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的学堂乐歌——以白话新诗的发生为考察维度 下载:56 浏览:437

谢君兰 《中文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白话新诗的发生存在丰富的整合维度,在近代学校音乐背景下诞生的学堂乐歌是其中极具诗体价值的部分。这些乐歌将古典诗歌元素、译介词汇元素与儿童歌谣等丰富的语言形态都整合到音乐旋律的麾下,如果从新诗视角加以考察,其实就是对多重语言资源的自然吸纳。从作者心态和时代思想环境看,这一语言特征与词作者平和从容的抒写状态紧密相关,也得益于乐歌歌词对于当时文学文类格局以及"历史进化论"的有效规避;从读者来看,乐歌在学校场合的集体演唱,则逐渐影响到学生对音乐乃至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与审美趣味,酝酿了新诗读者在白话文层面的语言习惯。

被忽略的颓废主义诗人朱维基 下载:43 浏览:334

李朝平 《中文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新诗中的颓废主义一脉向来乏人问津,职是之故,以翻译而著称的朱维基,其颓废主义的诗歌实践便长期被湮没。为了敞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实存的颓废面向,在厘清颓废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从"绿社"的理念主张入手逐渐走近朱维基,首先辨析了他所承受的西方影响,然后从官能描绘、身体主题以及死亡书写等方面对其诗歌的颓废特质予以重点探究。此项个案研究旨在表明,颓废主义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重要一翼,只有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才能将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推向深入。

《新诗蠡测》意义之蠡测 下载:57 浏览:411

王家新 方邦宇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冯至的重要诗论《新诗蠡测》,在深广的历史和诗学背景下来审视新诗的发展,深入反思了既往新诗史的问题,进而对困扰新诗发展的自由与形式、情感与理智、个人与大众(社会)等冲突,提出了恳切的建言。

何其芳的自传性写作与自我检讨 下载:64 浏览:385

刘璐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何其芳写于延安的自传性诗歌充满了矛盾、分裂和自我检讨,这与他追求进步的意愿和解释自己的压力相关,也与抗战初期延安鲁艺同志亲密交往的文化环境和日常性生活检讨会的制度有直接关联,何其芳追求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具有鲜明革命指向的延安文化逻辑之间不免微妙的偏离与彼此"错认"。正是超然的抒情方式和"青春情结"使他始终陷于"看风景"的结构中而与周遭世界相疏离,难以突破主体状态,也带来了主体的矛盾和苦恼。

制造“新青年”:“五四”前后的郑振铎 下载:64 浏览:400

邱雪松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新青年"登上舞台既是时代的产物,亦是个体从知识体系到心理结构巨变的结果。本文通过郑振铎讨论作为个体的"新青年"形成的内外动因。郑振铎北京求学之初,仅是一名嗜读古籍的普通学生。在目睹"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年11月他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与朋友一道创办《新社会》,宣传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服务思想。以1920年8月创办的《人道》为起点,郑振铎开始寻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个人重心转向了文化批评与文学译介,成长为学生翘楚。在积累了足够人脉与资本后,1921年,郑振铎奔走倡导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为书记干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实现了由"五四"前的"少年"向社会"提灯人"的角色转变。

大势与人事:1949年后的开明书店 下载:64 浏览:395

邱雪松 《中国文学》 2018年11期

摘要:
1949年后,国家通过各项政策法令逐步加强对出版业的管理。在"一体化"的进程中,除了"政令"之外,"人事""运动"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加速器作用。开明书店于同行业中率先申请公私合营,出版总署采取"公私合作"的形式。在迈向更为彻底的合营路上,年长的管理层与以年轻人为主的中下层职员矛盾频发,再经过"三反五反"的冲击,已无一人对出版社有丝毫眷恋。最终出版社于1953年被青年出版社兼并,"开明书店"随之成为历史名词。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从北京到上海 下载:48 浏览:351

张屏瑾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北京、上海这两座新文学的中心城市,在新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比较1920—1930年代两地新诗的特点,能够观察到的,是中国现代意识生成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一则是人文主义式的自我认同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深思,而在上海,都市的物质现代性和新的感觉结构,成为现代诗"再发生"的一大重要基础,从中亦可看出早期城市文学在北京与上海的不同表现。

钱锺书的诗乐关系观及其诗学意义 下载:51 浏览:352

潘建伟1,2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钱锺书对诗乐关系的问题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其征引中西诗乐文献之众多、涉及议题之丰富,在同时代人中罕见其俦。他认为诗与乐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有其各自的特性,诗应该借鉴音乐的境界,但不能强和音乐的旋律;诗又必须重视文字的节奏,其自身的声音就可给人以情志的陶冶、情绪的净化。这种对诗乐关系的思考符合近代以来诗的发展规律,即诗应立足语言的本位,才能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诗又需借鉴其他艺术,才能为自己提供新的力量。

新诗史上的叶公超 下载:59 浏览:334

张洁宇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作为新月派著名批评家的叶公超,在新诗史上也做出了独特贡献。他曾主编《新月》《学文》两大文学刊物,是新月派言论阵地的守将;他曾于清华大学等高校中教授英美文学,培养和提携了大批年轻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尤为重要的是,叶公超高度关注新诗发展,他积极参与新诗理论建设和西方诗学的译介,成为艾略特及其《荒原》汉译的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释者。他对新诗格律等问题的讨论也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旧学新义:后期陈三立诗学的现代观 下载:57 浏览:398

