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中国初期温州剧团的管理研究 下载:20 浏览:140

李冰冰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文艺领域持续推进。戏曲由于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成为新政权构建新的文艺政策的重心。政府希望通过对戏曲的改造,以加强对全国剧团及艺人的领导和管理,进而规范戏曲领域的自由市场。不过,政府的这一目标却在温州遇到了阻力。新中国初期温州各级文化部门对剧团的管理过程,既展示了受限于文化市场的持续存在,国家在基层的文化政策目标始终难以实现的困境,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社会的一种常态——放养式管理。

近代岭南地区演剧市场的变迁 下载:34 浏览:460

甘子超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摘要:
近代(清咸丰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粤剧因牵涉太平天国起义而几近衰亡。此后,粤剧伶人集合全行业力量建立"八和会馆",粤剧假借"京戏"之名继续开展演出。观看粤剧成为岭南各阶层的重要休闲生活方式之一。粤剧演员由挂靠外江班勉强维生,到以"吉庆公所"为据点联结起买卖双方。后期,资本力量掌控演剧市场,促使其高度商业化。

关公信俗与民间演剧述评——以山西为例 下载:66 浏览:358

刘霄 《当代艺术》 2020年3期

摘要:
关公崇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本身并不是以个人的历史功绩来阐述其文化内涵的,而是一种通过社会信仰、民间习俗、文艺作品等形式来传承的文化形态,戏曲表演更是传播、发展关公信俗的重要载体。山西作为关羽的故乡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祭祀演剧的资料,这些文字(或文物)直观地反映出当地关公崇拜的活动内涵,对关公信俗的形成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中晚期台湾中南部地区民间演剧活动考——以戏曲碑刻资料为中心 下载:132 浏览:639

段飞翔 《当代艺术》 2018年3期

摘要:
戏曲碑刻作为重要的民间戏曲文献,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史文献对戏曲信息记载之不足。在对遗存于台湾中南部部分市县618通清代碑刻爬梳之后,共获得25通涉及戏曲信息的民间史料。这些碑刻信息中记载的戏曲活动很多曾对移民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职业化演剧与市民化创作的互动——以夏衍、曹禺和于伶的剧作为例 下载:48 浏览:388

吴彬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2期

摘要: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为抗战剧运作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剧目建设,以专业作家和编外作家为主。由于作者队伍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剧社的剧目建设和演剧活动。夏衍的剧作,突出族群意识与离奇情节;曹禺的剧作,贴近市民生活与观众心理;于伶的剧作,"诗俗化合","涉笔成趣"。作为市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适应了观众需要,成为剧社演出剧目的重要来源。职业化演剧捍卫市民化创作,这是话剧发展的特殊规律。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