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收获》刊载小说的数据性考察(1979—2018) 下载:48 浏览:398

战玉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采取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NLP(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技术支持:谷臻故事工场),以《收获》复刊以来四十年(1979—2018)所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意在从整体上分析《收获》新时期的办刊方针与编辑策略、作家群体的构成特点、刊载小说的风格题材及影视改编的相关规律。

“外国人教师”的学术反思——洪子诚文学史观念转型的一个节点 下载:46 浏览:395

李建立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二十年来,从学人研究的角度做探究的还不多见,特别是少有人关注这本著作中具有范式转换意味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撰史"的写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这本著作的"前身"是一份课程讲稿。洪子诚于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教师",为日本学生讲授过"近世中国文学"课。为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基础框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是1990年代知识转型的"先声"。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下载:46 浏览:388

李震 《中国文学》 2018年7期

摘要: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史学化”还是“历史化”: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下载:63 浏览:396

钱文亮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如何概括和评价1990年代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倾向与问题,本文认为不宜单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将其归纳为"史学化",因为"史学化"只是"历史化"思潮的诸面向之一。发生于1990年代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化"思潮既借鉴了福柯思想中对于传统哲学、美学诸问题、概念的本体论怀疑与解构,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反形式主义和非历史化研究的认识论倾向,在具体的文学史研究中引发对1980年代纯文学观以及启蒙主义所主导的文学史观的普遍反思与重构。与此同时,"历史化"在方法论上更是对于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具体运用与实践,是1990年代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进行研究的主要策略和有效方法,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不同侧重的学术面向。

“日常经验”的历史及其“还原”诗学——论田中禾小说的历史叙事 下载:51 浏览:360

孙先科1,2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田中禾从笔记小说集《落叶溪》开始,经长篇小说《匪首》《父亲与她们》《十七岁》,到近期的《模糊》,集中书写、勾画了一个类似"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文学地理学形象、一个重新语境化、谱系化了的现代农商社会:牌坊街。作者从边缘视角切入,以小商人及其后代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他们的"日常经验"为主要内容,写出了"大时代"当中"小人物"的悲喜歌哭。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乡谊、亲情、母爱的伦理价值构成了"日常经验"的主要内容,田中禾的历史叙事明显具有不同于"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美学内涵。

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进展与路径 下载:49 浏览:387

黄发有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史料整理的系统化,典型个案研究的推进和提升,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学术化和历史化,研究理论的深化。当代文学期刊研究要突破惯性,首先要让研究"活"起来,其次要让研究有人无我有的特色和绝活,再次不能就期刊论期刊,最后研究视角与方法要多样化。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实践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启示 下载:20 浏览:405

时胜勋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在文学理论研究遭遇危机之际,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文学批评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使命。它能拯救理论吗?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对文学批评做出新的分析。文学批评是一种话语实践。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表现为学院派批评和大众媒介批评两种,它们背后都有潜在的价值诉求,即本体价值诉求与功能价值诉求。二者从顶层上设计了文学批评的话语机制,即介入写作与介入社会。作为这一话语机制的落实,文学批评的物质性力量、社会学力量、人文学力量,各尽其职,由此完成文学批评话语实践的整体进程。通过这一复杂的文学批评话语实践,文学批评成为"活的""有力的"文学批评。就此而言,用批评拯救理论并非不现实。文论或可借由这一话语实践观照自身的危机,反躬自省,实现理论的自我救赎。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知识化”现象 下载:85 浏览:484

斯炎伟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不时体现有一种"知识"的眼光与意识,它将"问题的探讨"降格为一种"知识的言说",甚至是某种"常识的复述"。对常规性史料的绝对信任与过度依赖,使研究活动难脱某种特定话语之下的知识窠臼。将一些热门的学术理念视为"公理"并加以"结论"式运用,极大限制了研究活动对问题的个性化发掘。缺乏问题意识的"材料流"结构以及急于将对象"本质化"的话语模式,使研究活动成了知识的陈述或判定,从而阉割了研究主体的思想与历史的复杂。

从“文革后”到“新时期”——论日本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方式 下载:65 浏览:457

孙若圣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内被命名为大一统的"新时期文学"。但在脱离国内政治语义场的日本中国学界,文革后的当代文学有"文革后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三种指称方式。笔者考证发现,"文革后文学"主要在80年代中前期普遍使用,代表了学者们在无法判断中国文坛走向的情况下对中国文学的中立性称谓。"新写实主义文学"出现于80年代初期,使用该命名的学者主要受到来自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的影响。"新时期文学"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才逐渐为日本学者接纳。在日本学界的研究语境中,"新时期"并非国内认为的预设性指称,而是日本学者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10年左右的观察后承认其文学价值的表现。

社会性文学奖与当代文学的隐性运作机制——以《小说月报》“百花奖”为个案的考察 下载:32 浏览:375

左玉玮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百花奖"的大众评选性质体现了文学评奖从权威向大众的位移,它以读者为中心,将通俗叙事美学作为价值评价尺度,从而在官方意识形态与先锋文学之间创制出一种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文学新类型。"百花奖"促成了从读者—编辑—奖励—作家环环相扣的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这一机制与政府文学奖一同构成了协同治理的文学秩序,并对不在秩序之中的写作者进行召唤。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他者化境遇 下载:127 浏览:1366

刘佩珍 李素娟 《中国文学》 2023年11期

摘要:
中国的文学是由各个民族文学共同缔造,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却逐渐缺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确认了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却依然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的命名导致文化身份的他者化、著述文学史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境遇他者化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在学术处境上的他者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他者化的境遇,希望能够建立理想的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使得各民族文学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积极发展。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载:267 浏览:1702

范新 《文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在现代生活当中,精神满足需要依靠文学来提供支撑,所以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就要进行深刻的研究,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需要依靠目前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去。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本文中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进行探讨,并且研究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问题。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