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坍塌事故风险演化复杂网络模型及消减对策研究 下载:42 浏览:339

罗秋实 杨高升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12期

摘要:
为预防坍塌事故,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采用事故案例分析法从116起较大及以上坍塌事故中识别出76个风险,提取出157条事故链,构建坍塌事故风险演化网络(CREN)模型;运用Pajek分析拓扑特性以明确坍塌事故风险演化规律;基于免疫理论对CREN的网络效率进行仿真,明确最优免疫策略和关键风险点;根据分析结果为坍塌事故的预防和风险消减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CREN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最优免疫策略是DC免疫策略;控制违章作业子系统可使CREN网络效率降低近40%;坍塌事故是多种类型坍塌事故衍生的结果。

技术与制度交互视角下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估 下载:50 浏览:313

杨涛1,2 薛松1,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在"外生性政策规制"导向下,利用扎根理论从技术与制度维度提炼出21个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内生性因素。利用ISM方法识别内生性因素影响路径,根据FID原理,确定各个节点的状态模糊集和概率模糊集,计算价值节点的频率矩阵,并以JM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与制度相互影响、协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市场调研、财务能力是建筑企业绿色转型内生性驱动因素;构建的ISM-FID方法能有效评估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为提升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博弈视角下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 下载:43 浏览:353

张云宁 李叶钦 欧阳红祥 宋亮亮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3期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差异做出的政策创新。将PPP应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农民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分担的意义,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角度研究田园综合体PPP项目风险分担,构建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和农民三方相互威慑讨价还价模型,并给出精炼贝叶斯均衡,并通过案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参与风险分担是农民充分受益的前提,且农民的参与能够有效分担其他两方的风险管理压力,为缓解田园综合体PPP建设"落地难"的状况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大型项目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研究 下载:43 浏览:376

高艺 杨高升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大型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进而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但过多的公众参与可能导致项目决策成本增加。所以要为项目决策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模式,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平衡这一矛盾关系。通过研究,设计了连续型公众参与模式库并且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社会稳定风险最小化和项目决策成本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了大型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较强,对于项目决策者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基于云物元法的水利工程BIM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下载:46 浏览:316

张云宁 秦韬 欧阳红祥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为探究BIM条件下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立足于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以内可持续性和外可持续性为子系统,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和管理5个准则的BIM条件下水利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筛选和权重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云物元构建了BIM条件下水利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选取两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BIM运用层次的深入可以带来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可持续性的显著提升,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可持续性下降。

工程安全文化传播模型构建与仿真 下载:57 浏览:385

赵珊珊 杨高升 孙誉颖 韦丁 夏欣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9期

摘要:
基于社团网络结构和改进经典的网络传播模型,构建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的SIR模型,探讨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规律。对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得出结论:良好工程安全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率先被低级工程安全文化覆盖,以模块化系数0.5为界,对良好安全文化覆盖规模影响方向不同;低级工程安全文化传播的感染率与传播速度和规模同向变化;低级工程安全文化最大传播规模不随易感态初始值增加的比例递减,当免疫态初始值为15%时,低级安全文化规模为最低值0.135,低携带低级工程安全文化的员工初始值更有利于控制其最大传播规模。并针对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的主体和对象,提出管理建议。

基于BIM竣工模型的医院智慧运维系统集成研究 下载:60 浏览:368

张玉彬1 赵奕华1 李迁2 贾琼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6期

摘要:
基于三维建模和分析技术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不仅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方案可视化、性能分析、冲突检查、标准检查等,还可基于BIM竣工模型来支持工程运营系统的集成和设施维护。以江苏某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建设为背景,结合设备设施管理,将医院建设BIM竣工模型、IBMS系统集成与医院运维管理的系统模块进行集成,构建了BIM竣工模型的运维管理与医疗服务集成的实施框架,通过系统集成和共享形成一体化集成框架并论述了一体化集成实施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障碍,对医院运用BIM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具有参考价值。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补贴机制设计 下载:49 浏览:355

朱保霞1 王卓甫1 秦亚飞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日渐增多,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模式和政府补贴机制设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着综合管廊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考虑了合理投资回报率,假定某种收费方式的前提下,运用净现值法计算出补贴金额,建立可变补贴和固定补贴相结合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并运用逆推归纳法求解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从而设计了政府、项目公司和管线单位三方共赢的灵活补贴机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提出完善项目补贴机制的建议。

房地产开发雨水利用激励机制研究 下载:70 浏览:380

魏营1 杨高升1 俞妙言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10期

摘要:
我国房地产开发雨水利用的发展面临开发商动力不足与政府激励力度不足两大问题。遵循激励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雨水利用的外部性特征,量化雨水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估非对称信息下政府与开发商间的博弈关系,设计政府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模型。研究发现:开发商努力程度不可观测时,最优的政府激励机制要求开发商在获得激励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激励成本与开发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和外生随机变量方差正相关,与开发商努力边际成本和溢出性收益负相关。并采用算例分析实际操作中政府最优激励水平,为制定激励政策提供依据。

回应性监管理论下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社会化监管机制研究 下载:70 浏览:368

蒋昆1 汪玉亭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9期

摘要: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领域的社会化监管作用日益显著。由于目前的工程建设市场主体政府监管与市场化发展进程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从剖析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监管现状出发,结合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回应性监管理论,提出了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社会化监管机制,分析了社会化监管机制包含的主体、内容以及手段,揭示社会化监管本质是信用规范化动态发展过程的观点。为构建新常态下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社会化监管模式奠定基础。

