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电动汽车产业的网络效应:识别与异质性检验 下载:45 浏览:390

孙晓华 孙瑞 徐帅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用户规模和配套设施构成了电动汽车使用的网络基础,如何发挥网络效应对于电动汽车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影响电动汽车购买意愿的理论机制分析,选择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对用户购买电动汽车考虑的主要因素展开调研,通过数据收集和处理,利用混合Logit模型对电动汽车产业的网络效应加以识别,并根据个体属性、用车习惯、消费者感知和环保意愿对总体样本加以分组,考察了网络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周围亲朋使用比例和配套设施建设能够增强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都十分显著;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存在着一定差异,对于有车一族和家庭年收入较高人群,网络效应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年行驶里程数和月长途出行次数越多、对电动汽车品牌和优惠政策更了解、以及环保意愿强烈的消费者,其购车决策也越容易受到网络效应的影响。

秸秆留茬对水田耕作影响仿真分析 下载:86 浏览:495

赵吉坤 宋武斌 《中国土壤》 2020年7期

摘要:
秸秆的留存关系到机械对土壤耕作的作业效率。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仅仅考虑还田秸秆,而没有考虑留茬秸秆的影响。为研究土壤耕作中留茬秸秆的影响,本文借助于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建立水稻土-旋耕刀-留茬秸秆相互作用的仿真模型。对带三种留茬秸秆(无留茬、留茬50 mm、留茬100 mm)的水稻田进行三种耕作深度(100 mm、150 mm、200 mm)的旋耕作业进行仿真,并对旋耕过程中留茬秸秆(#12、#13、#22)位移、土壤破碎情况、旋耕刀受阻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旋耕刀叶片的翻耕,导致土壤和秸秆颗粒的运动比较复杂。秸秆留茬高度、位置不同,旋耕作业中秸秆的运动、位移也不同。同时,留茬秸秆会与土壤颗粒发生碰撞,导致土壤颗粒多次位移,进而影响耕作效果。另外,留茬秸秆的存在还会影响旋耕刀耕作过程中的受阻力情况,且留茬越高,旋耕刀表现出受阻力越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建立土壤-旋耕刀-留茬秸秆相互作用模型,旨在说明留茬秸秆对耕作过程的影响,对秸秆留茬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于离散仿真的钢结构工程施工碳排放计量研究 下载:26 浏览:225

付菲菲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2期

摘要:
施工过程碳排放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施工碳排放的优化控制可带来较大的减排效应。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碳排放特性分析,构建了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的施工碳排放计量模型和方法,选用某展馆钢结构桁架拼吊装工程进行实例分析,设计了3种施工方案情景,共36种机械配置方案,分别进行离散仿真模拟,从碳排放、成本、进度3个目标分别进行了统计和情景对比分析,实现了施工碳排放的准确测评以及低碳约束下施工方案的优选,是对传统碳排放计量方法的补充和完善。

转向过程中插秧机车轮与水田土耦合分析 下载:76 浏览:473

赵吉坤1,2 丁启朔1 张文毅2 余山山2 《中国土壤》 2019年2期

摘要:
轮胎-土壤相互作用是地面力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水稻插秧机车轮和水田土壤交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研究插秧机转弯过程中流变土壤非线性运动过程,是揭示其复杂力学机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搭建多体动力学ADAMS与离散元EDEM双向耦合平台,基于双向耦合方法,模拟研究插秧机转弯过程中车轮与水田土壤相互作用运动机理;对比分析试验软泥层深度、承载力和黏附力,进行耦合模拟结果的可行性分析;模拟分析土壤颗粒力和位移时程变化,进而分析双向耦合微观机理。随着转弯角度的不断加大,车身外侧车轮较内侧车轮运动过程中水稻田土壤产生明显的运动;运动过程中水稻田泥土向两侧明显分离,且在车轮的表面有一定的黏附,并随着车轮的滚动逐渐脱落,但仍有少部分黏附在车轮侧壁。插秧机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土壤破碎颗粒均发生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运动,车辙的产生与水稻田颗粒内部受力状态及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数字图像水印Matlab仿真 下载:69 浏览:388

