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效法与抵拒:孙中山晚年对苏俄道路的选择性认同 下载:61 浏览:271

何金凤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后,将目光转向苏俄,并在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开始了"联俄""师俄"历程。但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他始终以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标准,在积极效法苏共组织模式、学习借鉴苏俄建军经验的同时,对苏俄国家现代化的终极制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都持抵拒态度,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社会改革而不必经过阶级斗争实现各阶级人民均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鲁迅晚年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预感与忧思 下载:62 浏览:357

王彬彬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九一八"之后,鲁迅便经常或直接或间接地谈论抗日救亡问题。鲁迅预感到日本必不会仅仅以侵占东北为满足,必定欲将整个中国置于其铁蹄之下.;而鲁迅同时预感到,日本人侵占中国后,必定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以达到在精神上愚弄、麻醉中国人的目的,而中国人的奴性则将进一步加剧。鲁迅为此忧虑不已。鲁迅晚年时时谈及金元和"满清"这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的情形,就是为了警醒国人。鲁迅晚年更有一种"明末情结",因而谈及明末的文字特别多。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明末社会的腐败、黑暗和剿杀清流,正是导致亡国于"满清"的根本原因,而现实又与明末极其相似。总之,"九一八"之后,鲁迅是十分关注日本侵华问题的,是时刻顾念着国家的安危的。

列宁晚年创新的哲学精髓 下载:62 浏览:410

王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札记)》是列宁晚年最后论著、"政治遗嘱"中的重要一篇,蕴涵着他一生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总结和思想精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二)带有小农国家特点的俄国社会主义特殊道路;(三)东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与特殊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哲学基础,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的源头活水。

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 下载:56 浏览:356

易彬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前所见的穆旦晚年诗歌是个人写作、时代语境和编者意愿共同融合的一种奇妙混合物。本文运用文献学的汇校视域细察这种复杂的状况,既可见在"197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作家写作与时代语境、个人境况之间的特殊关联;也能凸显当代作家文献整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之清理,如写作时间和异文的厘定以及作品整理者的相关意图的辨析。

“虚妄”、“油滑”与晚年情怀:《故事新编》新解 下载:57 浏览:477

汪卫东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梳理《故事新编》的写作过程,本文考察了"油滑"产生的起因和过程,这背后有鲁迅两次绝望中思想与写作的复杂转换。源于绝望,由荒诞到"虚妄","油滑"潜滋暗长。"油滑"基于"虚妄"意识的形成,"虚妄"超越绝望中的一系列悖论,表现在创作中,"油滑"油然而生。"油滑"在《故事新编》中具有"润滑剂"的功能,让所有矛盾的对立项消除了界限,达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多维思想与艺术境界,《故事新编》的奥秘,就在这一情怀和境界中。

废名的晚年心态与《废名小说选》 下载:58 浏览:388

刘新林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废名小说选》是废名生前唯一一部小说选集,它呈现了废名晚年作为文艺"志愿兵"和文学家两种形象的交织。作为文艺"志愿兵",废名试图通过选择篇目和修改语言来修正过去的形象,但文学家的自觉又使修改不彻底。由于重视乡土题材和语言经验,最终使选本呈现出淳朴、自然、健康的美和富有青春朝气的文学风貌。这影响了此后的作品选本和作家研究。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下载:82 浏览:775

王绪欢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4年8期

摘要: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驱,列宁在其晚年对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政权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为新生红色政权的建设制定了新的规划。列宁晚年对文化问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并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当时的俄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浅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形成历程。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