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发现的穆时英佚文佚简考释 下载:57 浏览:400

杨霞 陈建军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穆时英全集》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三十余篇穆时英佚文。但穆时英佚文尚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其致胡适一通信函,《社会日报·每周电影》上的《关于"尘无随笔"》,上海《晨报·晨曦》上的一篇《社中偶语》,以"龙七"笔名发表的《论战时颓废》,被暗杀前所拟一则启事稿,均未收入《穆时英全集》。《国民新闻》上的数十篇社论,大多出自穆时英之手笔。另外,《晨报》《时代日报》上署名"伐扬"的文章,《国民新闻》"每日座谭"栏内署名"真一"的文章,亦疑为穆时英所作。

版本视域下的“十七年”长篇小说 下载:45 浏览:390

罗先海 金宏宇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研究应沿着"版本—文本—变本"的视域推进。首先应识察长篇小说版本本性、版本内容构成和物质形态变化导致作品版本演变,呈现版本密度频、版本源流杂、衍生版本多等特征。其次应把版本构成置换为文本构成,着重考察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关联,副文本的在场史料信息在参与正文本阐释过程中,也使历史化叙述路径走向更深的学理层次。最后还应落脚到变本视域,突出文本"纵"的维度,重点关注小说文本修改,这种修改常常导致作品艺术质量的损耗。这是一种不同学科角度的整合型叙述。通过关注版本本性、文本构成、变本蜕化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十七年"长篇小说乃至当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花间词人的水景书写与词体体性呈现 下载:46 浏览:285

汪超 《国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花间集》的水景书写除实相外,还有虚相水景的呈现。室内虚相水景借屏风画、图案呈现,词作的文本、历史记忆的表达也会形成虚相水景,是花间词人别具特色的创造性书写。《花间集》书写的水域大多在南方,描述的水面去壮阔化,水景与山景的叙述二元化。与唐前文人相比,花间词人多以美好的笔调书写南方。《花间集》所选作品受作品题材和作者审美倾向影响,书写习见而柔婉的景观,呈现出"花间范式"。后世接受、认同该范式,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体性认识。

捧角活动与近代女伶群体的发展 下载:66 浏览:399

李妍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一般认为,近代捧角活动作为都市大众的娱乐方式之一,多具备史料价值,而少有学术意义。但在近代戏曲史的发展中,无论舞台艺术的演变抑或是伶人的生存状态都普遍受到捧角活动的影响。以女伶为例,表演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女伶队伍的不断膨胀,其背后离不开捧角家的支持,女伶对生活、艺术的选择也多受捧角活动的干扰,在利弊交融的作用下,女伶行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发展趋势。因此,捧角活动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对都市文化的阐释,它对戏曲形态发展的影响同样值得学者关注。

中国古印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下载:63 浏览:387

屈彤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中国印章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字在日本被普遍接受,与汉字有关的印章也很早就传入了日本。隋唐宋元明时期,随着遣唐使、留学生和僧侣的往来,中日之间的印章交流也更加频繁而深入。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官印主要是对隋唐官印的承袭,只是在效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省简和改造。到了日本中世纪,日本印章受到了中国宋元明私印的影响,同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性,充分表现出日本善于取人之长为己所用的民族特色。

“周鲁迅”是内山书店店员发明的吗? 下载:53 浏览:250

沈闪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8期

摘要:
鲁迅首次赴内山书店是在1927年10月5日,此前,"周鲁迅"的称呼即已在社会上流行,且起码可追溯至1924年1月。思庵先生认为"周鲁迅"之称呼是内山书店店员发明的,此论断恐有失准确。同时,鲁迅本人对此称呼并不认同,为尊重鲁迅起见,还是不要称之为"周鲁迅"的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