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如何治理中国?——吕思勉对儒法政论的阐述 下载:42 浏览:228

王锐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吕思勉虽以治古史为业,但他是在用社会科学的眼光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演进轨迹,审视其中的基本症结,进而为革命寻求一条比较合理的道路。在此关怀下,中国政治传统影响极大的儒、法二家学说便成为他持续关注的对象。他认为官僚及其后备军成为秦以后中国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利益集团",许多政治问题皆与此相关。由此出发,儒家的政治主张主要源于对上古社会图景的追忆与改造,虽然充满理想性格,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践,特别是不能克服官僚集团所带来的各种弊病,只能在社会伦理层面有助于化民成俗。与之相对,法家学说因具有对现实政治状况展开冷静分析的特征,所以能直指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基本症结,并提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因此,在维系政治的正常运作上,吕思勉认为法家之效反而高于儒家。如何充分洞察、借鉴儒、法二家的政治学说,对于理解中国古今政治运作,思考中国未来变革之道极为重要。

“三达德”之变体及其历史意义 下载:87 浏览:376

李若晖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先秦儒学以仁、智、勇为"三达德"。武士之勇以行动为目的,武士自身成为工具;谋士之智以获胜为目的,以他人为工具。孔子在二者之上镇之以"仁",揭示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兼具仁、智、勇"三达德"的君子必将从道不从君。商鞅、韩非试图以法家理念重新拆分三者:"仁",被简化为"亲亲"而不能推及仁民爱物;"智",被束缚在国家机器中成为处理行政事务的"贤"而不再具有是非之心;"勇",在军功爵之名利诱导下以行动为工具追求"尊",其哲学根基是人的行为必基于欲求。由此,法家以欲求构建制度,国家结构被二分为"尊亲"与"忠贤",尊爵被皇亲国戚垄断,其内以亲亲之爱维系;小圈子之外则明尊卑等级,以忠贤之德为晋身之阶。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