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养老保险制度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影响 下载:99 浏览:504

周谷平 韩亮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获得充分的选择权是教育活动保持活力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基础设施"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能够有效地消解单位制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抑制。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养老责任主体明晰化、责任范围有限化、经费结算即时化、发放方式社会化,清晰地界定了高校和教师权利主体的边界,使高校与教师的关系实现了从行政隶属关系到以市场选择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转换。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而显著地扩大了教师个人的选择权,提高了高校选拔和配置人才资源的自由度,进而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大学学人独立人格的生长。

变革文化与学校教育改革 下载:69 浏览:501

阎亚军1 祝怀新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0期

摘要:
变革文化是学校组织内在的精神力量或意义体系,是学校变革能够发生与维持的基础。学校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然而部分学校参与教育改革的态度并不积极,缺乏变革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校变革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其核心内涵是进取、创新。学校变革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发现变化——适应变化——主动变革——管理变革"几个阶段,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应承担各自的职责。

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 下载:67 浏览:498

吴雪萍 袁李兰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美国研究型大学以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并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从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探索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与作用 下载:49 浏览:515

刘海峰 袁浪华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6期

摘要: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综合性大学对推进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提升教育学科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扩大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教育学科论著的规范性、拓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是学科命运共同体,都有提高教育学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使命,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共同的学科利益和前途命运,二者要携手同行,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提高教育学科的水平和影响。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下载:95 浏览:514

眭依凡1 李芳莹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之所以紧迫,不仅在于其是尽快实现我国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亦是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差距的战略选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学科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建设必须针对能够占据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以及在我国相对薄弱且受科技发达国家限制的高新科学技术。

梅贻琦与竺可桢通才教育观之比较 下载:57 浏览:451

周谷平 张丽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在近代中国,作为大学校长,梅贻琦与竺可桢都是通才教育的倡导者,但在"通才"内涵上,梅贻琦倾向于培养"全才",竺可桢倾向于培养"宏才"。在"通"和"专"的重要性上,梅贻琦主张"通"重于"专",竺可桢主张"通""专"并重。在导师制的建构上,两人都认为教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业,也要引领学生的人格。梅贻琦倡导导师制不仅理念先行,而且实践先行。竺可桢实施的导师制则体现了体系化、民主化和细节化的特点。梅贻琦和竺可桢的通才教育观体现了时代高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对我国当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论养老保险制度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99

周谷平 韩亮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获得充分的选择权是教育活动保持活力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基础设施"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能够有效地消解单位制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抑制。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养老责任主体明晰化、责任范围有限化、经费结算即时化、发放方式社会化,清晰地界定了高校和教师权利主体的边界,使高校与教师的关系实现了从行政隶属关系到以市场选择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转换。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而显著地扩大了教师个人的选择权,提高了高校选拔和配置人才资源的自由度,进而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大学学人独立人格的生长。

透析生活史研究在古德森教师研究中的角色 下载:87 浏览:504

赵康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生活史研究已日渐运用于当代教育研究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不仅较早地将其用于课程研究,还更多地用于教师研究。文章考察了古德森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分析了生活史研究在教师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教师生活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为在"中间地带"建构理论提供资源;为促成教师"叙事学习"和"叙事教学"场域奠定基础。指出运用生活史研究是古德森教师研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背后有其对教师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一思想在其教师研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而言,有诸多借鉴意义。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