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老年群体中的调查研究 下载:26 浏览:299

陈汉芳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音乐治疗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的学科,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利用音乐特有的作用,采用干预手段,对受访者进行干预的活动。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群体自身内外双重矛盾尖锐,音乐治疗的主体老年人群体,其群体的主体多分布在地方性城市,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相适应。因此,立足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下,本次调研活动地点选自湖北黄石,以老年人群体为调查范围,采用音乐治疗的干预手段,进行实践调查与研究分析。在与老年人群体在实践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前后对比形式,检验音乐治疗在老年群体的可行性、实践性。

基于老年用户的数字化产品行为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396

杨旸 李怡 张金诚 《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研究老年用户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需求。利用行为设计的方法分析了老年群体对数字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产品行为设计策略。该策略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

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在不同收入群体的变化分析——基于Kano模型 下载:57 浏览:366

李忠富 蔡晋 张胜昔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切实满足用户需求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深入不同收入群体中,有针对性地探索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对住宅结构-功能的需求变化,则是优化住宅的功能资源配置以及最大化不同收入用户群体对住宅产品满意度的关键。采用Kano模型与问卷对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进行识别与分类,依据需求满意度的相关指标,提出不同收入用户群体中需求变化的分析模型,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得到不同收入群体对住宅产品需求的满意度变化结果。研究发现,无论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的Kano类别是否对收入变化敏感,需求的满意度总是对收入变化具有敏感性,并且满意度会随收入变化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市场细分环境下住宅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以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瑞致小学为例 下载:25 浏览:211

何婷1 周平1 陈文平2 张宴群2 《体育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同瑞致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类人群健康意识不强;在体育锻炼项目上更倾向于集体性的趣味运动,男女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锻炼的频率、强度偏低。提出:建立健康档案,实施"1+1"互助锻炼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因材施教,保证锻炼效果。

群体认同视域下城市约跑族成员参与动机的成因解析 下载:16 浏览:207

张昉 《体育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由于各参与成员的素质基础以及参与动机具有多样性,为了确保城市约跑族群体规模的不断拓展,促进城市约跑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引导下,对城市约跑族成员参与动机的成因进行全面解析,了解与掌握约跑族成员参与心理的实质,实施精准式的规范与引导,这对于提高约跑族成员的群体认同程度,推进城市约跑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之比较 下载:67 浏览:381

孟东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带着明显的精英化特征,由科技、产业、人才共同支持,在微信和微博社交媒体未出现之前,我们在互联网进行交流,几乎都是通过论坛、博客这样单向或双向的沟通方式。人们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社交媒体的出现赋予每一位普通人信息生产的权力和功能,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积极的信息生产者,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科技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观,定义我们的交互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智能机器人通过算法来识别研判、加工处理文本和数据,这种由人工智能产出的"智能记者"拥有巨大的优势,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人类记者无法与之相比的,可以在一瞬间基于内容大数据分析平台,选出所选的数据,并通过模板迅速形成文稿,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将内容生产从生产链条的顶端逐渐地驱向末端,资本和技术开始走向顶端。拥有、掌握高端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本也将意味着成为信息寡头,他们可以按照用户的喜好推送信息,同时也可能使人们变成附属于技术和资本的信息闭环,机器生产取代体验,加剧信息茧房和知识沟。本研究从新闻生产、受众-用户转换、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的区隔和共性,探讨未来媒体形态的布局重构。

关注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探讨——以山东省莱阳市黄海路公园为例 下载:56 浏览:277

温全平 赵柳依 《中国设计》 2018年12期

摘要:
在中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营造关注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园景观,是对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社区公园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老年群体对于社区公园的需求,提出了关注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应兼顾物态层、情境层、意义层三个层次,并探讨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拉呱》看方言新闻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 下载:75 浏览:401

楚俊玉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方言新闻节目在弱势群体话语建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方言新闻《拉呱》中相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地方话语对精英话语的对抗;易于强化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与政府话语形成良性互动。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 下载:28 浏览:297

王容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当前,乡村消费潜力日益突显,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更为紧密,他们塑造自身生活方式的需求深刻影响并加速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优秀传统文化对该群体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塑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虽难尽人意,但我们做得越来越好:存档、“返回”与未来的挑战 下载:93 浏览:498

安东尼·西格尔1,2,3 邓晓彬4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民族音乐学家发现让历史录音资料"归家"并非如他们想象般简单,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确保这些录音资料能够以当地民众了解且运用自如的方式来进行归还。成功的"归家"离不开当地群体或个人的全程积极参与,这些录音不仅可以让当地的音乐传统重新焕发活力,也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改造。如果接收社区的个人或者团体对于录音资料的归还(return)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样的早期录音归还是最成功的;若他们参与到策划以及归还的方法中,则这一过程最为奏效;当策划或者执行都是单方面的时候,归还就不会有那么成功。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归家"项目,可帮助我们避免遭遇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且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对于不同国家"归家"项目中运用的多种不同方式,民族音乐学家和其他学者需要从这些多样的试验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襄阳市青少年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现状研究 下载:70 浏览:336

