

摘要:
岩溶地区地形地貌丰富,这也为地质勘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可能会出现勘察不够准确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最终勘察质量,甚至会导致岩溶地区建筑物因地基不稳而出现严重变形情况。本文就简单探讨了在岩溶地区展开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几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点。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在岩溶地区的注意事项 下载:66 浏览:438

吴顺彬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5期

摘要:
岩溶地区地形地貌丰富,这也为地质勘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可能会出现勘察不够准确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最终勘察质量,甚至会导致岩溶地区建筑物因地基不稳而出现严重变形情况。本文就简单探讨了在岩溶地区展开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几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点。

华坪岩溶地区水库渗漏分析及处理探讨 下载:11 浏览:379

雷蕾1,2 《低碳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华坪县地质条件复杂、水库众多其中尤以岩溶水库为多。本文阐述了岩溶水库的特征,分析了岩溶水库渗漏形式和原因,提出了处理岩溶水库渗漏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具体处理方法。

华坪岩溶地区水库渗漏分析及处理探讨 下载:12 浏览:347

雷蕾1,2 《低碳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华坪县地质条件复杂、水库众多其中尤以岩溶水库为多。本文阐述了岩溶水库的特征,分析了岩溶水库渗漏形式和原因,提出了处理岩溶水库渗漏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具体处理方法。

富水岩溶地区地铁隧道拱盖法施工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下载:196 浏览:2630

杜军卫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为研究富水岩溶地区地铁隧道拱盖法施工的关键控制技术,以贵阳某地铁站施工为例,首先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施工环境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其次介绍了复核初支拱盖法隧道开挖方法,最后配合超前帷幕注浆措施,形成隔水帷幕以加固软弱围岩。研究表明: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准确掌握地质情况,采取复合初支拱盖法与超前帷幕注浆加固能够较好地解决富水岩溶地区地铁隧道的施工问题。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