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 下载:44 浏览:392

张新国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主体性是人在其伦理行动中所展现出的自主的、能动的与合目的性的地位与特性的综合性范畴。儒学以其治世的文化特质而对主体性思想揭橥甚深。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在阐扬主体性时的"身"与"心"两个维度。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阳明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显学” 下载:46 浏览:256

张宏敏 《国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出于对"文化自信"的提倡以及视传统文化为"独特战略资源",再加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阳明语录及阳明学核心命题的关注与阐述,王阳明与阳明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图书市场上各种版本的《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不断推出,报纸期刊上登载的阳明学研究论文数量陡增,不同科研单位主办的阳明学研究辑刊不断出版,阳明学研究机构与王阳明研究会纷纷设立,"百家讲坛"性质的阳明学公开课持续开设,阳明学会议与论坛的频繁召开,各种级别的阳明学研究课题纷纷立项,这足以说明王阳明与阳明学的研究与阐释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显学"。而作为专业的阳明学研究者,则需要对当下的"阳明学热"进行理性反思。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议 下载:79 浏览:312

张学智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王阳明的"大良知",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重要来源,内圣自然连带着外王,外王不能离开内圣,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依据。不同于前人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不是直接坎陷出科学与民主政治之内容,而是经由一个理性方式上的转变,由道德理性转为观解理性,通过"理性的架构表现",完成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建构。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是在西方文化全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境况下,对传统与现实关系的洞见和主张,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牟宗三的哲学贡献与朱子思想新诠 下载:80 浏览:356

杨祖汉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其对朱熹的诠释有可商榷和完善的地方。依康德,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是互相函蕴的:从法则契入,需肯定自由意志;从自由意志契入,也需承认道德法则。此一区分可用来说明宋明理学中心学与理学的区分,朱子重格物穷理,是要从对道德法则的"真知"而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象山、阳明所主张的"先立其大"与"致良知",则如同康德所说的从自由意志来开始。心学与理学是互相蕴涵的两个义理型态,虽可区分,但并不能偏重。

王阳明论《大学》“至善” 下载:61 浏览:373

翟奎凤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阳明反对朱子于事事物物上寻求至善、寻求所谓"定理"之说,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观点,认为"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在《亲民堂记》《大学问》中,阳明对《大学》三纲领及其关系有系统整体的阐发,提出"至善是明德亲民之极则"的观点,这体现了阳明至善观的深化与发展;阳明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地从万物一体、仁体的角度来诠释明德亲民与至善,没有再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这是阳明至善观的一个突破,对此,其不少弟子未能予以充分注意。万物一体、仁体、至善与良知的贯通体现了阳明最后思想之化境。至善根源于天命之性,但其发见处在吾心,至善在心,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至善良知有自我开显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是阳明学富有鼓舞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诠释示例——以王阳明“南镇看花”心物关系为中心 下载:53 浏览:339

杜运辉1 吕伟2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南镇看花"是反映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条重要材料,围绕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引申出了丰富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南镇看花"的诠释主要有宇宙论、主客体认识论、直觉论以及现象学、实践论、价值论、意义论等诸多解读范式,这为我们反思"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饶有兴味的"解剖麻雀"的典型案例。其中诸多诠释范式之间的张力表明,如何在中、西、马对话互动中追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问题意识以及当代价值,仍然是今天中国哲学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

阳明心学的泛易学特质 下载:68 浏览:478

李振纲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却有丰富的易学思想。他精通易道,不仅知易乐易,而且玩易占易,对《易》有着特殊的敏感、彻悟和信仰。王阳明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文、游记、奏疏、书信,处处蕴含并洋溢出易道哲理和人文精神。心即易,易即心,阳明心易贯通的"道"在其亦儒亦宦、亦文亦武、亦顺亦困、亦真亦幻、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中得以亲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