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尼罗罗非鱼高迁移率族蛋白4(TOX4)基因克隆及其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下载:51 浏览:284

江栢坚1,2 张志强1,2 巫祎琴1,2 于劼豪1,2 黄瑜1,2 简纪常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为了解析与胸腺细胞选择相关的高迁移率族蛋白4(tox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family member 4,TOX4)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响应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和鉴定尼罗罗非鱼TOX4基因(GenBank登录号:XP003458812)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序列,对推导的TOX4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其亚细胞定位特征,以及在尼罗罗非鱼头肾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征,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TOX4基因在健康鱼各组织及响应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TOX4基因的ORF全长为2 004bp,编码667个氨基酸,预测TOX4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9 060,理论等电点为4.69,无信号肽序列及跨膜结构,具有一个HMG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OX4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均显示,尼罗罗非鱼与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 TOX4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qRT-PCR分析显示,TOX4基因在健康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TOX4基因主要在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nonspecific cytotoxic cell, NCC)和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中表达;经无乳链球菌感染后,尼罗罗非鱼脑、头肾、肠道和脾脏中TOX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并在感染后12h(脑、头肾、肠道)和48h(脾脏)达到峰值。研究表明,TOX4可能参与尼罗罗非鱼响应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尼罗罗非鱼清道夫受体基因Scara3的克隆及病原微生物刺激后的表达响应 下载:43 浏览:342

胡惠玲1,2 汪志文1,2 黎源1,2 鲁义善1,2 简纪常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为探究清道夫受体3(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member 3,Scara3)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得到罗非鱼Scara3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Scara3在健康尼罗罗非鱼组织分布及细菌、病毒感染后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尼罗罗非鱼Scara3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3 889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827bp,编码608个氨基酸,具有跨膜结构域和胶原(Collagen)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发现,Scara3氨基酸序列在脊椎动物中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显示,Scara3蛋白在全细胞分布;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Scara3基因在健康罗非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血液、肠道、皮肤和胸腺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经脂多糖(LPS)、灭活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罗非鱼头肾白细胞后,Scara3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经灭活无乳链球菌和Poly I:C刺激后,肠道、头肾和皮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表现出时序性。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活动中,Scara3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后期硬骨鱼类中Scara3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蛋白乳酸菌活载体口服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 下载:88 浏览:498

蔡玉臻1,2 刘志刚1 卢迈新1 可小丽1 高风英1 曹建萌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链球菌病是威胁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研制出免疫效果好、操作简便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本研究构建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穿梭质粒pNZ8124-Sip,通过酶切和测序验证后电转化乳酸乳球菌NZ9000,获得能够诱导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乳酸菌活菌载体疫苗。采用SPS-PAGE电泳摸索最佳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以获得最大表达量,通过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利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灌胃口服免疫尼罗罗非鱼,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获得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通过nisin诱导表达大小为48 ku特异性蛋白,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PAGE电泳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其中胞内可溶性蛋白浓度达7.65 mg/mL;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为100 ng/mL nisin诱导6 h;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诱导蛋白可与鼠抗His标签抗体特异性结合。口服免疫结果显示,中浓度组(2.24×1010 CFU/mL)和低浓度组(2.24×10~9 CFU/mL)免疫2次能够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和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中浓度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为41.0%。本研究可为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无乳链球菌鱼源株与人源株差异表达蛋白 下载:80 浏览:474

郭长明1 袁橙1 武彩红1 朱善元1 刘广锦2 陆承平2 刘永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以斑马鱼和巨噬细胞作为体内、外感染模型,比较无乳链球菌鱼源株GD201008-001与人源株A909的致病性差异,利用iTRAQ技术和质谱分析技术进行差异表达蛋白鉴定,以期为揭示无乳链球菌不同宿主来源株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实验通过测定菌株GD201008-001、A909的斑马鱼半数致死量和巨噬细胞吞噬率,比较二者致病性差异;提取全菌蛋白,经i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鉴定,质谱数据用软件Mascot 2.2和Proteome Discoverer 1.4进行查库(Uni Prot数据库)鉴定及定量分析,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GD201008-001毒力显著高于A909;通过iTRAQ分析两株菌差异表达蛋白,发现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较为广泛,在鉴定出的368个差异表达蛋白中,GD201008-001中上调表达蛋白193个(比值>1.5),下调表达蛋白175个(比值<0.667)。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这些蛋白主要涉及26个生物学功能,14个通路,推测Clp X、Glm S和Cps IVK可能在两株菌致病性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阐明无乳链球菌不同宿主来源株致病性差异奠定了基础。

2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206 浏览:2056

张梦 高飞 朱素菲 邓秋连 黄玉开(通讯作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分析2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GBS)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至2023年全年期间内各科室收治的26例GBS血流感染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科室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急诊科门特及新生儿科等,所纳入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培养、脑脊液培养情况及药敏结果。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GBS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及耐药表型。结果 GBS血流感染26例患儿中,早发型12例,晚发型14例。晚发型症状主要以脑膜炎和发热为主,占50%和64.3%。药敏结果青霉素、氨苄西林、利奈唑烷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而患儿对莫西沙星药物和左氧氟沙星药物产生得到耐药性概率一致都是3.8%;患儿对红霉素耐药性66.7%(10/15)、克林霉素耐药性66.7%(10/15)一致,作为红霉素药物、克林霉素药物同时耐药都是固有表型(constitutive macrolide-lincosamide Streptogramin B,cMLSB);5株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敏感,敏感率为33.3%(5/15);同时,并没有在相关试验中发生阳性菌株(iMLSB),试验名称为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D-抑菌圈试验;而且没有发现患儿对红霉素耐药但是对克林霉素药物存在敏感性,且经相关试验发现阴性菌株(M型),试验名称为D-抑菌圈试验;除此以外,也没有发现患儿对克林霉素存在耐药性,但是对红霉素药物相对敏感或者中介为L型表型。结论 新生儿GBS血流感染在临床具有高死亡率、致残率等特点,在疾病发生后,患儿存在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风险,例如:重症肺炎、败血症等。此外脑膜炎为晚发型GBS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仍是治疗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及高危新生儿预防GBS感染的首选药物。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