潘建伟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陈三立的诗学大致可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分成前后两期,从早期在创作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但并不稳定的诗思在后期逐渐得到凝定与升华。后期陈三立的诗论集中体现于他的《顾印伯诗集序》一文提出的"约旨敛气""洗汰常语""综贯故实"与"色采丰缛"四个方面,这些主张虽与早期新诗理论截然相对,却与1930年代现代派的诗学观点极相吻合。由于后期陈三立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总结、归纳他的诗论,比较分析他与现代派诗人在论诗主张上的相通相应,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新旧诗学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认识他对于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意义。

汉语新诗的“百年滋味”——以来自旧体诗词的责难为讨论背景 下载:58 浏览:408

朱钦运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自新诗在百年前诞生起,它与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不断被提及而从未有定论的话题。无论是用古典诗词的美学标准或历史成就来衡量、校准新诗,还是以旧诗创作的"道统未绝"来反向证成对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甚或认为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诞生夺取了文学的主流地位而挤压了旧诗的生存空间——这些命题都如话语幽灵般缠绕在关于新诗的认知上,同时也构成了人们看待旧诗在当代的生存处境的一大迷思。本文拟从以上命题出发,针对已满百年的新诗历史,基于古典传统及当代诗词对新诗在普遍意义上的责难,再行讨论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纠葛。

寻求与建构:论焦菊隐的戏剧翻译 下载:61 浏览:360

李鑫1 熊辉2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戏剧翻译是焦菊隐戏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他戏剧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的戏剧理论发展和戏剧导演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焦菊隐的戏剧翻译整体上与时代特征相契合,顺应了"五四"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抗战时期民族艺术的发展。此外,焦菊隐的戏剧翻译反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从翻译目的、译剧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层面呈现了他的戏剧翻译观,并对其现实主义导演风格的实践和话剧民族化思想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超验语气到与诗无关——西川与新诗的语气问题研究 下载:76 浏览:479

敬文东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新诗该如何表达复杂的现代经验,这个问题可以从语气角度加以深刻探讨。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后,虽然在长相、身板和三围方面与后者大异其趣,却宿命性地携带了汉语的世俗性基因,在语气上承续了汉语的古老传统,用感叹的语气表达世俗的、人间的复杂经验。而受宗教—神学思维和《圣经》的影响,西川继承了其中的超验性训诫语气,为新诗输入了此前未曾有过的调式,得以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转换经验,丰富了新诗的表现维度。西川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空灵、臆想、无中生有的超验境界,在一个绝对世俗化的国度出现,从而有限度地修改了汉语的世俗特征,为汉语诗歌诉说形而上的神性世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算得上西川的诗歌新路数为汉语诗歌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川诗歌中的训诫语气,受制和无所遁形于超验和神性,而没有任何现实内容,处于自为运转的状态,难以处理复杂的现代经验。面对历史的强行进入和独一无二的现实感,西川被迫发生了两次语气转向。西川的第一次语气转向,乃是世俗性的感叹语气和超验语气有比例的相互杂糅,形成了箴言体式的混杂语气。这种混杂语气,从泛道德主义的角度批判社会,为西川的诗歌提供了反讽的诗意,也为处理悖论的现实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案,丰富了新诗的表达能力。西川的第二次语气转向,乃是转向为说话体。但是强调浓郁的现实感和滔滔不绝的语势的说话体,并没有恰当的运转,而是有意放纵自己的潜意识,最终沦为毋须再议的、与诗无关的废话。

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发明”与“重塑” 下载:81 浏览:500

罗小凤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一直以来,诗歌"重返现实"或"介入现实"等呼声反复成为学界热点。时至新世纪,随着各种新媒体全面介入社会各个领域,"现实"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明显迁移,导致诗与现实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媒介即现实,进入诗中的"现实"不过是"现实"本体的镜像,无法真正呈现,亦无法重返和"介入",诗人只能调整其与现实的关系状态,对现实进行"再塑","发明"新的现实,建构诗与现实的新型关系。

视觉转向与形似如画——中国早期新诗对风景的发现与书写 下载:87 浏览:497

万冲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自然有亲密的关系。蕴含具象形体和内在精神的自然,常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也濡养、提升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自然观和生命观的差异,诗人观照自然的方式迥然有异,书写自然的美学策略和美感经验也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古典山水诗歌为参照,探析中国早期新诗发现和书写风景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与自然同感共振的诗人,以独具特色的"味感—呼吸型"感思方式,将自然领悟为静穆平淡的德性山水。在"五四"时期,崇尚科学理性、凸显独立自我的诗人,从自然风景中脱离出来,将其作为观察和认知的对象,这构成了现代诗人发现和书写风景的前提和起点。自我意识觉醒、成为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独立主体后,诗人用视觉为主的认知方式,捕捉到了含有丰富形体特征的"流动的风景"。在此一时期的写景诗歌中,诗人选用唯一的词语确保描述与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关系,达致形似如画的审美效果,令主体感知与客体形质精确相符,克服了人和风景之间的间距,初步建立起一种新的书写风景的美感机制。

微创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下载:226 浏览:2198

沈新诗 杨茂修 王强 张杰 董靖宇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微创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院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行对比调查,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直接外侧入路,观察组SuperPATH入路,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与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髋关节功能对比有差异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无差异性,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针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选择微创SuperPATH入路方式,早期疗效显著,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有助于缩短切口长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