淮北南部区地温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499

柴萌1 王振龙2 陈元芳1 欣金彪3 胡勇2 梅海鹏2 董国强2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五道沟实验站1964~2018年55年实测地温及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SR检验和累积距平,系统分析该区域地温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浅层地温的年代变化一致,呈逐年代升高趋势,深层地温的年代变化存在差异,呈波动式上升,且上升幅度小于浅层地温;不同季节地温的变化趋势性存在差异,0~160 cm地温春、冬季显著上升,夏季除5 cm深处外显著下降,秋季只有80 cm、160 cm深处地温呈显著下降趋势,320 cm深处地温春、冬季下降趋势非常显著,夏、秋季无明显趋势;不同深度、不同季节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0~80 cm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敏感,320 cm地温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春、冬季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而夏、秋季则不敏感。

东北地区混凝土施工的人因差错分析 下载:69 浏览:442

李舒仪1 张云宁1 赵炜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6期

摘要:
如今的工程项目日益复杂,且东北地区由于低温期漫长、温差大,对混凝土施工的细节要求更高。结合东北地区施工特点,绘制人因差错发生过程和纠偏示意图,用人因事件树的条件概率计算结果来验证纠偏效果。通过查阅相关数据,计算人因差错对混凝土的影响程度值,比较不同检查次数后残余人因差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探究施工质量问题的来源,汇总东北地区常见人因差错。在考虑人的纠偏能力后,人的操作成功率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有保证。且随着检查次数增加,每次检查的效率呈下降趋势,建议选定一次全面检查来控制人因差错。

中国海外水电项目建设期内跨界风险博弈分析 下载:58 浏览:397

许俊丽 舒欢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2期

摘要:
以密松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建设期内中资企业存在的跨界风险及其危害,避免项目所在国政府中途违约,助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性的两人博弈模型。根据博弈均衡结果分析,当政府守信效率低于某一值时,中资企业必然遭受跨界风险;当高于该值时,中资企业以一定概率发生跨界风险。并提出降低跨界风险发生概率的措施: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约金额度;强化公关意识,提高履约效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小履约成本;善用媒体营销,宣传跨界风险危害。

街舞与健美操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下载:84 浏览:486

李云 《中国体育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街舞与健美操同为群众性体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且相互影响。为帮助街舞与健美操更加普及,街舞与健美操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分析街舞与健美操之间的关系、两种运动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及两种运动相融合后的教学价值进行具体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发展身体协调性,提高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环境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实证研究 下载:59 浏览:448

晋海1 康欣颖1 王彬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摘要:
对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降低行政机关行政诉讼败诉率,促进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环境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公众认同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环境行政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年度、行政行为类型、地区等不同维度对败诉案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在环境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平均败诉率较高,且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关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执法不规范,多数部门未建立环境行政风险防范体系是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通过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诉后评估与追责机制等措施构建环境行政风险防范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环境行政机关败诉率。

控制单元核定及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以江苏省太湖流域为例 下载:71 浏览:421

黄娟1 逄勇2 邢雅囡1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4期

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太湖流域为例,围绕核定区域水环境容量、推动许可证与容量总量有效衔接等问题,建立了面向排污许可证实施的控制单元核定及水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将江苏省太湖流域划分为70个控制单元,计算得出控制单元内部单位污染负荷对控制断面最不利水质影响比在65%~88%之间。经核算得到各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太湖流域2011年COD和NH3-N的入河量削减率与水质超标率相差基本在20%以内。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政策效力评估——基于2008~2018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下载:59 浏览:332

艾丽娜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8期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008~2018年"河长制"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政策量化分析,并且构建政策效力评估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政策整体效力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且变动趋势与政策数量大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河长制"的年平均效力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波动,且年平均效力值普遍较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值普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政策主体地位较低,政策文本中一般政策目标明确但涉及到详细的量化指标却较少。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的政策效力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需要多元力量参与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注重明确政策目标和具体的量化指标。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 下载:53 浏览:430

张小强1 冯彬1 王云燕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干旱胁迫指数(DSI)来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评估DSI的干旱监测能力,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遭遇了极端干旱。作物受灾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其中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20%、12.7%和13.2%。空间分布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地区均遭受了持续干旱,干旱期间强度从轻度到极端。将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DSI与SPI的变化趋势在时间尺度较为一致,DSI和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的相关性系数最高(r=0.58),农业气象干旱的监测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DSI具有监测我国西南地区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极端干旱的能力。

土壤污染司法审判实证探析——以162份裁判文书为样本分析 下载:53 浏览:361

邵波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对土壤污染环境案件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现象普遍存在,耕地污染需要着重治理;案件所涉当事人农民居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土壤污染刑事案件判罚较为轻缓;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不到位;案件的上诉率较高,继而对提升环境审判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此提出加强对农耕土地的治理、探索环境污染强制保险责任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土壤污染罪名的建议。

践行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治理:价值内涵、实践场域和行动取向 下载:42 浏览:370

颜玉凡1 叶南客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在公共文化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这种系统治理以文化治理理念的变迁演进和建构价值理念自信为国家制度场域,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建构文化生活自信为文化生活场域,以重塑文化产业的公共精神和建构文化生产自信为文化生产场域。它需要在文化行政中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发挥公共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治理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围绕居民文化诉求,通过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来展开文化生活治理;在文化生产中秉持公共价值关怀,发挥文化生产治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并在多层面协同治理中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主要角色,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共治。这种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建构性功能,能够不断巩固文化自信。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