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变动实证分析 下载:31 浏览:216

张宝玲 《中国经济》 2019年5期

摘要:
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相关实证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绝对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会有所降低;持久收入的增长,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影响不大;暂时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会所有降低;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会有所降低;预期收入的增加,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消费不确定性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会所有降低。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下载:12 浏览:143

邓阳 《中国经济》 2019年1期

摘要: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在收入分配改革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因而本文聚焦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通过构建划分收入群体的城镇居民跨期收入理论模型,讨论收入差距对二者的影响。同时运用2000-2016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的动态面板模型,分区域对财产性收入及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消费水平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转移投入能够促进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的基本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有效提升的相关建议。

我国居民的社会地位认知、收入差距和消费支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调查数据 下载:84 浏览:371

杨宝玉 《中国经济》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地位、收入差距与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关系。首先,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消费支出存在积极影响,同时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地位性消费也存在积极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低于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其次,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主观社会地位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得到了强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第一,应当关注社会舆论导向,避免过度物质化的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第三,推动国家的遗产税征收。

教育水平代际流动性会影响收入差距吗——基于机会不平等视角 下载:82 浏览:478

林晶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从中等收入家庭与农村低收入家庭对子代教育投资差异巨大以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两个经典的社会现象出发,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2003年及2013年的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父辈教育水平对个体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其一,教育水平与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二,父辈教育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居民收入分化的重要原因,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高教育水平家庭与低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理念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子代教育的投资意愿产生明显分化;而教育投资意愿的分化又会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最终导致不同教育水平个体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政府应坚定教育投入均等化的立场,在公共教育层面,努力实现不同区域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平衡,在资源再分配层面,将教育资源向父辈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倾斜,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化。

代际收入流动趋势研究 下载:51 浏览:62

施婷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测算不同群体、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首先,采用转换矩阵测算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流动性,全面的展示流动性具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收入阶层的最底层的流动性最小,子辈收入跳跃的阶层数越大,概率越小,即难度越大。其次,基于各种指标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算不同分位数下的代际收入的流动性,结果显示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流动性较小。最后,结合代际收入流动趋势现状和特征,提出完善教育体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等政策建议。

省区内部FDI的空间集散及其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250

谢小平 卢嘉琪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而区域间的开放次序和外资利用水平也有着明显差异。FDI的空间集散是否会影响地区的收入差异?本文拟基于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考察近年各省区内部FDI空间集散的规律,并就FDI空间分布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正趋于分散,这种分散化的结果主要是由省际差异的缩小所导致的;但在各省区内部,FDI的空间分布仍集中在少数城市。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各省区内部FDI空间分布越集中,其收入差距越大;而且,这种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东部省区内部,FDI空间集散对其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更大。本文的发现可加深对引进外资和地区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解。

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下载:75 浏览:804

宋涵韬 《金融研究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中国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对不平等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使用2000-2020年中国32个省(不包括港澳台)的收入分配、金融发展等数据,对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做了较为创新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城镇的不平等有减弱作用,对农村的不平等有加剧作用,这两种效应分别来源于对城市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和对农村高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另外,本文还创新地加入省内财经类毕业生占比作为工具变量,显示结果较为稳健。

数字经济影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与机制 下载:56 浏览:521

​刘文袆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5年3期

摘要: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一直以后都深受国家领导的重视,城市发展太快而乡村发展却较为落后,更有些农村被列为重点贫困地区,二者形成两极分化。面对现在的社会形势,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经济的规模以及占比也越来越重,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的出现使得数字经济更突出。当我国开始实行居家办公,少出门,少聚餐的政策时,这一决定无疑是给实体行业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对于数字经济来说,这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大部分的开始选择使用线上消费,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城乡居民的发展也具有深刻影响,电子信息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地区与城市信息的发展的沟通,但是尽管如此,城市的发展跟乡村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我国现在势在必行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关联性的统计检验 下载:254 浏览:2575

倪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1年4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收入不平等问题也日趋严重。有研究显示,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构成了当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部分,1996—2007年城乡间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平均高达60.9%(陈建东,2010)。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均衡稳定发展,应重点解决居高不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而首当其冲就是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关联性的统计检验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下载:125 浏览:1031

钱玮 《金融研究杂志》 2023年5期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变革,稳定经济制度和经济市场的进步以及帮助脱贫等状况都起了很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经济进展相对美洲、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还比较滞后。为此,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先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农民收入的机制做出了假设,再联系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豪斯曼检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实证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惠普金融经济的增长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减少0.003个单位;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减少有着促进作用,相反,政府助农财政支持、农村居民就业水平这几方面的因素则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小。因此,在农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通过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引入数字技术来减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进而促进各商业银行发展边缘农村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北五省面板数据 下载:161 浏览:1375

曾诗涵 木尼热•艾尼瓦尔 李越 《金融研究杂志》 2022年7期

摘要:
普惠金融数字化助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收敛。本文以西北五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政府支持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衡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普及,增加西北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三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