严学阳1 彭禹2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数字图像水印MATLAB仿真,数字水印技术是属于图像隐藏技术的一个分支,在维护数字信息版权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保密特性。本文以二值化灰度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离散二维余弦变换的基本原理设计水印嵌入算法及水印提取算法,实现了数字图像水印的嵌入和提取。具体实现方法通过一款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和仿真功能的软件MATLAB进行算法的实现和仿真测试,由仿真实验结果知本文所设计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在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和鲁棒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基于EDEM输送带输送物料模拟研究分析 下载:65 浏览:425

施军 《中国机械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皮带输送机广泛运用于大型养路机械设备中。如何分析计算物料群离开输送带后的运动轨迹是设计及运用皮带输送机面临的重要问题。运用离散元(DEM)法模拟和分析输送带输送物料的过程,得出输送带在平抛和斜抛的状态下,球形物料和类似正方体物料离开输送带后的运动轨迹,计算出水平方向上物料的抛射距离范围,同时验证了传统计算方法的局限性。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而言,离散元法在研究输送带输送物料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基于Petri网的柴油机装配线建模分析与研究 下载:69 浏览:478

宋运动 张接信 《中国机械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柴油机装配线是复杂离散的动态系统,运用传统的方法来改善装配线平衡、提高产量很难达到预定目标。以某企业柴油机装配线为研究对象,依据Petri网理论,并根据相应映射规则建立了柴油机装配线的流程模型和基于工序的Petri网模型,求出了模型的关联矩阵和可达标识图,验证了模型的活性和可达性,为进一步优化装配线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依据。

铁路除沙车固定铲集沙效率分析及优化 下载:43 浏览:361

郜建忠1 杨摄2 赵晨磊2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根据Hertz-Mindlin接触模型,结合离散元理论,研究分析沙粒接触的数学模型。以风沙地区沙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获得沙子物理参数,并以此建立基于EDEM软件的单叶片集沙仿真模型。对比除沙车固定铲圆弧角度为90°、80°、70°、60°时,活动铲向后抛沙过程中沙粒的聚集程度、速度及方向,计算出在额定工况下4种固定铲角度下排沙所需功率。总结得出当固定铲圆弧角度在70~80°时,沙粒聚集程度最大,同时高度适中便于排沙机构的安装,效率最好。

5G技术赋能离散制造业智能应用 下载:19 浏览:194

罗振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20年6期

摘要:
文章分析5G技术对传统技术及产品的相关性与可替代性以及离散制造业智能应用对移动网络的需求,针对5G在离散制造业的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基于5G+MEC的离散制造控制管理系统架构,阐述了基于5G及相关技术的离散制造智能应用优势。

基于深度学习与二维离散小波分解特征相融合的adaboost人脸识别模型 下载:56 浏览:388

黄健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小波分析、深度学习和adaboost分类器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传统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仅仅提取了小波分解的低频分量用于分类图像的特征,为了更有效地提取人脸图像特征,提出了一种将传统特征和深度特征相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通过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函数对人脸图像进行二维离散小波变换,提取出人脸图像的低频部分作为特征值,接着通过深度残差网络提取人脸深度特征,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应用adaboost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在ORL人脸库实验证明,融合后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分类识别率。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推荐系统改进算法 下载:65 浏览:316

刘乾超 《管理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准确地预估用户的点击率,并根据该概率对商品排序以供用户选择在推荐系统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推荐系统中常用的因子分解机等机器学习模型一般只考虑用户选择单个商品的概率,忽略了候选商品之间的相互影响,离散选择模型则考虑将商品候选集作为整体进行考虑。提出了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来改进离散选择模型,模型使用相对特征层、注意力机制等网络结构帮助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不同商品间的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离散选择模型的深度学习模型表现优于梯度提升决策树、因子分解机等模型。

二维情况下两组分带电囊泡形变耦合相分离的理论模拟研究 下载:42 浏览:331

段华 李剑锋 张红东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结合离散空间变分方法和耗散动力学研究了二维两组分带电囊泡的形变耦合相分离,系统地考察了囊泡带电量组分含量、带电组分的电荷密度、两组分间的相容性和温度等因素对形变耦合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电荷引入可增加不同组分间的表观相溶性.当温度较高时,静电相互作用可直接抑制囊泡相分离,避免了同种组分的团聚;当温度较低时,静电相互作用则可明显增加分相相区数目,使其呈微观相分离,从而避免了同种组分大范围的团聚.