赵洁 《体育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青少年大众艺术体操的训练能为国家大众艺术体操培养后续的人才梯队,和成人相比较,由于孩子的天性,该群体的运动员更有活力,但是对于知识的专注度不够高,他们的肢体协调性较差,对于动作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不足。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结合大众艺术体操的课堂实践,做出适应于青少年发展、具有趣味性及成功率高的训练安排。教练员可根据青少年的运动训练的能力,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及运动能力。

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研究 下载:66 浏览:228

杨攀 《体育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他们而言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更好发展,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更切实地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他们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对提高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下载:78 浏览:452

吴宗国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生要开阔视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囿于前人成说。要善于分别普遍和特殊,从特殊和普遍的结合上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研究生的录取标准,是我们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的前提条件。同时辅导几个研究生,形成一个学术群体,经常在一起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培养他们同学之间学术上的毫不保留,学习和研究上的相互支持,也培养他们为学术发展同舟共济的学术团队精神。

“再造身心”:《旅行杂志》与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休闲旅行书写 下载:36 浏览:213

周博 韩宾娜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旅行杂志》是近代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本文以其自创刊至抗战前的10年间(1927—1936)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基本史料,通过游记作者的自我书写从主体视角把握旅行动机的产生及其促发因素,借以从一个侧面理解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状态。休闲旅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而言,既是对城市环境和喧嚣生活被动地逃离与暂避形式,也是在工作苦役之外主动寻求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两者虽在主体的短期情绪波动间彼此抵消,但在此过程中,休闲旅行对于城市知识群体而言,实现了补偿与疗愈的"再造身心"功能,生成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话语书写方式。

美国新闻署女性项目初探 下载:44 浏览:247

赵继珂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1950年代中后期,经过系列考察论证,美国新闻署提出要开展女性项目,设想以此帮助美国在冷战斗争中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女性的支持。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历经多次不同的尝试和调整,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和干扰,从短期实施效果来看,难逃失败的命运。

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以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为例 下载:59 浏览:259

侯庆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会审公廨谳员是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最重要的常设官僚,兼具司法和行政职能,既与外国陪审会同审理民刑诉讼,又参与租界华人治理。谳员周旋于上海道台、知县、外国陪审和租界当局之间,其事功与起落折射出华洋权力格局的变化。鉴于他们的职衔低微权限不足,加之会审章程并不完备,谳员既要成为华洋当局之间的缓冲带,又要维护清政府在租界的法权,绝非易事。总之,谳员缺乏固定的品秩和行政资源,无力从制度层面制衡西人的擅权,进退失据之中难以维护国权,此乃租界沦为国中之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 下载:69 浏览:357

孙逊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同意论对道德义务的重塑 下载:65 浏览:409

张胜利1,2 冯华南3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现代实践吁求道德义务的解释新论,过往的经验论、超验论、神令论、功利论、边际约束论的解释方式皆存在一定的缺陷。借助挖掘隐伏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同意论,为重塑西方道德义务观的内在生成机理确立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在回溯霍布斯及洛克的"契约论"、康德的"德性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础上,发现同意论视角下的道德义务观既具有契约主义的理性,又兼具责任伦理的底色。洛克提出的"自愿同意"假设作为道德义务的确认程序完成了对个体意愿的观照,同时依据罗尔斯主张的正义制度的规制作用,保障了群体意志的在场。在技术加剧伦理冲突的当代社会,同意论的重拾和完善对于道德义务理论重塑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的伦理秩序建构皆彰显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刻板印象威胁来源对防御反应的影响 下载:20 浏览:345

陈清 赵玉芳 包燕 陈冰 刘来 陈琪 《心理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以多重威胁框架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刻板印象威胁来源对防御反应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选取了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威胁,分别考察了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对女性防御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自我概念威胁还是群体概念威胁,女性尝试数学题目数量都显著小于语文题目数量,表明产生了领域回避。两项研究共同说明,以自我为刻板印象威胁来源对防御反应产生影响。

文学“新生力量”的起落——从投稿看“百花时代”的青年创作者群体 下载:66 浏览:353

张钰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在"百花时代"前后,曾有一批青年创作者,以"群体"的面貌、以文学"新生力量"的身份,异军突起。这一文学现象往往湮没于对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或少数几个青年作家的关注之下。本文从投稿及其相关问题切入,可以看到青年创作者群体在"百花时代"经历的一条不同于"老知识分子""老作家",也不同于"工农兵作家"的发展路线。这一问题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生产力、后备军的重要尝试,以及新中国文学制度、作家培养制度的建设。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