基于内生性考虑的网络口碑离散度变异系数特征研究 下载:15 浏览:168

谢光明 邱冬冬 蒋玉石 《当代管理》 2018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网络口碑研究日益推进,其中以网络口碑离散度尤甚。然而,已有文献多从聚合层面围绕网络口碑离散度与销量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缺乏对网络口碑离散度明确的概念界定,忽略了内生性问题在离散度特征上的讨论。本文围绕"网络口碑离散度"这一核心概念,引入变异系数对样本间离散程度差异进行讨论,并基于同一品类下产品属性及发布时间视角构建特征分析模型。之后,通过亚马逊(中国)网真实的消费者星级数据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网络口碑星级分布以一种常态化的"J"型非正态分布存在,即使是同一产品类别口碑离散度变异系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内生性因素对结果有着显著影响,其中享乐属性产品较之实用属性产品拥有较高的口碑离散度变异系数,产品发布时间与口碑离散度变异系数呈正向变化关系。实证结果丰富了网络口碑离散度的理论研究,也为后续口碑离散度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夹心式换能器固有频率分析 下载:10 浏览:408

邓韬1 卢钰仁2 《传感器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文中研究了传递矩阵法,实现了对夹心式换能器固有频率的快速、准确分析。虽然夹心式换能器的结构参数是基于半波长理论得到的,但没有简单的方法来验证其固有频率,这可能导致换能器工作效率降低。首先,通过等效和离散化,使连续弹性体成为由多个无质量弹簧截面和质量集中块组成的多自由度系统。其次,通过推导系统矩阵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最后,与有限元法和脉冲激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传递矩阵法可以用来分析夹层式换能器的固有频率。

干式变压器风冷系统在线监测与温控保护装置 下载:14 浏览:413

尹春杰 王亚男 宋彦螟 朱孟隆 吴边 《传感器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传统干式变压器温控保护装置对风机运行状态缺乏有效监测的不足,设计实现了以STM32F103为控制器核心的新型干式变压器温控保护装置。提出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实现对风机运行状态参数在线监测,阐明实现风冷系统故障诊断的判据与温控保护策略,并给出电压电流采样电路、三线桥式温度采样电路及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设计。该装置具有风机电源电压、电流等全电量参数及温度监测、系统控制、状态诊断、保护预警、数据存储、远程通讯等功能。

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的研究与确认 下载:58 浏览:456

段春华1 周松2 邢策梅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9期

摘要:
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是指特定陆域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中国大陆尚无正式认定的省级陆域地理几何中心。为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作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相关研究。以官方权威发布的行政区划数据为计算依据,在明确陆域地理几何中心定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算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数据的不规则多边形重心加权计算模型。然后分别根据地理坐标和平面投影坐标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确定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位于扬州市高邮市周山镇境内。

地铁站可达性和便利性对通勤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站为例 下载:47 浏览:425

刘晓璨 《管理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中地铁站点的可达性和便利性特征对通勤出行者做出站点选择行为的影响效应,从而为我国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布局规划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站点的集计数据,结合地理特征信息,建立基于随机系数的通勤出行者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发现地铁站点可达性中的出行者与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及周围1800米内经过的公交车线路数,便利性中的拥挤程度、出入口数,及地铁所处线路对通勤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合理规划安排地铁站点需考虑地铁站选址与居住地及与公交接驳的平衡,可适当增加地铁站内空间及出入口数以疏导客流,减轻拥挤度对通勤选择行为的影响。

离散数学课堂签到研究与实践 下载:86 浏览:266

王庆先 杨晗 《数学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改革也得到迅速发展.文章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种课堂在线签到新方法,该方法有机结合课堂练习与在线签到,不仅提高了课堂到课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为大学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离散数学实时判卷系统 下载:45 浏览:362

王庆先1 杨晗1 符红光2 《数学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解决教师作业批改任务重,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根据离散数学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习题特点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并实现了针对离散数学的实时判卷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作业布置、完成作业、自动判卷和个性化推荐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布置作业、查看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作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快捷输入、自评查看等.由于实时判卷系统能将学生作业情况快速地反馈给学生和授课教师,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显著减轻教师作业批改的工作量.

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离散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下载:52 浏览:259

梁道雷 《数学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近几年,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成为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热点.基于多年离散数学翻转课堂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文中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网络平台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面向大数据的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及考核方式进行探讨,教学实践也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为计算机课程翻转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